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江蘇昆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眾多,嘉靖四十四年(1565)60歲時始中進士,授湖州長興縣知縣。後任順德府通判,專門管轄馬政。隆慶四年(1570年)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內閣制敕,修《世宗實錄》。卒於官,終年六十六歲。葬於昆山城東南門內金潼裏。
歸有光是“唐宋派”代表人物,“唐宋八大家”與清代“桐城派”之間的橋梁。在王世貞主盟文壇,模仿秦漢古文的復古主義之風盛行之際,他以壹窮鄉老儒力抵聲勢赫奕的王世貞,極力推崇唐宋古文,將王斥之為“妄庸巨子”。王世貞得知後說:“妄誠有之,庸則未敢聞命”。歸有光則絲毫不讓說:“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他故意誇大宋元散文的成就來反擊秦漢之文的模擬者,已近乎意氣之爭!但王世貞到了晚年,對歸的散文還是相當推崇的,他專門為歸有光寫了篇“贊”,其中寫道:“風行水上,渙為文章;當其風止,與水相忘……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自傷”。這壹說明當時文壇領袖的寬容和求實。
歸有光以散文創作為主,繼承歐陽修、曾鞏的文風,敘事委婉,不疾不徐;語言樸實省凈,並且把家庭瑣事引到古文中來,使散文擴大了表現範圍。其散文記敘家人之誼,朋友之情,即事抒情,真切感人;註重細節,刻繪生動;神態生動,風韻悠遠,做到“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王錫爵《歸公墓誌銘》),如《項脊軒誌》以“百年老屋”項脊軒的幾經興廢,穿插了對祖母、母親、妻子的回憶,並抒發了人亡物在、世事滄桑的感觸。所回憶者人各壹事,均屬家庭瑣事,但極富有人情味。類似者還有《先妣事略》、《寒花葬誌》、《思子亭記》、《女二二壙誌》等,均未超過千字,篇幅短小,言簡意賅;被黃宗羲推為“明文第壹人”。
歸有光死後,其子子寧曾輯其部分遺文,刻於昆山,詞句多有改竄,其孫昌世與錢謙益遍搜遺文,細加校勘,編為《震川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間,曾孫歸莊又增益部分遺文,經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其中正集30卷、別集10卷,***40卷。內收各種體裁之散文774篇、詩歌113首。今通行本為四部叢刊本《震川先生集》40卷,系據明常熟刊本影印。
今有《震川先生集》,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震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歸有光集》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出版;《歸震川集》臺灣·世界書局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