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中宋朝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原文: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壹動壹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釋義:
宇宙之初為無極,之後演變為太極,即從無限小到無窮大。這個運動的過程稱為動,無限之動為陽,可理解為在動和發展的過程中必然產生能量,所以有光,故稱陽。
當宇宙發展到無限大,已經接近無窮大的時候,其實還在發展,只是與之前的發展速度相比,幾乎為靜止的,故稱發展(動)到極致而為靜(相對的)。這時候發展的能量已經衰弱,故能量減少,光少,故為陰。
當我們認為它完全不動的時候,卻能發展它還在動。這也是相對的。也與人類的發現相符。人類本以為宇宙無窮大,但後來發現它還在膨脹。動源於靜,靜源於動。這其實就是相對論。陰陽之分,形成了兩種形態。
擴展資料:
《太極圖說》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哲學著作,全文只有249字。受《周易·系辭傳》的啟發,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闡釋了其宇宙觀:“無極而生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復動,壹動壹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原,人和萬物都是由於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五行統壹於陰陽,陰陽統壹於太極。
同時,《太極圖說》突出人的價值和作用,該文主張:“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意思是說,只有人得到它的靈秀而最為明智。
《太極圖說》對後世影響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錄》、黃宗羲等所編《宋元學案》等都收入了《太極圖說》。
百度百科-太極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