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讀講故事的人有感800字

讀講故事的人有感800字

⑴ 我的讀書故事800字

我的讀書故事

如果把知識比作花朵,那書籍就是深紮泥土的老根;如果把知識比酒瓶,那書籍就是甘甜可口的美酒;如果把知識比作夜空,那書籍就是那顆顆耀眼的星星。

談到讀書,我便忍不住把自己的心裏話壹字不漏地說出來。

我從小就會聽大人們講故事,因為我覺得故事的內容很有趣。而且,我還認為讀書是每個人在人生必須經過的壹條路。書可以讓整個世界變得更有趣,令人生變得豐富多彩,讓個人變得更有品味。

我仍然依記得,在我7歲的時候,我讀了拼音版的《國王的新衣》,我覺得故事中的兩個騙子非常狡猾、可惡。9歲時,我再壹次翻開這本書,我想起了自己以前那天真而可笑的想法時,不禁為自己的幼稚感到有趣。12歲時,我再次讀此書時,我感謝故事中那個誠實的孩子給我的啟示。現在讀此書,我看到的是國王的虛偽和大臣們的貪生怕死令來感到可笑、可悲。

我愛看書,是書令我自由地邀翔在知識的海洋裏;是書令我寫意地徜徉在科學的世界中,是書令我學會了真、善、美;是書令我明白了是非黑白;是書教會了我獨立自強;是書讓我領會了人生的真諦……在看《魯濱遜漂流記》時,我看到了魯濱遜的勇敢、堅強,不畏困難的精神。想到了做人也要勇敢、堅強、不畏困難。在看《愛的教育》時,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書中人物的善良,他們樂於助人,有壹顆“同情之心“。在看《中華上下五千年》時,我知道了中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讀書,可以讓我懂得許多人生哲理。書讓我知道了作為女性的尊嚴,像裴多菲說的“若為自由放,二者皆可拋。”伏爾泰曾說過“勞動是快活的根源。”這句話中,我知道了勞動也是壹種快樂。達爾文說過壹句話讓我感動,他說:“幸運喜歡照顧勇敢的人。”這句話使我懂得做人就要勇敢。

我感到我就是壹個樸實的勞動者,辛苦的耕耘,而上帝喜歡照顧勤勞的人。我得到的不是水中月,而是累累碩果,似蜜的甜泉。我真佩服盧俊,他說:“耐心雖苦,成果卻甜。”

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了壹句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的讀書故事

以樹的年輪計算,長壹歲,就多壹圈年輪。那棵樹應該多了6圈年輪了吧,因為它已伴我成長了6年。

我早晚習字讀書,總不會忘了它,每學會壹個字,就在它的綠裝上寫下這個字。

日復壹日,再在上面寫時,發現壹些字的墨跡已不復存在。應該是被它吸收了,它同我壹起增長了知識。

我想把它們留住,就把寫了字的葉片摘下來,夾在我的書本裏,成為我讀書的印證,還在上面標上日期。

當捧起書本時,我感到很愉悅,因為有這麽多的好夥伴陪我壹起讀書。

可是,好日子總比壞日子短,那些綠裝換成了新裝,全身黃黃的,已經幹枯得不成氣候了。那些墨跡也漸乎淡去,“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

現在,是播種的季節。我想把它們埋葬地下,希望它們能夠重新生根發芽,培養出下壹代,讓知識壹代壹代流傳下去。真可謂:“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年復壹年,我掌握的知識漸漸增多了,我的好夥伴也多了起來。他們有繁盛,也有衰敗的時刻。面對繁盛,他們壹如既往地辛勤勞作,有了收獲,也不會自滿;面對衰敗,他們沒有輕言放棄,而是在不斷地磨礪自己,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壹天,我做了壹個夢,夢到那些夥伴都在相互攀比,說:“我比妳強,妳看我的字筆畫最多,所以我的字是字中之王……”他們爭論不斷,最後讓我發表看法。我鎮定從容地說:妳們都是勝利者。因為字是連通的,妳們如果能夠團結在壹起,互相拼揍,就能出現壹大串壹大串知識。獲得了獨有及同別人互相學習得到的知識。“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個夢,讓我清晰地認識到,團結就是力量,知識是壹點壹滴積累起來的,滴水能夠成川。

我的讀書故事

我特別喜歡讀書,像楊紅纓、沈石溪、秦文君、冰心、梅子涵、魚在洋……我都是他們的忠實粉絲。“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說得不錯,但對於我而言,“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才算更貼切。

我說起來,還是有壹段令人“感慨”的“書史”。

都說“多看書,多識字”真是壹點都不錯。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天天和我看《格林童話》、《紅樓夢》、《安徒生童話》……中的情節。可我什麽《上下五千年》、《紅樓夢》只識字,不認情節。因為我覺得那些書太枯燥,沒意思。在壹年級識字比賽中有三四千字,也許是書看得多,壹下就認了兩千多個。

長大後,我也癡迷於讀童話、現代小說、故事。我有壹個雷打不動的鐵習慣---每天晚上看挺長時間的書。爸爸不讓我在睡覺前看書,因為我壹看就忘了時間,第二天早上要老爸揪我耳朵才爬的起來。為了不讓老爸老媽發現,我便和他們打起了“遊擊戰”。他們來了我就把燈迅速關掉,他們走了又把燈打開。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老爸假裝走進房間關了門,可實際上人還在門外。我中了計,老爸走進來責備了我兩句,把房間電閘給關了。可道高壹尺,魔高壹丈,他想不到我還有壹手:手電筒!為了老爸不在門縫看到燈光,我就躲在被窩裏看。躲在裏面悶了,就換口氣,繼續看,連老爸也那我沒辦法。

書帶給我無窮的樂趣,也給我很多的“養分”---像陽光、像雨露,滋潤我這棵小樹能夠更加的茁壯成長!

我愛讀書。

是她釋我—我的讀書故事

打開壹本書,世界便大了,心亦豁然開朗。

七年前的那個下午,窗外雨水漣漣,壹如我心底的淚,滴打著屋前芭蕉。“壹個女孩,讀點書就行了,不用再上學了!”父親的話驚雷般時時炸響耳畔。

抑郁中,隨手翻開壹本書,幾行字句隨意而來。“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由於斷章取義,不知其所以然,但其中的“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業?”於我竟是那麽貼切,於是我重讀此文,迫不及待。讀罷方知,當年易安居士的無奈和失落歷經千年穿越山川,如今復加於我身上。她為著遺失的文物古籍,我為著失卻的讀書學習。因為身有同病之苦,所以我惜她憐她,其實又何嘗不是惜己憐己呢。

我借遍了所有能借到書的地方,讀完了所有她寫的書和寫她的書。她,壹個亂世女神,我為她的魅力深深折服。但歷史大多只記住了她的“人比黃花瘦”和載不動許多愁的雙溪蚱蜢舟,給她定為慢詞代表,留給後人壹個愁緒滿懷的淒涼嫠婦形象。剛開始,我仿佛看到漸入暮年的她,孤守壹冷清小院,依門北望,秋風掃著繽紛落葉在門前盤旋。慢慢地,她告訴我:的確,她是愁苦的,但她的愁少有離愁,多的是“北人不慣起來聽的”家恨國愁;她是憂慮的,她憂己更心憂天下。“木蘭橫戈好女子,……但願將相過淮水”她心靈深處的抗爭和呼喊,壹點不亞於名臣宗澤病危時擁被坐而喊的“過河!”但是,她看到的只是偏安都城的虛假繁華、嶽飛的含恨離去和民族義士們的血淚呼喊;她看到的只是“才藻非女子事”堂而皇之的出現在那個孫性女子的墓誌銘上,由愛國大詩人陸遊親手書寫,並大贊其好。她無話可說,環顧女界無同類,再看左右無相知,其中淒涼她只好壹個人獨自咀嚼。沒有放棄,她以心抗世化愁為美。“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其中真情大誌,直須千年品評。“秋風秋雨愁煞人”,她終於等來了自己的知音,只是,時光荏苒,壹去已經三千多年了。

現在回想,我之何幸,在無奈苦悶之際,能遇上千年前的亂世女神,能壹“睹”她的迷人魅力;我之何幸,在即將絕望之時,能和千年前的亂世美神對話,知道了有壹種生活叫抗世。

誠然,我家貧寒,可比之於三千年前那個亂世,這是多麽的微不足道;“女子讀書無用”的余毒較之於千年前的那個時代,亦是那麽的不值壹提。李清照,在那個動蕩昏暗的年代,尚可以黃花般瘦弱的身子與世抗爭,讓自己超俗。我,沒有理由就此放棄。

我收拾其書包,也收拾好心情,回到了學校,來到了大慶石化,有幸和大家分享我的讀書故事。

⑵ 讀追尋生命的意義有感800字

知道為什麽而活著的人,幾乎能承受任何怎樣活著的問題。

當長期處於壹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人的所有價值都被摧毀,時刻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這時人們的心理會在高壓下發生什麽樣的改變?這種痛苦無望的生活還有任何意義嗎?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以二戰集中營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自傳體的書中,講述了那種極端環境,給普通囚徒的心理狀態帶來的深刻影響,以及囚徒們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進行的殘酷的生存鬥爭。作為壹名敏銳的觀察者和親歷者,他進壹步從這些慘痛真實的經歷中,引出了壹個嚴肅的課題——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裏?也就是,我們為什麽而活著?

在集中營中,囚徒的所有財產和權利都被剝奪,不僅饑寒交迫,而且隨時會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體弱有病的囚徒很快會進毒氣室,在這裏,生命顯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據弗蘭克爾觀察,身體不那麽強壯,卻有豐富的精神活動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來,他本人就是實例。對妻子的思念和愛,讓他在腦海中無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並與她生動有趣地談笑。愛,超越了時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給擁有愛的人帶去了內心的充實和強有力的支持。“將我像封條壹樣置於妳的心上,愛,就會像死壹樣強壯。”

過去的甜美回憶,同樣能給困境中的人們帶來安慰,也許只是曾有過的微小的成功,也許只是壹次普通的家庭聚會,可曾感受到的喜悅和滿足,留在了這些回憶中,彌補和滋潤了人們在現實中的空虛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來的希望:將來,我們會再次擁有這些幸福時刻!

為了活下去,囚徒們小心地節省食物,從死者身上“交換”衣物,調換轉移到其它集中營的名單(這更像是命運的賭博),冷漠地註視著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這種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環境裏,人們在動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卻神奇地保持了對藝術和大自然之美的熱愛,甚至感受更為強烈。“壹位囚徒沖了進來,招呼我們去操場觀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們看見險惡的雲在西邊閃閃發光,整個天空布滿了從鐵紅到血紅、形狀和顏色不斷變化的雲,……然後,在幾分鐘的寂靜後,壹位囚徒對另壹位囚徒說:‘世界多美啊!’”在艱難絕望的環境裏保持對愛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尋找光明和希望,我想,這就是人之為人的特殊之處吧!也正是這種特殊性,反過來,給絕境中的人們帶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⑶ 讀抗日戰爭故事後的感想 800字及以上

讀《抗日戰爭》有感

現在,我們的生活十分美好。可妳,是否想過,我們的幸福生活是怎麽來的 ?這可是戰士用自己滾燙滾燙的鮮血換來的。這個代價太大了!今天,讓我們來用戰士們的鮮血,去讓祖國變的更強。

在抗日戰爭史文中。我看到了炮火連天,濃煙滾滾的戰場。壹個個滿身鮮血,汗流浹背,奮力拼搏的八路軍戰士們。萬山從中,輕紗帳裏,中國 *** 領導的敵後抗日遊擊健兒到處逞英豪:雁翎隊,敵後武工隊,鐵道遊擊隊,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使驕狂壹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敵後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我還看到了19路軍組織的敢死隊出發前接受長官的指示。接著,壹,二八的戰火首先在閘北燃燒。壹個個19路 軍沈著應戰。我還看到抗戰1月27日午後,日軍準備開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移帶的上海居民紛紛湧向租界避難。

從1840年開始到抗日戰爭勝利的1050年之間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中國,而我們唯壹贏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場勝利。那是近100年來積貧積弱的中國第壹次在壹場生死存亡的民族戰爭中取得勝利,這場勝利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喚醒了沈睡了幾個世紀的中國。

歷史學家陳寅格曾說;國可亡,史不可滅”因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壹大事”。在2005年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我了解這段悲壯而可歌可泣的歷史,作為壹名中國學生,無疑是責無旁貸,卻有是壹件難以承載的任務。

同學們讓我們勿忘國恥,好好學習,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將來振興中華!

革命戰士永垂不朽!

⑷ 《講故事的人》讀後感600字左右,從成長、母愛、人性

看了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的演講稿——《講故事的人》,出乎意料地喜歡。本以版為那是為文學界權的精英們講的,掃讀壹下就過去了,可它壹下就吸引住了我,並壹口氣讀到最後。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是他的光榮,也是全中國人的驕傲。他的作品我拜讀的不多,在今年的《讀者》雜誌上見到壹篇“兇惡的吃相”的短文,讓我笑噴了。《講故事的人》也許由於環境所迫,藝術加工的成分幾乎沒有,可文章中那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親人的強烈情感早已溢於言表。也是我見到的大人物說普通人話的楷模。

⑸ 讀了莫言的《講故事的人》,妳想到了什麽請以“讀《講故事的人》想到的”為副標題,寫壹則讀後感。

就如《紅樓》的賈雨春言

⑹ 聽完老前輩講故事作文800字

妳好!

沐浴著春日的陽光,聞著醉人的茶香,我們懷小的四十多名小記者來到了陽湖新月茶葉有限公司潘家茶場。

壹進茶場,高爺爺便熱情迎接我們,還要給我們講故事聽呢。我們爭先恐後地圍到爺爺身旁,迫不及待地想聽聽到底是什麽故事。

他說:。“常州有壹個叫茶山的地方,卻既沒有茶,也沒有山。”他剛說完,我便有些吃驚,也有些奇怪。他又說:“古代,我們的茶都要送給官府,但是因路程遙遠,所以這裏的清涼亭便成了歇息的地方,茶也暫時放在了這裏,久而久之,便在此取了個名叫茶山。”我聽完後,若有所悟,又不禁感慨道:“現在進步可真快,茶都不是奢侈品了,倒成了大眾的必需品了。”

接著,他又指向身後的茶園說:“這些可都是稀有的白茶。”我們翹首望去,我想:這麽壹大片的白茶,怎麽會很稀有呢?我帶著這個疑惑繼續聽爺爺講下去。他說:“原先白茶都要失傳了,後來在浙江安吉壹個地方終於找到了幸存的兩株白茶,便有壹株遷插在了這裏,靠多年的努力終於繁殖了許多白茶。”,他停了停頓,又說:“它還有壹個稀有的原因,白茶,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壹般地區不多見。茶色為什麽是白色呢?這是由於人們采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曬幹或用文火烘幹,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湯色黃綠清澈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但是綠茶呢 ,其幹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所以很稀有。” 除了這個,高爺爺還給我們講了茶山名字由來、茶場歷史等許多故事。

俗話說得好: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原來這兒還是壹片貧瘠的土地,根本就種不了莊稼,但是高爺爺卻能慧眼識山,幫白茶安了家,經過多年辛勤汗水的澆灌,才有今天這生機勃勃的茶園!

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⑺ 讀莫言講稿《講故事的人》有感 600字 急急急!!!!!!!!!!最好是原創的!

最近讀了莫言在瑞典學院的演講《講故事的人》,感到這篇樸實無華的演講詞裏,滿含著人生智慧,映見著文學心靈。他的演講通篇都在講故事,沒有壹句大道理,甚至於對自己主要作品的評價,也是用講故事來完成的。但在這壹連串的故事裏,我們可以讀到莫言對文學創作、人生境界的個性化解讀。

從這篇演講裏,我們看到了莫言孤獨、苦難的少年生活。他因為貧窮而忍受饑餓,因為相貌而備受歧視,因為輟學而承受孤獨。但在他自己看來,這些淒淒慘慘的遭際卻讓他得以從容穿越20世紀中國的歷史和社會。孤獨與窮苦,使他沈浸到了各種各樣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中,滋生了無限的想象力,獲得了敏銳體察人生與人性的藝術之心――恰恰是這些,玉成了他的文學創作,給他帶來了豐富的文學素材與創作靈感。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命運在剝奪的同時,也在給予。我曾聽到壹種說法:中文系是不產作家的。要出作家,那也是走出校門之後,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煉”出來的。我認為這個說法包含著豐富的寓意:只有技巧是遠遠不夠的,文學還需要來自生活的鮮水活魚,還需要創作者歷經滄桑、承受寂寞的生命遭際――好的作品只會從這樣的人生遭際裏凝結而出。

在這篇演講裏,我們還可以看到莫言對於人生境界的理解。他所講述的故事涉及很多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如寬容。他的母親事事教他寬容,他自己的經歷也常常在暗示他:要保持寬容、平和之心。他曾經毫不留情地頂撞了上司,並為此沾沾自喜,但是後來他感到了後悔。不是因為害怕被上司“穿小鞋”而後悔,而是感到自己的行為只是壹種得理不饒人的魯莽,與單純追求特立獨行的乖戾而已,於人於己並沒有任何建設的意義――他是為此而後悔。這裏仿佛讓人看到壹種自省後的心靈平和與澄凈。相較於中國傳統文化裏的那種壹味“佯狂傲上”、“故標清高”的名士做派,這種自省倒顯得坦蕩、澄澈,難能可貴。

壹個通篇講故事的演講,卻其實通篇都在講故事之外的世界。拆解遭遇惡意的險招,講述文學內外的駁雜,洞悉人類心靈的豐富,這是莫言的智慧,也給我們帶來了啟示。

⑻ 莫言的講故事的人讀後感150字以上

@老虎不吃飯飯: 作為壹名講故事的人,莫言在這樣壹個隆重的場合下接連講了好幾個故事。這些故事串聯到壹起就是壹個道德諷喻。他以壹個小說家的方式而不是壹名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話題緊緊地拴在了故事上。沒有故事的人是可憐的,有故事講不出來是可憐的,沒故事可講卻硬要編個虛假的故事,是可憐的。

@老虎不吃飯飯: 苦難、人性、愛、理解與寬容,是莫言演講關鍵詞,他用這種方式與世界性普世價值對接,能夠寬容彼此價值差異的人,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在不違背人性的前提下,人們應彼此寬解、尊重,而不是朝著別人扔石頭。那個被小孩子莫言及同學扔過石頭的老單幹戶,在他不斷的反思中,成為他小說中的人物。

莫言說到母親的言傳身教,他說到他母親的那些細節,很真摯。他是講故事的人,所以他沒有用壹種說教的方式或者用壹些觀念,來講他的文學創作。而是從自己的經歷說起,用故事說話,讓人從中看到他的善惡觀,道德觀,讓人看到他內心非常柔軟的部分,這是他自己的獨特的方式。印象裏,莫言本人壹向如此,他的書很少涉及思想、理論,而是壹直用經驗說話。講話中,能看到他對自己的作品有壹個回顧,我想這主要是出於西方世界可能還對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講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國內或華文世界,在壹些方面對他的爭議。他說,對壹個作家來說,最好的說話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實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裏,我覺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采寫/新京報記者 於麗麗

莫言站在諾貝爾講臺上,向全世界人講述了壹個生存的和文學的故事。他用講故事的方式,表達了他對自我、人生、社會、歷史的理解,以及民間故事與現代小說的關系。莫言在演講中呈現了現實經驗轉化為藝術經驗的過程。他的故事有三個來源:壹是現實的殘酷經驗,如童年的苦難記憶。二是超越殘酷經驗的愛和悲憫,如母親的愛、東方哲學的啟示。三是故鄉流傳的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這些要素,通過他個人的奇思異想組合在故事結構中。他的故事,既是對殘酷現實生活的寫照,也是超越現實的殘酷性和人的局限性的通道,更是壹個存在和靈魂的避難所。由此,實現了文學的超越性。這正是文學的根本價值和精神旨歸。新京報記者 張弘

許金龍(社科院外文所學者)

他離開不了高密的熱土

大江健三郎是在學校上的大學,而莫言是在民間上的大學。他最初的文學啟蒙來自他的母親和民間傳說,他通過母親來獲得這種啟蒙。他的母親代表著當地的邊緣文化,這種邊緣是相對於主流文化和中原文化,相對於權力中心和文化中心而言。所以他始終有壹個冷靜觀察的視角,能跳出來審視這種文化。

在古希臘神話裏,有壹個大地之子的傳說,莫言的母親是大地,只要他站在大地上,任何人和神都傷害不了他。他離開不了高密的熱土,離開了就不是莫言了。他最好的作品都是反映高密的鄉土人情。他對外國文學的吸收,只是技巧性的東西,不構成他的血肉和基因。文學像大河,外來文化能讓他漫出壹點河堤,但主流始終是由高密當地文化、地理、歷史和民間傳說所造就的。新京報記者 劉雅婧

出自搜狐新聞> 2012年諾貝爾獎 > 諾貝爾獎消息 供參考

⑼ 壹篇800字的人物傳記的讀後感

我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篇小說後,深深被故事中的主人翁魯濱遜感動,他遭遇海難漂流到荒島上以後,不是悲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房子、種植莊稼、養殖動物、制造工具、在絕望和無助中用自己的頑強和毅力與饑餓、疾病等作鬥爭,最後終於勝利的獲救。

壹開始,魯濱遜背著自己的父母跟著壹只船出海了,但是在壹次雨中船遇難了,他在茫茫的大海裏漂流了好長時間,最後被海水帶到了壹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這個島上沒有人煙,只有他遇難船上的壹只狗和兩只貓,他企圖向來往的船只求救,卻發現哪只船上的人是海賊。他用身邊僅有的壹些物品建了壹坐“房子”,後來又在遇難的船上找到了壹些面包、酒、衣服、槍彈等等……就這樣開始了他長達二十八年兩個月零十九天的孤島漂流。在這麽長久的時間裏,他不僅要戰勝寂寞和孤獨,還要戰勝饑餓和疾病,更不能讓海上的強盜發現他,他總是樂觀的面對眼前的壹切,珍惜身邊每壹個可以讓他求生的機會,在困難面前他也害怕過,逃避過但最後總是戰勝了自己而獲得了生的希望。

讀完這篇小說後,我真的被魯濱遜的頑強和勇敢深深的感動著,他在哪麽艱苦的環境下,把自己從絕望中解救了出來,對我感動最深的是他的毅力,魯濱遜長達二十幾年對生的希望就是毅力,我不禁想到我們自己,我們對生活,對學習是不是也應該向他學習呢?遇到困難是不是也應該勇敢的面對而不在逃避呢?

記得我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遇到壹些困難,我不是想辦法克服它,而是和困難玩起了迷藏,有壹次,我對壹個數學問題特別的感興趣,但是始終沒有把這件事弄明白,如果我要搞清楚這件事,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於是我心安理得的放棄了,可是後來在考試中我又遇到了同壹個問題,我還是沒有解決掉,我好後悔,我雖然暫時的“繞”開了這個困難,但困難最終又和我遇上了。

我們今天在生活中,學習上的困難和魯濱遜比起來,還是困難嗎?我壹定要改掉我的壞毛病,遇到困難不再著“繞”著走,而是要像魯濱遜壹樣,勇敢的和困難作鬥爭。

朋友,妳看過這本書嗎?如果沒有我建議妳看看!妳壹定也會和我壹樣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