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是中國近代史上壹位重量級人物。
特別是那個時期的 歷史 人物,在評價起來的時候都很容易極端化,要麽把他的位置捧的特別高,讓其他人都難以望其項背,要麽就給直接踩的特別低,說這是個“禍國殃民”的人物。 由於馮玉祥的人生道路上也出過不少差錯,所以大眾對他的評價也非常容易走極端化。
因此,如今對馮玉祥的評價,在互聯網上搜索來看,還是負面居多,特別是“倒戈將軍”壹詞,是出現頻率非常高的。但若真的要細細研究那段時間的 歷史 ,也不難發現,在民國混戰的時期,類似馮玉祥這種匯聚多方勢力的才是時代主流。
軍閥只是某個特定時間的產物,他們本身的理想信念並沒有特別充分,發家史無非都是得到了重要機遇,又身處亂世,他們出來混的初衷也是混口飯吃,那種能從始至終效忠於壹方的軍閥,在近代史上還真的並不多見。
馮玉祥是有功績的,同樣也有道德方面的缺失,人往往都是由很多面構成的,如果因為壹個方面而全盤否定馮玉祥的功績,那麽對於這個人物來說就是不公平的。
確實,他來回倒戈,給人的感覺是內心毫不堅定,可不管怎麽說,他無論投靠或是背叛,都是在軍閥內部之中,說白了也是在中國境內的事情,總比那些賣國求榮的叛徒要強的多。
可是,正是這麽壹位鐵血軍閥,卻遭遇了不測。
1948年的9月1日,馮玉祥在乘船回國的路上,結果遇上了輪船失火,他本人也當場葬身火海,遺體被找到後送往莫斯科火化,骨灰最終回到了泰山 ,算是落葉歸根,那麽究竟什麽原因讓馮玉祥死亡呢?
在馮玉祥兒媳談到自己公爹遇難之謎時,提到了蘇聯有絕密的調查報告。
想要搞清楚他怎麽會死,就要搞清楚他生前做過什麽。俗話說,亂世出英雄。那個年代確實誕生了不少英雄,而馮玉祥,就是其中之壹。
曾經彭涵峰還專門評價過馮玉祥,他說這個人長得像劉備、才氣如孫權、誌氣如董卓,可是最後的結局卻跟袁紹壹樣。 能把這麽多傑出的 歷史 人物增加到馮玉祥的評價中,看來這個馮將軍是有兩把刷子的。
馮玉祥的祖父在清朝還是個大將軍,可惜生不逢時,趕上這個倒黴的年代,家道中落也是個正常情況。馮家到了馮玉祥他爹那會,就從朝廷命官變成了個普普通通的泥瓦匠。
生下馮玉祥後,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可更要命的是,這個男人還染上了鴉片,家裏本就窮得揭不開鍋了,現在還要吸鴉片,哪來的錢?
小小的馮玉祥聽說過自己爺爺的故事,立誌成為那樣的人,可惜父親不爭氣,早早就把家給敗光了,自己想上學,上到壹半就因為沒錢回家休息了。於是, 馮玉祥自作主張,開始前往部隊謀生,正式加入了保定五營。
在清末時期當兵是壹件苦差事,那時的清政府已經腐朽到了極致,越底層的士兵,被欺負得越狠, 正是這段經歷,讓馮玉祥養成了樸素拼搏的性格,無論遇到什麽樣的困難,他都不會輕易退縮,心中的火苗也就是在軍營的磨練下漸漸燃起了光。
由於這股勁在,馮玉祥很快脫穎而出,得到了協統 陸建章 的賞識。這陸大人對馮玉祥有多好呢?好到直接把自己的內侄女嫁給他,並且利用自己手上的權力壹路提拔小馮,在清政府完蛋的那年,馮玉祥已經當上了營長。
後來的兩三年,馮玉祥更是跟著北洋陸軍壹路高歌猛進,混成了旅長,還漸漸有了點軍閥的感覺,這個人看起來十分威武,有將軍的感覺,所以走到哪都有人多看他兩眼。
跟那些好吃懶做,貪圖享樂的軍閥不同,人家馮玉祥對自我的認知非常充分,知道“軍心”的重要性,經常和士兵壹起蹲在地上吃飯,嘮嘮家常。
為什麽對他的質疑聲這麽多呢?主要是因為這個人有點極端。
比如,這個人信基督教,卻非常討厭佛教。於是在河南境內,馮玉祥大肆沒收廟產,還發動了整個中國 歷史 上都非常少見的毀佛運動。
後來這種情況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呈現出擴大之勢,不少珍貴的佛經與古籍都被毀於壹旦,所以後世不少史學家都因為這個事情罵馮玉祥,覺得這人是真的缺根弦。
民間對馮玉祥負面評價的主要來源,還是他來回倒戈的做法,讓大家都搞不清楚他腦子裏到底想的是什麽,我們從小閱讀的故事裏,能夠配得上“忠誠”形容的才是真英雄,而這馮老先生壹生竟然能倒戈多次,妳說說誰敢跟他當朋友?
不過別的不說,馮玉祥絕對有自己的底線,在國家生死存亡面前。 在抗戰爆發以後,馮玉祥就壹腔熱血,要跟日本人拼命,此時的他擔任的是第六戰區司令,手底下的將士們也備受鼓舞,都決心要跟日本人壹決雌雄。
不過蔣介石看他早都不順眼了,稍微動了點腦筋,就讓這個馮玉祥變成了光桿司令,他自己意識到問題後,也主動辭職,把權力交了出來。可是對於這樣壹位大丈夫來說,手上沒了權力也並不影響他去抗戰,他依舊到處奔走,為了抗戰而拉攏人,積極從事抗日救國運動。
能在日寇來襲之際挺身而出,本身就是應該肯定的點,對於馮玉祥將軍壹生的所作所為,我們還是要辯證地去看待。
失去權力非常容易,可是想要重新收回來,那就是個非常艱難的事情了。在抗戰勝利以後,馮玉祥覺得蔣介石對自己不利,幹脆自己先溜了,所以當時他打了個報告,說自己要出國考察,遠走美國。
實際上,他這麽壹走,就代表壹切根基全部湮滅,只留下了孤身壹人。很難想象,壹個昔日赫赫有名的軍閥,在接近晚年的時候卻什麽都沒有,只留下了壹個落寞的背影。 而他自己可能也不會想到,這壹走,竟然是最後壹眼回望祖國大地。
1948年的7月,解放戰爭已經看到了希望,國軍的力量正節節敗退,新中國的建立即將迎來曙光。 也正是這個時候,遠在異國他鄉的馮玉祥接到了壹封來自***產黨的信,信中高度評價了馮玉祥在抗戰中的表現,並且邀請他回國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
中***明白,很多時候人是身不由己的,特別是身處亂世,壹個人的壹生也不可能不犯錯誤,如果功大於過,並且能夠為新中國的建設添磚加瓦的話,這種人還是可以用的。
馮玉祥將軍的領導能力在那擺著的,而且如果他能回來處理國事,也能從側面代表我們未來新中國的包容性,也算是“改造”成功的重大表現,綜合考慮下來,這則邀請還是非要有意義的。
接到邀請函後的馮玉祥也是十分感動,他沒有想到國內還有人能撇開他過去犯下的錯誤,所以, 幾經權衡以後,他毅然決然地打算回國,並且在1948年的8月底登上了回家的輪船。
可是,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壹件大事發生了,馮玉祥乘坐的輪船在經過黑海的時候突然發生了意外,輪船燃起了熊熊大火,馮玉祥因為未能及時逃脫而遇難。
在他遇難以後,蘇聯方面也是格外重視這次事件,並且派出專人前往出事地點,將馮玉祥的遺體運送到蘇聯,並且在首都莫斯科火化。在火化完成以後,骨灰最終由蘇聯輾轉回國,埋葬在泰山腳下。
這件事也在中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所有人都在關心,馮玉祥將軍到底是怎麽死的?
最早看到相關的報道,還是 蘇聯的《紅星報》 公布的內容,上面寫道: 八月初,“勝利”號輪船從紐約起航,因為處理不慎,輪船上的電影膠片起火,船上發生了嚴重的火災,有人員傷亡,經過確認,死者中有馮玉祥元帥和他的女兒。
如果把這件事當作壹場意外,馮玉祥的家屬不接受這樣的結果。 馮玉祥的兒媳婦余華心透露了壹個讓所有人都再次震驚的觀點:馮玉祥的遇難,不像是意外,而是有人故意為之。
那會的電影和現在的有著極大的不同,上世紀中期的時候,電影普遍采用的是膠片,而這個膠片的主要材料就是 硝化纖維素 ,它有著易燃的特點。
可能正是有人抓住了這壹點,在船艙裏面放了點火裝置,堆積的膠片很快就會形成壹片火海,馮玉祥將軍想要逃脫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火勢會蔓延的非常迅速。
其次,作為壹艘輪船,船上是有甲板的,還有很多火勢無法蔓延的地方, 可為什麽馮玉祥偏偏在火災發生的時候距離膠片那麽近,所以才沒有機會逃脫。
如果他當時在客艙內或是在輪船的會客廳,那麽在有人發現了火災以後,他們都是有機會逃脫到甲板上的,也不至於被洶湧的火勢直接覆蓋。
賴亞力 多年以來都是馮玉祥的秘書,在意外發生後, 蘇聯曾進行了壹次詳細的調查,這份調查報告最終被歸納為絕密文件,並沒有對外界透露。
其中壹個重要的點就是,火災發生的時候,這位名叫賴亞力的秘書就在現場,可是在蘇聯的調查過程中,賴亞力始終都守口如瓶,不願意透露任何事情。
由於馮玉祥在中國近代史中極高的地位,所以蘇聯的這次調查還是比較詳細的,後來法庭更是做出了嚴格的判決,船長和負責消防的人員全部負主要責任,其中船長納博金被判處有期徒刑25年,管理膠片的放映員科瓦連科被判15年,其他的相關人員也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不過無論後續怎麽處理,馮玉祥將軍再也回不來了。
耐人尋味的是,馮玉祥的秘書在上世紀80年代,曾在青島修養,他跟馮家的兒媳婦說出了這樣壹番話:“蘇聯的調查報告現實,船艙真正失火的原因是烈性炸藥引起的,並不是意外。”
余華心聽到這樣的說法後大為震驚,連忙追問他:“當時為何沒有把這項調查結果公之於眾?就讓馮將軍這樣不明不白地走了?”可賴亞力也是深深地嘆了壹口氣,對余華心說: “這具體的原因我也不知道,可能是由於國際上和政治上的多種考慮吧。”
還有壹些引人註意的細節,比如美國在“勝利”號出發以前,讓壹些工作人員上船,並且對船艙內部進行了全面的消毒處理,這整個過程也並沒有人監督;此外,在 亞歷山大港口 的停泊後,還有大量乘客上船,後來官方推測這些人中可能混入了破壞分子。
馮玉祥也在美國寫了壹本抨擊蔣介石的書,這本書中的內容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對於蔣介石極為不利,事件發生的時候,戰爭的最後結果還沒有定性,壹切都撲朔迷離。
可是,烈性燃燒炸彈到底是什麽時候放進船艙的?馮玉祥究竟是被誰陷害?隨著蘇聯的解體,這些問題的答案也永遠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