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中國古代中多以負面形象出現。“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蛇的貪婪;《農夫和蛇》的寓言寫出了蛇的狡猾和冷血;狠毒之人被形容為“蛇蠍心腸”。
蛇又是巫術鬼怪的重要角色。《山海經》中就有 “食象,三歲而出骨”的巴蛇,“其音如薯”的鳴蛇,柴桑飛蛇。《續博物誌》中“中木則折,中人則害”的鉤蛇;《格致鏡原》中七尺人蛇“人立而行,出則群相聚,遇人輒嘻笑,笑已即轉噬“;《酉陽雜俎》載孫叔敖斬雙頭蛇,為救後人埋之,最後竟未死反官致楚相;清人陳鼎在《蛇譜》載廣西喚人蛇,應者“雖去隔數十裏蛇必至“;梁紹壬的量人蛇;《神異經》中的率然蛇……[30]
在中國古代神話的畫廊中,女鍋和伏羲均為人首蛇身,《魯靈光殿賦》所描寫“伏羨鱗身,女姻蛇身”,古籍《帝皇世紀》《路史》《拾遺記》《史記.補三皇五帝》中也有記載。河南南陽軍帳營東漢早期墓畫像石,伏蔑執矩,女媧執規,上身著衣,下露蛇尾,相對而立。出土於新疆的唐代古墓中的伏羲女媧交合像,上身呈現俊男婦女的風貌,但他們腰身以下依然是交合在壹起的蛇軀。
蛇是無足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屬於有鱗目,是冷血動物。蛇類全身布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有3,000多種蛇類。為了配合蛇類窄長的身體,成對的內臟(如肺、腎)會在蛇體前後排列,而非左右互對。部分蛇類擁有毒性,能令被其咬擊的生物受傷、疼痛以至死亡,而且蛇毒的主要目的並非自衛,而是具備侵略性、征服性的。生物研究指蛇類大概於白堊紀時代由蜥蜴類衍生而成,不過亦有專家認為部分蛇類早已有能生活於水中的器官,因此不會是作為陸地霸主的爬行類所衍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