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當妳有疑惑時,可以問《易經》

當妳有疑惑時,可以問《易經》

1. 《易經》在妳腦中是什麽印象?

2. 妳想不想了解自己未來的命運?

中國人大概沒有沒聽過《易經》的,但是能看完並應用的,實在鳳毛麟角。為什麽會這樣?首先,此書難懂,堪為“天書”,內容包含了文字與符號,若沒有獲得正確的教導,沒有經過長時間學習,是很難入門的。其次,大家通常會把這本書和算命聯系在壹起。《易經》確實有預測未來之用,卦辭爻辭中都出現了關於吉兇的判定,但卻不是江湖術士的封建迷信。這實際上是壹部先秦儒家的重要經典,是智者對人間的細微觀察,涵蓋了世間萬物的變易更替之道。

古代有“易歷三聖”之說,起初,伏羲氏畫了八卦並且完成了六十四卦;之後,周文王被關在羑(音“有”)裏七年,寫下了每壹卦的卦辭與爻辭;然後到了孔子,他作“十翼”,也就是現在的《易傳》部分。我們今天看到的《易經》又名《周易》,包括經與傳,但就像我們前面所說,作者及內容的創作並不限於周朝。現在學界的***識是,周文王的工作可能得到其子周公的幫忙,而“十翼”則是孔子及其後代弟子的合作成果。

《易經》有兩個主要的內容:象數和義理。象是卦象、數是數字,這是用來占卦的;義理則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大多記載在《易傳》之中。

《尚書·洪範》的九疇中提到天子“稽疑”,也即考察疑惑,意思是說,當天子要做決定時,必須仔細考察五方面:三方面屬於人事,兩方面屬於天意。

人事的三個方面涉及天子、負責大臣、百姓。首先,天子自身所處的位置最高,看得最廣,要先想清楚自己的看法。接著,根據事情的屬性,詢問負責此事的大臣。最後要探詢民意,古代部落的人較少,可以具體得知每位百姓的想法。不過,人算不如天算,事情在計劃時都很周全,實際執行中卻會出現不同的變量,結果是南轅北轍。

那麽,如何知道天意呢?有兩件事可做。

第壹種是龜蔔,用龜殼或牛骨刻字,用火燒烤,看哪邊先裂開,答案就在那壹邊。這種方法是將結果刻在甲骨上,現在稱為“甲骨文”,後代還可以通過這些記錄去理解古人的事跡。但是這種方法有缺點,容易受到人意的幹擾。因為是要先刻字的,所以刻深壹點的那邊,火烤之後就可能先裂開。

第二種是用《易經》占筮,完全不受人為操縱。占筮使用50根蓍草,這種草目前在河南還找得到。無論古今中外,所有可靠的預測未來的方式,***同特點就是其結果不可能出現人為操縱的因素。這樣壹來,獲得的信息才具備偶然性,而偶然性的信息中就蘊含了重要的內容。人的思維大多是由前因推到後果,但是,許多事情卻不在因果關系之內。從時間上的前因去尋找後果,可能會忽略壹個重點,那就是同時發生的事中具有的內在關聯。占筮也即象數,是古人在運用《易經》時分量最多也最具體的,這被稱為“帝王之學”。帝王如果有疑問,就會找專門的蔔官進行占筮。采用這種方式,沒有人可以控制占筮的結果,人們只能對結果加以解釋。所謂占卦容易解卦難,解釋結果就有人為操縱的空間了。結果是否準確,就要看解卦人的功力如何。想要精進解卦能力,需要不斷從後來的驗證結果,去檢討前面的解釋是否正確。

《易經·系辭傳》中提象數時,以“無有師保,如臨父母”來形容《易經》的作用。我們成長之後,是自己生命的領導者,要獨立做決策。父母也許不在身邊或無法給出我們需要的意見,老師與保護者也已經漸漸離開了。當壹個人境界越來越高時,周圍可以商量重大問題的人就越來越少,所謂曲高和寡。這個時候,《易經》就可以給我們提供最熨帖的建議。

《易經》教我們察知幾微,壹葉而知秋。“幾微”強調提早發現征兆,這樣永遠都可以提早壹步,避免“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遺憾。人若僅從可知的理性來看世界,是不可能全面掌握所有信息的。從過去的因,推到現在的果;現在的因,推到未來的果,這是單線思考。《易經》則可以讓我們了解“同時發生的事情的內在關聯”,而這恰好是榮格提出的“***時性原理”。西方心理學家研究的***時規律,正好可以解釋《易經》的神奇之處。

不過,《易經》的學習絕不是壹蹴而就的,需要學識的積累,閱歷的豐富。孔子說自己“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五十歲時研習《易經》,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以目前的資料來看,孔子之前壹定讀過《易經》,只是還沒有運用得純熟,是從五十歲之後,才開始有深刻的心得。連孔子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我們呢?想要學懂《易經》,唯有不斷勤勉精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