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面點包括:
北方的餃子、面條、拉面、煎餅、湯圓等;南方的燒麥、春卷、粽子、圓宵、包子等。以及南翔小籠饅頭、耳朵眼炸糕、貼餑餑熬小魚、棒槌果子、桂發祥大麻花、刀削面、揪片、牛羊肉泡饃、乾州鍋盔,拉面、油鍋盔、烤饢、煎餅、喜餅、蔥油火燒、湯包、三丁包子、蟹黃燒麥、酥油餅、重陽栗糕、徽州餅;
蠣餅、手抓面、度小月擔仔面、鱔魚伊面、棗鍋盔、焦餅、雞蛋布袋、雞絲卷、雲夢炒魚面、熱幹面、東坡餅、雞仔餅、皮蛋酥、冰肉千層酥、月餅、酥皮蓮蓉包、刺猬包子、粉果、薄皮鮮蝦餃、玉兔餃、幹蒸蟹黃燒麥、蛋烘糕、龍抄手面、玻璃燒麥、擔擔面、雞絲涼面、賴湯圓、宜賓燃面、腸旺面、絲娃娃、夜郎面魚等。
西式面點包括:
1、按點心溫度可分為常溫點心、冷點心和熱點心。
2、按西點的用途可分為零售類點心、宴會點心、酒會點心、自助餐點心和茶點。
3、按廚房分工可分為面包類、糕餅類、冷凍品類、巧克力類、精制小點心類和工藝造型類。
4、按制品加工工藝及坯料性質可分為蛋糕類、混酥類、清酥類、面包類、泡夫類、餅幹類、冷凍甜食類、巧克力類。
擴展資料
中式面點歷史發展
漢代隨著石磨的廣泛使用,發酵等面點制作技藝的提高,面點品種迅速增加,並在民間普及。崔緹《四民月令》中記述的農家面食有燕餅、煮餅、水溲餅 、酒溲餅等。
魏晉南北朝時,面粉、米粉的加工已用重籮篩出極細的面粉,發酵方法日益成形與普及,並出現了蒸籠等炊事用具和面點成形器具。《餅賦》中提到了許多面點品。如安乾、豚耳、狗舌、劍帶、案成、髓燭、饅頭、薄壯、起溲、湯餅、牢丸等等。
隋唐五代,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面點制作進入全盛時期。如餛飩,有了花形、餡料各異的二十四氣餛飩; 畢羅的餡料變化有蟹黃畢羅、天花畢羅等;形狀有闊片、細長片、方葉形、厚片等。唐代長安出現了面點鋪,專賣胡餅、蒸餅、畢羅等等。
宋元時期已出現酵子發面的技藝,油酥面團的制作也趨成熟,並創造了用綠豆粉皮、雞蛋煎餅包餡制兜子、金銀卷煎餅的特殊技藝。
北宋汴京、南宋臨安、元大都等地的面點業十分繁榮,都有專業面點鋪,《東京夢華錄》中載有專賣包子的、饅頭的、肉餅的、胡餅的名鋪大店不下十家。
明清時期,中國面點中的重要品種大體均已出 ,各風味流派基本形成。北京的豌豆黃、驢打滾、薩其瑪、芙蓉糕、龍須面、小窩頭等,山西的刀削面、抻面,山東的煎餅、餃子、油餅等,蘇州的糕團,揚州的包子、澆頭面,廣州的粉點等,都已名聲遠揚。
百度百科-面點
百度百科-西式面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