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是黃河流域惟壹的古儺戲,被稱為“戲劇活化石”。它是上古時代圖騰崇拜時期的壹種儀式,目的是祈求神靈逐鬼除疫,保佑百姓過上安寧生活。 儺文化 是巫文化發展到後期而應運而生的,當時的人類已進入農耕時代,而此時鳥類是農耕的重要幫手,所以,儺也就是人們進行的壹種祭祀活動,而祭祀的對象就是鳥。 安徽貴池儺 貴池民間素有“無儺不成村”的諺語。幾乎清代以前居住於此的家族都有儺事活動。目前,流行在貴池東、南部的眾多村落以及青陽縣的陵陽、杜村等鄉。它的活動,僅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緣關系或姻親關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為範圍。反映出古老的農耕文化特色。 儺,源於原始社會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內驅趕疫鬼的蔔辭。《論語·鄉黨》已有“鄉人儺”的記載。到了漢代,宮遷每年舉行“大儺”儀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種神獸,舞蹈驅除鬼魅外,還有手執鼗鼓的侲子合唱禮神的歌曲。貴池的逐疫活動也稱作“儺”,當是沿襲了中原的古代儺文化傳統。倡貴池地處長江以南,古代為吳越和荊楚之地,屬水稻作業區,所以,貴池儺又具有自己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與越、楚文化長期交融的產物。儺在貴池流傳的歷史,不見史籍記載。明代《嘉靖池州府誌·風土篇》最早對貴池壹帶的儺事活動作了簡單勾勒。記載的活動內容與今日對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編纂的《杏花村誌》記載池州府治的四鄉儺隊八月十五日朝覲梁昭明太子蕭統(池人奉為“土主”)的活動最為詳細。證明,在清順治以前,貴池每當秋季,要舉行全境範圍的朝覲“土主”活動體現著對土地春祈、秋報的農耕文化傳統。從現存的儀式舞蹈、戲劇和音樂以及民俗活動各方面考究貴池儺是長期文化積澱的產物。它既有著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內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響;在藝術方面,古代文化的層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現,如漢代的紱舞、矰舞,唐代的胡騰舞、西涼伎等;在戲劇方面,也可以看出變文、詞話、傀儡、村俚歌謠及至宋雜劇、南戲對儺文化的影響。因此,貴池儺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 清鹹豐以後,由於多次戰爭影響,儺事活動在貴池逐漸式微,壹些家族的儺戲失傳,未失傳者也由於中輟時間過長而呈現伎藝的退化。60年代後期,儺事活動曾壹度匿跡。1982年以來,在壹些村莊陸續恢復演出活動。 河北武安儺 武安儺由祭祀、演出兩大部分組成,兩部分有時分別單獨進行,有時交叉舉行。舉辦時間為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祭祀由請神、迎神、祭神、送神四部分組成,據固義村老年人回憶,舊時要擺60多個神靈牌位。演出主要有隊戲(包括臉戲,即面具戲)、賽戲、花車、旱船、舞龍、舞獅、霸王鞭、武術等民間藝術形式,直接參加演出的達600余人,把輔助人員算在內不下千人。 武安儺的重頭戲是捉黃鬼。捉黃鬼是壹出沿街演出的啞劇,其角色有閻羅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對象黃鬼。黃鬼既是洪澇、蟲害、疫病等災異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間忤逆不孝、欺小淩弱等邪惡勢力的代表。通過對黃鬼開膛抽腸和壹系列儀式,表現了百姓戰勝自然災害,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呈現鮮明黃河流域文化特征的武安儺戲,其規模之巨大、氣勢之雄渾、內容之豐富、歷史文化意蘊之深厚以及群眾參與的狂熱程度,為全國罕見。據悉,河北省已將“武安儺”列為全省十大民族民間文化搶救工程之壹。 據專家考證,武安儺至今至少有500多年歷史,文革期間視為迷信活動停止演出,1987年元宵節恢復。壹般情況下,儺戲演出須三年連續舉辦,然後再停三年。如遇重大社會變故或自然災難,隨時應變。 江西萍鄉儺 萍鄉儺之所以被儺研界稱為中國儺文化的寶庫,除了它源遠流長外,也是因為它具備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儺廟、儺面具和儺舞這三大寶。這三大寶中的儺廟數量多、規模大,可稱為全國之冠。而古儺面具的遺存可堪稱中國之最。在萍鄉,記者了解到,萍鄉儺陣容龐大,壹堂儺最多時竟有126個面具。那麽,流傳至今的萍鄉儺面對數千年的多元歷史文化沖擊,是否玉瓦俱全呢? 萍鄉流傳著關於“銅面具”的傳說。據說古時儺面具全為銅制。壹千多年前,因“褻瀆了神靈”才絕跡,改用樟木雕刻。現民間流傳著“大安裏的皇帝———輪流做”的歇後語頗有來由。壹種說法是指五個儺隊為爭最後壹個銅面具而大打出手,最後由族長調解,五個儺隊每年輪流供奉銅制面具。 萍鄉“五裏壹將軍,十裏壹儺神(廟)”之諺將儺推進鼎盛時期。據考證,其原因是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立即派安徽籍人氏杜谷珍接任萍鄉知州,因時發大疫,杜谷珍是個儺信奉者,因此借儺驅疫遍及萍鄉每個村落。到了清代,萍鄉縣令胥繩武曾用萍鄉方言作過壹首詠儺詩:“五隅年例扮迎春,忙煞城裏城外人;所幸太平沒個事,我隨妳去跳儺神”。可見儺祭已成為萍鄉官民同樂的文化活動之壹。 危遠輝說,1994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儺學研究會顧問薛若林考察萍鄉儺文化時,盛贊“萍鄉儺文化三寶俱全,全國少有”。 不但如此,中央美術學院梁任生教授也說:“江西萍鄉儺文化很精彩,其中有的更具人物色彩,也即是以當地百姓形象為依據著力創造的形象。”想必,震撼梁教授的除了儺舞、儺面具和儺廟之外,儺神每逢“出洞”(出行),掃堂(又稱掃蕩)所帶的兵器、用來放置唐、葛、周三大將軍面具的儺轎、古樸而又絢麗的儺服,都讓梁教授心潮澎湃。 “活化石”萍鄉儺終於迎來了八方贊譽:1991年,萍鄉儺參加北京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展,壹件3000多年前的石儺兵器和壹批古樸豪放的儺舞錄像,引得首都觀眾和各地學者的贊賞;原中***中央政治局委員胡喬木感嘆說:“妳們為挖掘搶救古文化做了壹件好事”;法國全國藝術委員會主任吉萊姆留言:“看到萍鄉的儺文化,好像小孩第壹次看到月亮壹樣新奇”的贊嘆…… 江西儺文化 儺文化是江西獨具特色的壹種文化。全贛有南豐的石郵儺、樂安的流坑儺、婺源的長徑儺、萬載的沙橋儺、萍鄉的車湘儺、德安的樟樹儺等等多種地方形式。 中國其他地區也有儺戲的演出。但江西儺與眾不同的特征是既分文儺又分武儺,文儺以演生活小戲為主,而武儺大多以興廢戰事、君臣忠烈、演義誌傳為內容,以表演武力、鬥技為主。 萬載沙橋儺 以民間流傳的各種天上、人間、陰間神性人物為儺,***二十四個。在十七種儺事節目中,大部分是武儺,且不限於簡單儺儀,多演有情節的儺戲,其中關羽戲是重點。《古城會》獨存於贛劇“十八本”之中,這多因為江西儺偏好以關羽為重點的戲碼。 樂安流坑儺 已由儀式轉向娛人化,多演《西遊》、《封神》、《三國》等題材,而且武儺逐漸具有了實用價值。樂安流坑道光十九年(1839年)胤明房譜《樂邑流溪董印明房儺神會略》雲: 古者歲終而時儺,吾鄉之舉此神,猶古之道也。我先祖立廟北垣,就拱宸門上架造敵樓。祭炎儲關帝,旁納諸儺神面。所由來者,吾族地居谷口,實為閩廣山寇經途,擾攘之時,屢遭其害。我先世嘗修武備,借戲舞以為訓練,內以靖其氛,亦外以禦其侮也。然而事雖近戲,而周禮部廢,似亦未敢厚非,壹舉而兩得。古之人有行之者,吾何以未獨不然哉?因以紀其事。每年終月,弟子操習拳棍團牌。新春月之初,結合演戲,裝扮古傳,成部教演戰陣兵法。(《千古壹村》,周鸞書,401頁) 明·嘉靖時閩廣江西經常受山寇滋擾,流坑儺以“操習拳棍團牌”、“成部教演戰陣兵法”、抵禦流寇為主要目的,因此“武儺”成為首選。 江西悠久的儺事活動與目連大戲的演出傳統,對贛劇傳統劇碼與演出風格具有重要影響,形成此地英雄演義劇作擁有廣闊舞臺的事實。但隨著南戲其他聲腔的發展,明代的弋陽腔從南戲和傳奇中移植了壹些劇碼,如《珍珠記》、《賣水記》、《長城記》、《八義記》、《三元記》、《鸚鵡記》、《白蛇記》、《十義記》、《洛陽橋記》、《清風亭》、《烏盆記》和《搖錢樹》等。這批早期劇碼與弋陽腔的結合,雖然影響到民間常演的高腔劇碼,成為“十八本”的劇碼,但它們的侵入仍然不會消減目連連臺本戲的地位。如江西高腔的各種演出仍以演歷史戲為主。每年在各種演出活動中,歷史劇占有很大比例。如廟臺演劇就有嚴格的規定:不準“三腳班”進廟演戲;每年請大班演出廟會戲;正月唱“五賢戲”(又稱“大神戲”)、五月唱“端陽戲”、六月唱“關爺戲”。(中國戲曲誌(江西卷),645頁,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 [編輯本段]觀點:漢字中最神秘的字 在數量龐大的漢字字庫(總數超過8萬,常用3500字左右)中,最古老而神秘的字是哪個?筆者認為應該是“儺”(nuo,讀諾,繁體“儺”)字。 “儺”的原生含義究竟是什麽?從《論語》、《禮記》等古籍記載到《辭源》、《辭海》等辭書詮釋,均將“儺”視作“驅逐疫鬼”的儀式,而對“儺”字本身的解釋幾乎皆語焉不詳。 漢字絕大部分都是由象形、會意與音符組合而成。從“儺”字的字形來看,“人”、“又”、“隹”是組成“儺”字的三大要素。假如我們能把這三者的聯系弄透,或許我們便能對“儺”字最原始的含義有所理解。 “儺”字從“人”,自然是與遠古人類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的壹項重要活動。 “儺”字從“”(“艹”頭下“中天”重疊),“”雖為音符,但本身也有時節之含義,《說文》即曰:“者,時也。”。這說明“儺”應該是壹種跟農時節氣關系緊密的活動。 “儺”字從“隹”(短尾巴的鳥),從原始圖騰崇拜的角度考慮,“儺”似乎與遠古農耕民族的鳥靈崇拜有關。 由此,我們似乎可以說,“儺”是壹種季節性很強的祭祀活動,它祭祀的對象無疑是壹種神鳥(即儺神)。 這也可以從大量出土的古代稻作文明遺址中得到印證。良渚、河姆渡、高廟等遺址中的太陽神鳥紋飾、儺具,象征著遠古農耕民族的崇鳥風俗。因為從“獸耕鳥耕”中學到稻作的稻民,視鳥神為嘉禾之神,其儺祭的主要職能便是祈求鳥神(儺神)保佑水稻豐收。 再看這“儺”的延伸字,足以讓稻民們:吃有糯,穿有羅,住有樓,行有路,玩有鑼,射有弩,敬有鸞......為何這些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字總在這個“nuo”(儺)音裏打圈子呢?解釋只有壹個:即古代稻作民族對“儺”的頂禮膜拜,形成“儺”的宗教信仰。 儺神就是太陽鳥,是光明的象征,代表人間正氣,故用儺祭來驅逐邪氣。 儺祭是大規模的宗教典禮,必須統壹調度,故“儺”又可解釋為“行有節也”。 儺祭是既壯美又盛大的活動,故“儺”有“美盛”的含義。 儺的本義是神鳥崇拜,鳥在稻民心中多柔順依人,故“儺”有“柔順”之義。
麻煩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