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堂”是供禪修者打坐的地方,向來閉關鎖國,所以大多數人對禪堂都有壹種神秘感。
禪堂的建築通常有六到十英尺長,四至八英尺寬,但它們根據參加禪修的人數(有時多達400人)而有所不同。也有短期密集打坐的禪堂,或者只有壹個人的簡陋房屋,甚至偏僻的山洞也是打坐的好地方。
禪堂在禪宗人心目中的大小、簡樸、位置並無區別,因為壹旦進入禪境,三千世界的廣度就是現在。自古以來,許多禪者都是在禪堂中悟出人生道理和自己的本性,成為壹代名師。《禪堂》的貢獻功不可沒。
禪堂設備是封閉的,就像我們現在講課的地方沒有窗戶壹樣。唯壹不同的是現在的報告廳有很好的空調和通風。禪追求的是自我,而不是外在,所以禪堂沒有窗戶,主要是讓參禪的人專心致誌,不要和窗外的風景分開思考,否則就失去參禪的意義。
達摩祖師,禪宗始祖,曾住河南嵩山,有壹座少林寺。據說過去它的大門只能進不能出。除非妳能用功夫跳過周圍的高墻,否則妳是出不了大門的。也就是說,妳有能力跳過這堵高墻,走出山門,又不丟少林寺的臉,所以少林寺的武功還是很吃香的。同樣,禪堂雖然沒有高墻環繞,但卻是封閉的,主要是為了防止外界的汙染、妄想、煩惱帶入禪堂。禪師壹再告誡初學者,壹旦進入禪堂,就要把壹切外在的、過去的東西都放在禪堂之外,在內心努力。
禪堂通常有兩扇門。前門寫著“眼藏正氣”,後門俗稱方便門,是禪修者用來洗漱方便的。打坐的時候要放下禪門的簾子。壹旦放下窗簾,妳就不能進進出出,走來走去,或者制造噪音,尤其是安靜的板子壹敲,世界好像壹下子就安靜下來了。在寂靜的氛圍中,妳會感受到禪的氣息。
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禪堂的生活與清凈》。我分四點來解釋:
1.佛教物品和道場
在禪門裏,每個參禪的人都要有盡可能少的素材,到什麽程度?按照現在的體重,所謂“衣單二斤半,有十八樣東西”,因為壹個人擁有的越少,想要的就越少;事情越多,帶給我們的煩惱和麻煩就越多。比如像和尚壹樣,我們只有這壹件衣服,早上起床的時候這壹件,接待客人的時候這壹件,現在站在這裏跟妳說話的時候這壹件。但是,社會上的人,比如壹個小姐,今天要出門了。穿旗袍怎麽樣?還是穿裙子?穿紅色的怎麽樣?還是黃藍?因為衣服很多,她很苦惱不知道怎麽選。禪男只有壹件長衫,不用選,所以沒有煩惱。
禪堂裏的禪師,因為用的東西很簡單,物質帶來的煩惱很少,又因為欲望少,心自然就自由了。其實禪師用的材料雖然小,但是他心裏有三千個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他的衣服只有兩磅半。如果他是出家的禪僧或雲僧,可以有十八般東西,稱為“佛教十八般”:
1.楊柳枝:我們早上用牙膏和牙刷刷牙,禪師用楊柳枝刷牙和漱口。用牙膏和牙刷,口腔裏有很多疾病,而用楊柳枝,牙齒裏很少有疾病。
2.三件衣服:即袈裟可以存放三件衣服。壹種是僧伽羅人,也叫大衣、祖服、雜服、法衣、二十五服。第二種是余多羅僧,又名外衣、七衣、衣。三、安托萬俱樂部,又稱漢服、住宿服、內衣、五服、工作服等。
3.坐具:禪修者無論走到哪裏,都可以把坐具攤開,隨時在上面打坐。而前面的三件衣服統稱為“三衣壹服”。
4.浴豆:浴豆相當於現在的肥皂粉和肥皂。以前沒有肥皂粉的時候,浴豆是壹種洗滌劑。
5.碗:是和尚吃飯的工具。和尚用碗乞食,稱為“用碗乞食”。
6.瓶子:是盛水的器皿。
7.香爐:香爐不僅用來燒香供佛,還可以到處走動,在山林水邊聞香,還可以驅蚊。
8.濾水器包:濾水器包就是現在的水壺和暖水瓶。以前禪修者參觀遊學的時候,都有濾水器包,用的水會比較衛生。
9.毛巾:毛巾。
10.刀:是用來除草的,緊急情況下也可以防止壞人的入侵。
11.張西:和尚為了自衛帶走了張西。
12.麗安:鏡盒。
13.鑷子:鑷子換鑷子。
14.經文和法律。
15.佛像。
16.佛像。
17.火石:用於點火的石頭。
18.繩床:有時候下雨天,地面太濕,可以把壹些繩子從壹棵樹系到另壹棵樹上,睡在上面,於是就有了繩床。
現在我們壹般都要全副武裝才能進行戶外活動,到處旅遊,甚至爬山。這個根,可以說是承襲了歷代禪師的拜訪和遊歷。
個人用十八佛物,如群體居住的佛寺。裏面最重要的物品是鐘板和木魚。
“鐘”,說到禪堂的鐘,有“鐘傳三千界內,佛傳萬億國;用功德祈禱世界和平,用利益回報坦娜,是非常有意義的。
“板”,寺廟的打板,分為壹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幾年前,有兩位法國漢學家來到臺灣省,在高雄師範大學校長薛光祖先生的陪同下來到佛光山,就是為了研究這座寺廟為什麽會吱嘎作響。為什麽要在這裏打呢?我應該打三次哪裏?我有幸在叢林中的禪堂裏長大,我告訴他“板”的真正含義。
古代沒有鐘,時間是以“多”來計量的。再來壹個,再來兩個...五更天蒙蒙亮,等等。晚上在廟裏,大家都休息,這叫“開大靜”。打“二人組!這是壹塊板子,表示大家都在休息。等到通知後,打“哆!二人組。“意味著結束。淩晨三點左右,我會去大遼(廚房)叫醒水頭燒水,米頭煮好打“哆”三下!二人組。哆!”,要大寮人起床準備;四點左右,打“哆!二人組。多多!”環顧四周,這是供全寺公起床洗手去晨光堂的。四板後打五板“哆哆哆!多多!”接收時鐘。這是從壹個棋盤到五個棋盤的輪換。
禪堂的鐘板是大眾的指揮,所謂“龍天耳目”,必須尊重。鐘板組合有時表示“壹鐘壹板壹木魚”,有時表示“兩板壹木魚”,或者“三板壹木魚”,都代表壹些特殊的含義。總之,禪民的生活每天在簡單的命令下井然有序,毫無意義。
鐘和板是禪宗的命令。妳為什麽用木頭做魚?尤其是念經的時候,打木魚,佛教看重慈悲,為什麽要打魚頭?是不是很殘忍?魚有壹個很特別的習慣,不管是在水裏遊還是站著不動,眼睛都是睜著的,不休息。佛教利用其勤奮,打木魚,鼓勵禪修者好好學習,不要懈怠。有的甚至在鐘板上寫道,“生死為大,無常為快;珍惜時間,時間不等人”,時刻警惕打坐的人珍惜時間。"
禪堂最重要的領導在佛教中被稱為“那威”,他的座位旁邊有壹個小牌子,上面寫著很重要的壹句話:“群眾的智慧只在於妳壹個人;若不理會,則有罪。”也就是說,在禪堂裏,每個人都在那威的領導下遵守規章制度。所謂的“大家的智慧”應該由那威好好維護,否則執行不好就是那威的罪過。
此外,禪堂裏還有壹塊“香板”,引人註目,引人註目。熏香板有很多等級-
1.《警策》香板:用來鼓勵大家的。
2.“巡香”香板:用來巡視打坐昏昏沈沈的人。
3.“香監”香板:在第七次禪修時使用,通常由方丈、首座、西塘、那威、糾察等執行。
4.“明規”香板:是重案。當壹個明確的規則被違反,明確的規則香董事會將被邀請來懲罰它。
此外,有些信眾還愛給香板(打香板)消業增力。
“香板”在禪宗的傳播中使用時間不長。清朝雍正帝非常懷念以前的佛教徒──玉林佛教徒。當他得知揚州高民寺有壹位玉林佛學的弟子時,便把他叫到朝鮮,向他請教禪功。他回復皇帝說,他很慚愧,在禪宗方面毫無建樹。
皇帝:‘妳!壹代佛師,怎麽會有這麽沒出息的後人?給妳壹周時間開悟?如果妳不在壹周內開悟,我的劍就會來殺妳。"
從那以後,每天,衛兵們都站在禪堂外面,揮舞著劍說:‘今天是第壹天!’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三天!'
玉林佛學的弟子們痛定思痛:我今天是救不了命了。但是到了第七天,他終於匆忙意識到。
原來他從侍衛手裏搶過劍,叫來雍正,對他說:‘妳到底要不要我的人頭?或者我想要妳的頭,”雍正壹聽,非常高興。如果他沒有開悟,誰會有這麽大的口氣?雍正也是禪師,對禪有很大的期待。
所以禪門的禪堂,無論是封閉的,還是大的,還是小的,主要是為了讓壹個有誌於禪修悟道的人有壹個悟道的地方。
2.禪師的話和成就
壹個參禪的人,總會提出壹個話題來參與。“談壹個話題”對於學禪的人來說,是重要的第壹步!
所謂“會說話的頭”,主要是提壹個想法,看看是從哪裏開始的。在哪裏銷毀?緊緊抓住這個想法和這個對話,回到妳的理智上來,實現妳的自性。會話頭有兩種,壹種是有意義的、語義的會話頭;壹種是無意義的語義話語,無法用常識解釋,也無法進行邏輯推理,因為沒有意義,沒有必要單獨討論。有意義的對話指的是我們通常所說的-
狗有佛性嗎?'
當我們沒有夢想,沒有思想的時候,英雄在哪裏?'
所有的法律都屬於壹個,而壹個屬於哪裏?'
誰在念佛?'
我在念佛,我是誰?'
誰讓我們每天帶著屍體到處走的?'
妳是如何向西方學習的?'
所謂的談話話題就是這樣壹直走下去,問問題——到最後,突然說‘哦!’虛幻的世界破滅了,這壹次是等待壹會兒的奇跡,啊!那種感覺不壹樣。這就是開悟。
“會說話的頭”大部分都是禪師提到的,給了我們啟示。有時,禪師提到了對話,但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麽意思。例如,當隆亞禪師拜訪林佶禪師時,他問:‘那位父親是怎麽來到西方的?’
林佶:“把禪板拿給我。”
後來,萊雅禪師去拜訪翠微禪師,問:‘祖師是怎麽來到西方的?’
翠微:‘把蒲團拿過來!’
這種答非所問,驢頭不對馬嘴的話,在禪心裏有大道理。又如天臺德紹禪師拜訪凈慧禪師時問:‘曹Xi為什麽是壹滴水?’
景輝:‘是曹溪的壹滴水。’
壹般人看到的都是很多不合理,但在禪的世界裏,他統壹了矛盾,調和了時空,整合了壹切眾生,沒有妳我壹切平等。
善智大士,又名大士,有詩:
“空手鋤頭,騎水牛徒步;人過橋,橋不流。」
如果把這首詩給現在的語文老師看,肯定不行。為什麽?既然兩手空空,怎麽會有鋤頭呢?如果妳在走路,妳怎麽能騎水牛呢?人都過橋了,橋上的水怎麽能不流呢?這根本說不通。
我們常常把世界劃分為本體和現象,妳和我。有了這個宇宙之間的界限,世界將被分割成碎片,甚至千瘡百孔。禪師可以超越治療、根源和現象。所以沒有相互關系,沒有時空,沒有來來去去,沒有運動,沒有大小,壹切都是壹樣的,壹切都是平等和超越的,所以沒有煩惱,壹切都是統壹的。這是禪師自由自在的境界,也是禪師的人生。
怎麽坐得住?如何開始壹段對話?我們坐在家裏的床上、地板上、沙發上,集中思想,統壹精神。這叫對話。就像貓抓老鼠,眼睛盯著,腳貼著地,毛都豎起來了,所有的力氣都集中在壹個念頭上。這才是壹個談話的領導者應該付出的努力!
瑯琊禪師有個女弟子,問他怎麽說話。瑯琊大師說:‘妳就說,‘隨它去吧!'
女弟子聽了這話,並沒有退縮。壹天,有人告訴她:
嘿!妳丈夫和壹位漂亮的女士去劇院喝酒了!'
放開他!'
又有人告訴她:‘唉!妳的房子今天被搶劫了,很多東西被偷了。
放開他!'
如果聽她這樣回答,我們會為她著急。我們怎麽能說這樣的事情是留給他的呢??
壹天,她和丈夫在炒油條,“吱!”壹聲,悟。她悄悄地離開了鍋,她丈夫喊道:‘嘿!嘿!“妳是怎麽走開的,”
她回答說,“讓他走吧!”
丈夫:‘妳瘋了嗎?鍋裏的油熱了,怎麽才能“放下”?"
我們看到這位女士不講道理,不講道理,但是她說:“這樣吧!”在這個世界上可以安心的消失。當妳在日常生活中偶爾看到兩個人在那裏竊竊私語的時候,妳不必認為他們在那裏談論妳。“順其自然吧!”看到別人的生活不正常,只要不幹擾妳,“隨它去吧!”看到別人好,不吃醋,“放手!如果妳能利用好這句話“放手吧!“妳不用打坐悟道,妳的生活會很輕松。
3.弱肉強食的制度和規則
叢林的系統很受歡迎?主體平等,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職,有的管理生活、禮儀和法律事務,如:那威是規則的程序;殿左為子聖之監,負責調節飲食;香燈負責佛堂的清潔和事務;治水需要民生.....因為每個人的根都不壹樣,所以駐地會根據自己的性取向來安排自己的位置,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禪林風格。
月壇禪師曾雲是三個等級的和尚:
1.能廣結眾生,善結關系者,是優秀的僧人。
2.雖然不能向大眾傳播佛法,但是可以維護寺廟,保護道場。這是壹個中等和尚。
3.妳無法向大眾傳播佛法,也無法保護道場。妳只知道吃和睡。這是壹個下等的和尚。
另外,峨山禪師還說他的家人-
1.能經得起壹錘壹錘的打、打、罵,受委屈受打擊,都很堅強。這是壹等僧。
2.雖然我受不了或者受委屈,但是如果我對他好,他會感激妳的慈悲,妳的善良。這是壹個中等和尚。
3.壹點都承受不了委屈,也不懂得感恩。我只會反感和不滿。我經常活在妳對我好,他對我不好的比較下。無禪無樂,此為下等僧。
事實上,峨山禪師在談及僧人時,並不壹定指出家庭。我們社會的每壹個成員,國家的每壹個成員,公司的每壹個成員,家庭的每壹個成員,都可以這樣來衡量。是否優越?還是壹般,不如?能受委屈能忍的就是高人壹等;知對方慈悲感恩為中;什麽都不知道的就是劣等的。這樣可以考驗周圍的人,欣賞眾生的各方面。
禪宗叢林裏的壹切都是平等的,我們可以從它的各種名詞中得知,比如——
方丈和尚要請大家吃飯,叫做“總邀”。
大師老師要做壹個陳述,叫做“總陳述”。
客房裏有序地工作著,工作著,叫“普婆”。
生活安逸的人要喝茶,就叫“普通茶”。
加上“普”字,意思是人人平等,壹視同仁。除此之外,叢林中還有壹套“六和尊”體系,即:利而平等,戒而順從,明而體悟,身而同居,口和而不爭,意和而樂。每個人在興趣、紀律、觀點、語言、思想和生活上都是平等的。
禪宗不像法家教派的戒律那麽復雜,規則簡單有序。比如有的禪堂標著參禪的規矩:
1.不要侮辱瑜伽士。
2.不要褻瀆三寶。
3.不要破壞冥想團體。
4.不違反刑事犯罪(即殺人、偷竊、搶劫和囚禁)。
5.不要宣布妳的成就。
此外,百丈禪師還有“叢林二十法則”:
叢林無則昌,修行有念佛則穩。
勤以戒為首病,減食為湯劑。
患難中忍辱是菩提是非,不爭是解脫
和群眾在壹起,成為真正的執事,全心全意做貢獻
語言以還原為直接,以善良為美德。
學習始於勤奮,因果止於理解。
老死以無常為基礎,佛法以嚴為基礎。
待客以誠,門庭晚年莊嚴。
凡事無所準備,凡事謙虛,這是有道理的。
遇險,是由不亂決定的,是基於慈悲。
這是禪林的壹些重要規則和目標。
4.禪宗的生活與實踐
壹個禪者的姿態和形象,都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之間表現出來的。所謂“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走路時,他如風般迅捷無聲,不彎不直;像時鐘壹樣平穩莊嚴地坐下;站著的時候,像松樹壹樣筆直;睡覺的時候像弓壹樣右側臥。有首詩描述禪宗大師的風範很有意思-
“持佛聲,慢慢念經,街上雁行。
雙手交叉如水,站在上面如油。
向前看,向後看,輕點移動,左右轉動,半睜開眼睛。
威望往往如此配得上出家。"
念佛聲如流水,慢慢念誦;像大雁壹樣排成行行走,整齊劃壹;雙手抱胸,像捧水壹樣直;站著的時候好像頭上頂了壹盤油,精神飽滿。以前中國宮殿裏的嬪妃,甚至現在的世界小姐、中國小姐,也是頭上頂著東西來訓練體態和容貌的,而禪人的尊嚴也是如此重要。
況且禪修者走路壹定要前後看,動作要輕柔,看東西千萬不要東張西望。他們只是從左向右回望的半只眼睛,威風凜凜,動作永遠莊重。
當然,也有壹些不修邊幅的禪僧,不受世俗眼光和看法的影響。比如法榮大師經常說他衣服破,鼻子破,提醒他鼻子要往下流,趕緊擦幹凈。他也回答道:
我沒時間給那個庸俗的男人擦鼻子!'
有壹次,皇帝要他去朝鮮見他,但和尚法榮拒絕了,並寫了壹首歌:
“事長,不如丘;
躺在藤蔓下,拿個石枕。
不上皇帝,羨慕諸侯嗎?
我沒有生死之憂。」
他的意思是世界上的壹切都是不可預測的,不像我們這些禪僧,在水邊,在藤蔓下,在樹下,拿壹塊石頭當枕頭舒舒服服地睡覺。天子不壹定要拜。我該羨慕哪些王子?我不在乎生死。還有什麽值得擔心和擔憂的?
禪師的壹生也可以用另壹首歌來描述-
“衣服單子兩斤半,洗臉兩斤半;
吃三遍,想五遍。」
禪僧所擁有的衣服加起來只有兩斤半,用來洗臉的水剛好可以打濕兩次臉,可謂極其簡樸,珍惜福報。吃飯前要雙手合十,念“供養佛,供養僧,供養眾生”。吃飯時,他們應該沈思:
1.算多少功,從哪裏來。
2.感覺自己德行欠缺。
3.小心不要離開自己的心,貪得無厭。
4.企業的良藥就是治病。
5.為了成為壹個職業,妳應該吃這種食物。
這些都是禪修者在修行佛法和智慧的同時,接受供養和食糧的態度和做法。
平時我們吃東西,不僅好吃,還好吃,好吃到貪得無厭,對不喜歡的東西極其挑剔。禪修者不是因為好吃才多吃,也不是因為不喜歡才不吃。他們只想休養生息,努力工作。在他們的心目中,“整天吃飯不咬壹粒米”的自由,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總結禪意生活的要點無非是——
1.忍受屈辱(去除屈辱中的無知)
2.工作(從工作中培養好消息)
3.培養快樂(從培養快樂中增加智慧)
4.感恩(從感恩中獲得快樂)
5.禪修(免於禪修)
有壹個禪師每天都告訴大家:‘快樂!開心!“我太高興了!”有壹次他不小心掉進水裏,差點死掉,他依然笑得無所畏懼。但我老了臥病在床,天天哭:‘疼!痛苦!“我太痛苦了!”
住持和尚聽後,對他說:
妳不能總是這樣喊疼!我想,當妳掉進水裏差點死掉的時候,妳並不害怕。為什麽現在老了病了,卻老是喊疼?妳在哪裏執業?'
譚昭:‘妳說我這輩子喊疼好不好?還是喊高興,”
其實按照禪師的說法,他意識的境界不是用喊快樂或者痛苦來表現的,而是他喊“快樂”的原因!開心!“我要大家珍惜時間;所以喊“痛!痛苦!“有必要警惕生死無常的可怕!
最後,禪師是怎麽修行的?讓我用壹個禪宗大師開悟的故事來結束吧。
有個老婆婆很護佛,支持壹個禪師修行了二十年。有壹天,老婆婆想知道禪師是怎麽修行的,就讓自己漂亮的孫女給禪師送飯,並告訴她,等飯送到了,就抱抱禪師,看看禪師怎麽說,回去告訴她。
孫女去了禪師住處,按照奶奶的指示放下食物,擁抱禪師。禪師不動,冷冷地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
意思是像我這樣的修行者,就像壹棵枯樹,在冰冷的山崖中冰冷。過了三個冬天,我的心好冷,人和我之間的是非,美色,放蕩,富貴...影響不了我,也熱不起來。
孫女回來跟奶奶說了這兩個字。
老婆婆聽了很失望,說:“沒想到我養了二十年的韓!”壹怒之下,他趕走了禪師,並燒毀了禪師修行的小屋。
禪師修行不只是為了自己,必須像菩薩壹樣,以大慈大悲的心去對待眾生,不能自私自利,所以在修行上要——
1.自我觀察,自我尋求,
2.自我更新和不斷進化,
3.自我修煉,不求外求,
4.自離,不分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