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的稱謂有國王、皇帝、謚號、廟號、年號。比如皇帝稱自己為“我”,別人當面直接稱他為“陛下”、“萬歲”,私下稱呼他為“本官”、“至尊”、“大家”。現代大臣或皇後稱呼皇帝為“大家”的做法,在古代著作中都有記載。
蔡邕,東漢蔡文姬之父,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在介紹漢代皇家禮儀制度的《獨斷專行》壹書中寫道“天子曰,行於其位...而且他和侍從很親近,稱他為‘大家’”。可見,至少在漢代,皇帝已經被貼身侍從稱為“大家”。
唐代歷史學家李白藥所著《北齊書·安得王延宗傳》中記載“營中人皆不可動,我可用兵馬破之。”這句話出自北齊宗室高彥宗之口,也就是之前熱播劇《勇士蘭陵》中的“五大領主”安德王。作為北齊末年統治者高緯的堂弟,他在平陽之戰中所向披靡。危急之時,他向堂兄提議領兵破敵,未被先主采納。
那麽,唐代是不是繼續稱皇帝為“大家”呢?《大唐新語》是壹部記錄唐代歷史人物言行的書。作者是劉蘇,寫於唐中宗憲宗年間。《清涼忍耐力》記錄了武則天對王和的折磨。高當上武則天後,曾經去過王皇後和被囚禁的地方,他對她們的處境感到非常難過。武侯得知,他們每人被打了壹百棍,雙手被截肢,扔進酒壇,叫“骨醉”,就讓宮人給他們念聖旨。仁慈的國王和王後聽後說:“我希望‘大家’永生,趙壹長期受皇帝寵愛,死是我的責任。”性格潑辣的蕭淑妃大罵武則天,說“希望我下輩子做貓,下輩子做武氏的老鼠,今天就掐死她報仇”,給武侯留下了心理陰影。這裏皇後的“大家”稱號,透露了她對皇帝李治的深厚感情,也說明了在唐高宗時期,皇帝仍然被稱為“大家”。
唐玄宗的孫子李煜在唐代宗登基後,宦官李郭芙狂妄地對皇帝說:“大家只要在宮裏坐壹坐,事情就交給我這個老奴解決了。”這件事在北宋歐陽修、宋祁等人編撰的《新唐書·李傳》中有記載。明末馮夢龍在他的筆記小說集《醒世恒言·楊迪皇帝遊》中也寫到了“大家”:“大家若有計劃,必殺其子,且讓其衣而死。”在被司馬德等人殺死之前,楊昌認為是他的父親楊迪想殺死自己,希望穿上衣服死去。清代康熙朝的名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正月二十九,我駕入鹿苑,向南鞠躬,以慶紀》壹詩中,也稱皇帝為“大家”,揭示了作者與皇帝的密切關系,從側面反映了曹家壹時的興盛。
也可以指貴族家庭
“大家”也指封建官吏等貴族。在《左五年》中,列舉了壹些人——“季相、興岱、禽叔、椒叔、”,說這些人是“大家”。這時候“大家”的意思就和分封制度掛鉤了。那時候還是“天之下,豈是王之地,地之為岸,豈是王之臣”的時代。後來隨著分封制的解體,社會形態和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家”這個詞慢慢被用來指代貴族家庭和大家庭。在清代吳的著名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莊卓江聽說杜原來在江北有壹個花園和花,實際上卻住在南京的壹所江邊房子裏。他大吃壹驚,說:“妳家是‘大家’。”妳為什麽願意搬到這裏?" .我們現在形容壹個人是“大家閨秀”,說女人是“大家閨秀”。在這裏,“大家閨秀”也意味著見過世面。
著名作家和專家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朝堂·長孫序》中說,文藝界對“大家”這個話題的評論,是從談論詩歌的人贊美李白、杜甫的時候開始的。杜麗自然是詩歌王國裏不可多得的人物。明代學者將唐宋時期幾位著名的散文作家歸為“唐宋八大家”,頗有褒義。每壹個時代,都會有熟悉某壹領域並有所突破的“大家”,而能夠融合和承載中華文化昆侖和精神脊梁的“大師”的出現,也就順理成章了。
大家(gū):對女性的尊稱或媳婦對婆婆的稱呼。
在古籍中,有時讀作“大”賈(gū),原是對女性的尊稱。班昭,東漢歷史學家班彪的女兒,班固和班超的妹妹,是壹位有著深厚家世的著名才女。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使皇後和貴族視他為師,謚號“大家”。因為她十四歲嫁給了同郡的曹師叔,也被後人稱為“曹大甲”。後來又引申為媳婦對婆婆的稱呼。《宋·孫淑紀傳》記載了壹個孝順家庭的故事。南北朝時期的宋朝,孫仨因為沒有按時參軍而被關進監獄,他的弟弟季孫願意代替弟弟坐牢。季孫的妻子徐氏也對丈夫說:“妳是壹家之主。妳怎麽能把責任推給妳的弟弟呢?而且,在‘大家’死前,我把弟弟托付給妳了。現在弟弟還沒有結婚成家立業。妳已經有兩個孩子了。死有什麽遺憾!”後來,這家人的義舉感動了朝廷,赦免了孫颯的罪,給了徐世二十匹帛。這裏的“大家”就是“婆婆”的意思。有些網友把這裏的“大家”理解為“阿姨”或“家人”是不對的。
人稱代詞:壹定範圍內的每個人
這種用法老少皆宜。唐代詩人杜荀鶴在他的《重陽節》詩的最後兩句寫道:“大家拍手高聲唱,太陽落山前不要回去。”如此通俗、簡潔、易懂,初讀還以為是出自今日之口。當然我們在生活中用的比較隨便。在朋友圈流行“醉”“任性”的當下,妳第壹眼會不會覺得“大家壹起去聚會,任性的喝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