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先公自契至成湯***十四世,處於氏族部落階段。《史記·殷本紀》記載:“自契至湯八遷。”關於八遷的具體位置,清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說自契至於成湯八遷》中已做過考證。契最早封於商,契居蕃為壹遷,昭明居砥石為二遷,昭明遷商為三遷,相土徙東都為四遷,相土又歸商為五遷,商侯上甲微遷殷為六遷,殷侯復歸商為七遷,湯始居亳為八遷。上述商地即今河南商丘縣,蕃在山東滕縣,砥石在河北隆平與寧晉之間,東都在山東泰山下,殷在河南安陽漳河流域壹帶。至於亳地,王國維認為在山東曹縣南,而陳夢家則認為在今河南商丘南,即谷熟西南三十五裏之南亳故城。看來,先商民族大部分時間是在今河南商丘壹帶居住生活的。
甲骨文中“商”字寫法很多,如 等,但對“商”的解釋也很多,最為公認的解釋有兩種。
壹說“商”字從子從丘,上部“ ”或“ ”為“子”字,下部“ ”為丘崗之地或穴居之形,即居住在丘崗之上的子姓氏族部落稱為商族。商人主大火,長期居住在“商丘”壹帶。《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幹戈,以相征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侍夏商。”另《左傳·襄公九年》曰:“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那麽上文中的“商丘”應在何處呢?《左傳·昭公十七年》雲:“宋,大辰之墟也。”《漢書·地理誌》亦雲:“周封微子於宋,今之睢陽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墟也。”今商丘古城西南三裏有閼伯臺,即大辰之墟。周封殷人微子啟於宋,今商丘古城附近,目的是為了讓他繼續祭祀其祖先,安撫商朝遺民。晉杜預著《春秋釋例》雲:“宋、商、商丘三名壹地,梁國睢陽縣也。”1996年至1997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商丘古城西南發現宋國故城遺址,進壹步證明《左傳》中所記“商丘”在今河南商丘,商丘是商族先王先公的主要經營地。
二說“商”字從“ ”從“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象架上置物之形,下部“ ”為器物底座或貨架之形,上部“ ”為刀、鑿等生產工具之象形,泛指生產工具之類的貨物。貨架上放置著貨物,會意為做買賣。
商族人經商是很有傳統的。《世本·作篇》記載“相土作乘馬”和“核(亥)作服牛”,可見商先公相土時期已發明馬車,王亥時期已經發明牛車。商先公王亥時期,開創了商族人對外經商貿易的先河。王亥經常用自己部落的牛羊等牧畜到其它部落進行貿易,有壹次他用牛車和馬車負重貨物,趕著成群的牛羊去黃河北岸的有易氏部落進行交易,王亥的大批牲畜引起了有易氏部落的貪欲,有易氏之君綿臣奪走了王亥的牛羊,並殺死了王亥,這就是《周易》中所說的“喪羊於易”、“喪牛於易”以及《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記載的“有易殺王亥,取仆牛”的歷史史實。王亥被殺之後,王亥之子上甲微為父報仇,借河伯之師起兵滅了有易氏部落,殺死了綿臣,奪回了牛羊和其它財物,並把商部落的勢力擴展到黃河以北的易水流域。另據《管子·輕重甲》記載,商湯時,夏王朝的統治者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夏桀僅女樂就有三萬人,而且“無不服文繡衣裳者”,商湯則采用宰相伊尹的策略,命令自己部族的婦女趕織“文繡衣裳”,用來換取了夏人大批的糧食。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商丘為商族先王先公的主要經營地,商祖王亥開創了商族商業貿易的先河,通過貿易使商族的勢力迅速擴大。商人也因商族人善於經商貿易而得名,所以商丘應是中國商人形成的起源地。正因如此,後來的宋國都城、梁國睢陽城、唐代睢陽城、宋代應天府城等成了當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對後世經濟的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