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描寫“二十年”或者時間漫長的古詩!

求描寫“二十年”或者時間漫長的古詩!

“古詩”的原意是古代學者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壹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壹人之辭,壹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復言。初無奇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說詩□語》)晉、宋時,這批“古詩”被奉為五言詩的壹種典範。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臺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範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因此,梁、陳以後,“古詩”已形成壹個具有特定涵義的專類名稱。它與兩漢樂府歌辭並稱,專指漢代無名氏所作的五言詩,並且發展為泛指具有“古詩”藝術特點的壹種詩體。而《古詩十九首》便在文學史上占有“古詩”代表作的地位,這壹標題也就成為壹個專題名稱。

[編輯本段]古詩體,又稱古風。

俗話說:唐詩、宋詞、元曲,可見唐詩多麽重要!

唐代以前的古詩體是壹種不講究格律,也沒有字數句數限制的詩體。唐以後,由於近體詩的產生,詩人為了將古體詩與新興的格律詩相區別,便有意模仿漢魏六朝古詩的寫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從而形成了唐代古體詩的固定模式。其結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詩體,變成壹種處於格律詩與自由詩之間的半自由詩。

古體詩的字數和詩行:

古體詩沒有固定的詩行,也不會有固定的體式。所有古體詩都是按照詩句的字數分類。四字壹句的稱四言古詩,簡稱四古;五字壹句的稱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字壹句的稱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四言詩,遠在《詩經》時代就已被人們采用了。但至唐代卻逐漸衰微,寫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體詩仍以五言、七言為代表。

五言古詩,是古體詩的正統,寫的人很多。

七言古詩,不是古體詩的主流,這是它起源較晚的緣故。所以,七言股風頗受七言近體詩的影響。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字數整齊的古體詩。另有壹類雜言古詩,詩行裏的字數長短相雜,參差不齊。

[編輯本段]千古名詩欣賞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

灩灩(yàn)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壹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壹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zhēn )上拂(壹作“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為了押韻,所以讀xiá)。

斜(這裏是句首,不要押韻,所以讀xié)月沈沈藏海霧,碣(讀作jié)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壹作“花”)搖情滿江樹

《壹剪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蓮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漂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行路難》——李白

金樽青酒鬥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壹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壹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妳同銷萬古愁。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 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 提攜玉龍為君死。

《詩經》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秋風引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編輯本段]古詩歌的常識

1.韻腳:韻文句末壓韻的字,如李白《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光霜鄉是韻腳。

2.押韻:詩歌辭賦押韻使音調和諧優美,如李白《靜夜思》押ang韻。

3.律詩的結構:***八句,壹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

4.古詩的節奏和韻律:

從句式上看,古詩壹般四字為二、二;五字為二、二、壹;七字為二、二、二、壹、

從意義上看,有時因表意需要也有特殊情況如:勢拔|五嶽|掩|赤城,這樣就成了

二、二、壹、二式。

5.因為古詩原沒有標點(標點是後人添加上的),所以壹行為壹句。

[編輯本段]中學課本兩處詩體說法

古詩體式簡談兼對中學課本兩處詩體說法的商榷

我國古代詩歌體式繁多,在古詩的分類和叫法上也眾說紛紜。尤其是對於樂府、古風、歌行體三類詩,更易混淆。因為,從形式上看,樂府體與古風都是五言體,七言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是,從古代以來,人們比較壹致地承認它們在表達內容、手法、風格特色的區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的稱呼。

人教版八年級(下)在《詩五首》的“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中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奔放。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這兩首詩的異同。”

又九年級(上)知識短文《怎樣讀書》中說:“杜甫的《石壕吏》格律教寬,叫古風……”

這裏的叫法,不符合習慣。人們習慣上把杜甫的《茅屋》壹詩叫做“七言古體詩”,而把岑參的《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體”,編者也明顯看到了兩詩的“異”,所以出了這樣的問題。而杜甫的《三吏》《三別》雖然在形式上與“古風”同為五言,但習慣上人們把《石壕吏》叫做“新樂府”,而不叫“古風”。為了說清這個問題,需要對我國古代詩歌體式作壹簡要回顧。

我國最早的詩體是四言的“詩經體”,接著出現了以屈原《離騷》為代表的“楚辭體”(也叫“騷體詩”),後者用連詞“之”和語氣助詞“兮”將句式變長,如“帝高陽之苗裔兮”(《離騷》)、“操吳戈兮披犀甲”(《國殤》),這為後來的五、七言詩提供了先例。因此,《詩經》與《楚辭》成為我國詩歌之源。

至漢代,出現了專門負責搜集各種詩歌、民歌的機構“樂府”,它所搜集的最有影響的是民間詩歌,這就是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的“漢樂府民歌”。它最大的特點是現實性強,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為主。如教材八年級(上)中的《長歌行》及高中課本中的《飲馬長城窟行》《十五從軍征》等,即是“正宗”的“漢樂府”。漢樂府民歌的內容體式影響了當時及後世的文人詩歌創作,至東漢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詩成熟的《古詩十九首》出現,其中吸收了樂府民歌的許多特點,這對古詩體式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及唐代,漢樂府的發展衍變形成兩種主要的形式。

壹種是文人以模擬為創作的“古題樂府”(也叫“舊題樂府”),它借用“漢樂府”的題目,寫新的內容,猶如“舊瓶裝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七上)、楊炯的《從軍行》、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九下)、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高中)等。這些詩歌的特點是雖沿用了漢樂府的題目,但寫的內容是新的,不過與原題有壹定的聯系,如“從軍行”與軍隊軍事有關,“雁門太守行”與邊塞有關。文人模擬樂府在內容上從漢樂府的敘事為主轉變為以抒情為主;在形式、手法上,則借鑒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藝術品位。“古題樂府”有五言與七言兩種形式。七言的古題樂府,今能見到最早的是三國時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齊梁時的鮑照始大力為之,寫出了《擬行路難》(18首)等。樂府詩可以歌唱,而七言樂府體主要是以吟誦為主,在內容篇幅上,壹般比較長,吟誦時如行雲流水,壹氣而下。它可以自由轉換韻腳來極盡內容多變、結構轉折、氣勢壯闊、感情跌宕多姿之妙,這種詩體適宜於承載較大思想內容、抒發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樂府通俗明快的特點,又以文人抒情言誌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為主,間有雜言,文采飛揚,讀來抑揚頓挫,所以人們又稱之為“歌行體”。

另壹種則主要是借鑒了“漢樂府”敘事為主、反映現實的內容特點和淺顯平易通俗的表達特點,用它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引起人們對社會的關註。它並不再借用“漢樂府”的原有題目,而是根據反映事件的不同內容而命名,所謂“即事命篇,無復依傍”。唐朝的杜甫關心國事,用筆反映“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現實,寫了許多這樣的詩,如《兵車行》(高中)專寫唐王朝窮兵黷武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寫“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痛苦等。這些詩,主要是在實質上繼承了“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傳統,形式上與五言古體詩無異。稍後的元結、顧況等詩人也寫過這樣的詩。至中唐時,白居易、元稹等現實主義詩人為了挽救當時國家的衰落,用詩歌反映社會現實弊端,以引起統治者的註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結這些詩歌形式,並冠之於“新樂府”的稱號,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他們自己也寫了不少的“新樂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觀刈麥》(九上)、《賣炭翁》《新豐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敘事性強、平易通俗的“新樂府體”。《竹林答問》中說:“古詩、樂府之分,自漢、魏已然。樂府音節不傳,唐人每借舊題自標新義。至少陵,並不襲舊題,如《三吏》《三別》等詩,乃真樂府也。”(《清詩話續編》22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了新樂府詩的特點。

文人學習“漢樂府”的還有另壹類情況,主要是將樂府詩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體詩中,體現出與以往五言古體詩質樸古奧不同的特色,代表作是李白的《古風》(58首)組詩。 “古風”從形式外表上看,與五言古體詩沒有什麽區別,但在抒情內容和方式上,卻有區別。清代趙執信《聲調譜》中在回答樂府與古體詩之間區別時說:“音情迥別,於此悟入,思過半矣。”(《清詩話》13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音情”指的就是內容感情風韻方面的區別。《甌北詩話》中更進壹步指出:“蓋古樂府本多托閨情女思,青蓮深於樂府,故亦多征夫怨婦惜別傷離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蘊藉吞吐,言短意長,直接國風之遺。少陵已無此風味矣。”(《清詩話續編》1142頁,1983)由此可見,雖同受“漢樂府”影響,杜甫的“新樂府”與李白的“古風”是有區別的。在唐人詩集中,直接標以“古風”題目的很少。“古風”、“五言古體”、“新樂府”在形式上自由,不講格律,所以也沒有“格律較寬”的問題。

七言歌行體發展到唐時,也出現了兩種情況。因為唐時出現了“格律詩”(也叫“近體詩”,以區別以前不講格律的“古體詩”),所以,壹種是有意把格律詩的壹些句法、手法引入古體詩中,壹種是有意避開格律詩的句法、手法。習慣上,人們把前壹類叫做“七言歌行體”,後壹類叫做“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

初唐的壹些詩人在繼承南朝齊梁詩歌的華麗鋪陳基礎上,嘗試將七言格律詩的句式和對仗等手法引入歌行體中,於是出現了盧照鄰的《長安古意》、駱賓王的《帝京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詩篇,形成篇幅雄壯、氣勢宏肆,散句中雜以格律、對仗等句式,以反映廣闊社會現實內容見長,讀來抑揚頓挫,跌宕多變,為人稱道,人稱“初唐體”,遂使七言歌行體面貌壹新。至盛唐,高適、岑參等用此體式寫了大量的邊塞詩,如高的《燕歌行》及岑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八下)、《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九下)等,這些詩充分發揮了“初唐體”的特色,內容豐富壯闊,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壯奇麗,手法技巧多樣,語言駢散結合、優美多姿,讀來令人意氣昂揚。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這種體式中融進敘事成分,寫出了名篇《長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體又出現了新的發展。直至清代初期,吳偉業(號梅村)用這種詩體寫出了《圓圓曲》《永和宮詞》《蕭史青門曲》《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等名篇,以詩詠史,形式上更講究技巧,辭藻富艷,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態的藝術風貌,優美動人,膾炙人口,更將七言歌行體提高到壹個新的高度,人稱“梅村體”。到了清末民初,王國維等人還用這種體式寫出了《頤和園詞》等詩。

而杜甫、韓愈等詩人則在七言樂府體中有意識地避開律詩的句法句式,以體現出古奧、質樸的風格特色,多用散句,多用“三平”、“三仄”收尾(如“三重茅”、“長林梢”、“沈塘凹”、“入竹去”、“自嘆息”、“冷似鐵”等),多用奇崛古樸的語言,以體現折拗郁勃的特色,這在律詩中是不允許的。在內容風格上,這類詩往往以現實主義的題材、深刻沈郁的感情為主,與前壹類歌行體的濃郁浪漫主義色彩不同。但講究內容的壯闊、氣勢情感的奔放激越,結構的轉折多變,又符合七言歌行體的總體特色。像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下),李益的《登天壇夜見海》,韓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盧仝的《月蝕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等,都具有這樣的特色,習慣上被稱為“七言古體”。

關於七言歌行體與七言古體詩的區別,前人論述非常多,劉熙載的《詩概》中是這樣區分兩類特點的:“七古可命為古、近兩體。近體曰駢、曰諧、曰麗、曰綿;古體曰單、曰拗、曰瘦、曰勁。壹尚風容,壹尚筋骨。此齊梁、漢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別也。”(《清詩話續編》2436頁)這裏所說的“古”指的就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那樣的七言古體,它繼承了漢魏古詩的古樸質實的特點;“近”則是指“初唐體”發展而成的七言歌行體,它繼承了齊梁尚巧求麗的特點。可以說,這是在漢魏六朝七言樂府詩的大樹上結出的兩個不同風味的果子。

以上大概是我國古體詩的基本概況,它與唐代出現的格律嚴整的近體詩(格律詩),成為我國古詩的基本形式。

《潤物》壹書中有許多經典詩詞。

名詩人、名句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將進酒》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秋浦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靜夜思》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謚號“文”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憶江南》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詩人,漢族,自號少陵野老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江南逢李龜年》

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四首(其三)》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絕句二首(其壹)》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六)》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水檻遣心二首(其壹)》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春夜喜雨》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望嶽》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6歲。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王之渙(688—742),字季淩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杜甫

今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月夜》

孟浩然(689~740) , 漢族。本名浩,字浩然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青山壹道同雲雨, 明月何曾是兩鄉。

王維(701-761),字摩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岑參(cén cān) (約715—770)唐代詩人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壹青螺。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漢族,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身無彩蝶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號六壹居士,謚號文忠

楊萬裏(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號誠齋野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陸遊(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

李清照 (1084~約1155)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