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湖南的省會是哪裏

湖南的省會是哪裏

問題壹:湖南省的省會是哪裏? 長沙

問題二:湖南的省會城市是哪? 長沙市

問題三:長沙是哪個省的省會城市? 長沙就是湖南省的省會城市

問題四:湖南省會是哪裏啊 長沙長沙長沙為湖南省省會,位於湖南省東部,湘江下遊長瀏盆地西緣。長沙市南接株洲市和湘潭市,西抵婁底市,北達嶽陽市、益陽市,東挨江西省宜春

問題五:湖南省的省會是哪個城市 湖南省的省會是長沙市。

長沙市隸屬湖南省,湖南省省會,簡稱長,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遊和湘瀏盆地西緣,是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核心城市,國家十二五規劃確定的重點開發區域,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商貿中心。

長沙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遊和長瀏盆地西緣。東西長約230公裏,南北寬約88公裏,全市土地面積1.1819萬平方公裏,其中城區面積1909.86平方公裏。

截至2016年,長沙市***轄六區二縣,代管壹縣級市:長沙市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及長沙縣、寧鄉縣、瀏陽市;82個街道、95個鎮、14個鄉。

問題六:湖南省的省會長沙,為什麽叫長沙? 長沙作為地名,應出現於城市形成以前。長沙壹名是怎麽得來的,歷來眾說紛紜,史籍記載各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說:

第壹,得名於長沙星。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天象時選擇壹批星象作為定位觀測的標誌,創二十八宿之說。認為上有星象,下有相應的“星野”,《史記?天官書》雲:“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軫宿有壹附星名為“長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長沙之地以應長沙星,認為長沙地名源於星名,故長沙又有“星沙”之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雲:“長沙壹星在軫中,主壽命。”又雲長沙星明則“主長壽,子孫昌。”這些說法適應於封建社會人們的認識和心理需要,故長沙得名的此說影響最大,流傳最廣。

第二,得名於萬裏沙祠。萬裏沙祠壹說最早見於晉闞馬因 所著《十三州誌》:漢“有萬裏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裏,故曰長沙。”此後,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援引《東方朔記》雲:“南郡有萬裏沙祠,自湘州至東萊可萬裏,故曰長沙。”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為長沙郡”的自註亦雲:“有萬裏沙祠,故曰長沙。”於是以後的各代地方誌,多引此說作長沙得名之源,並加以闡發考釋,認為長沙在古代有祭禮沙土之神的活動。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東東萊祈禱“萬裏沙”(東來曲城有“沙徑三百余裏”的沙原),東漢應劭註曰:萬裏沙,神祠也。長沙至東萊相距萬裏之遙,人們將此事和此兩地聯系,於是有“長沙者,所謂萬裏長沙也”之說。

第三,得名於“沙土之地”。長沙的地質結構為以石英砂巖、砂礫巖、粉砂巖及頁巖等為基礎,經過長年的外力作用,地層崩塌的巖石,經風化和水流的沖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積於地表,特別是現長沙市區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帶,分布著大片的沙灘,沙洲等,每當枯水時節,這些洲、灘露出,向人們展現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長大,“白沙如霜雪”。在古代,自然環境未經汙染破壞,這種景象很是引人註目,故古籍中多有稱長沙為沙鄉或沙土之地。如唐大歷間長沙太守張謂著《長沙土風碑銘》引《遁甲記》雲:“沙土之地,雲陽之墟。”又《路史》曰:“沙,為長沙;雲陽,為茶陵。”又《元和郡縣誌》雲:“《禹貢》荊州之域,春秋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並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

第四,得名於長形的沙洲。長沙湘江中的水陸洲,長約5000米,寬約100米,是壹較有特色的地理景觀。關於水陸洲的出現,有不同的認識,過去人們根據宋代《太平寰宇記》說:“晉惠帝永興二年此洲生。”認為水陸洲是東晉才出現的。但地質工作者在對長沙的地質結構作取樣分析時,確認水陸洲為第四紀全新世時形成的壹級階地的典型地層,時代至少在1萬年以上。古代湘江水位較低,如1986年發掘的長沙縣南土乇 遺址,與水陸洲南頭相距不遠,位置就在低於水陸洲的河灘上,遺址年代距今7000多年,其底層亦為屬第四紀全新世地層。因此,水陸洲應早在東晉以前就已出現,可能由於水位的漲落,有時被洪水淹沒。

第五,得名於“蠻越”語“祭禮女神的地方”。在楚國“南平蠻越”之前,長沙居民屬“蠻越”族。在蠻越語中,“長”是“祭壇”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長沙”在蠻越中的含義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壯、侗諸民族聚居區還有女神崇拜的風俗,他們的成語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長沙”之語。

以上數說,經過各時代文人學者的研討,第壹、二說逐漸被否定。關於第壹說,認為提出“天有九野,地有九州”理論的著作《呂氏春秋》中記錄了軫宿和長沙子星,但該書的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239年。軫宿名稱的出現也僅在公元前443年。曾侯乙墓1件漆器上有二......>>

問題七:長沙是哪裏的省會城市 長沙,湖南省省會,古稱潭州,別名“星城”,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遊和湘瀏盆地西緣,是長江中遊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1] ,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南地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中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湖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商貿中心。

問題八:湖南的省會壹直是長沙嗎?歷史上又沒我了其他? 長沙早在春秋時期,就是楚國雄踞南方的戰略要地之壹。漢朝的劉邦立國之後,於公元前206年改臨湘為長沙,並設立漢朝的屬國――長沙國,自此之後,長沙開始築建城墻,並逐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長沙約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屬楚國。“長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時設置黔中郡,長沙為其轄域。秦始皇統壹中國,長沙郡為秦36郡之壹,這是長沙以中國行政區劃名稱載入史冊的開始。兩漢時期,長沙為長沙國的都城。東漢初期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

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長沙為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為郡,長沙又為長沙郡郡治。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時期的長沙窯,曾興盛壹時,成為釉下彩的發源地。五代十國時期長沙為楚國國都,這也是唯壹以長沙為都城建立的國家。

宋時長沙為潭州治所。北宋設嶽麓書院,將長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時期。元朝1274年時改為潭州路,湖廣行省治所。1281年仍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隸屬湖廣行省;元文宗天歷二年因“天子臨幸”而改名天臨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為長沙府治所,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同為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時長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稱,為中國最重要的米市之壹。

清朝末年,曾國藩成為“湖南第壹人”,當時的長沙府湧現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滅太平天國,發動洋務運動,收復新疆等,對晚清的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長沙成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動地。戊戌變法的陳寶箴、譚嗣同,在長沙興辦時務學堂。之後自立軍起義、華興會、公祭陳天華和姚宏業、瀏萍醴起義、搶米風潮,都是很有影響力的活動。黃興在清朝末年進行了壹系列的反清活動,為中華民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民國二十二年長沙縣、市分治,設[長沙市],為湖南省轄市,長沙壹直作為湖南省會至今。

問題九:湖南的省份在哪 湖南省省會:

長沙市

問題十:長沙是湖南的省會嗎 長沙是湖南的省會。

長沙:隸屬湖南省,湖南省省會,簡稱長,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遊和湘瀏盆地西緣,是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核心城市,國家十二五規劃確定的重點開發區域,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商貿中心。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長沙為湖南省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