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樹孔中居住的七八寸長小人
清代筆記《夜雨秋燈錄》二集卷三——樹孔中小人壹文記載: 廣東澳門島,有姓仇名端貿易商人,經常去各國做買賣。
壹日,遇臺風,幸避壹島灣,風息後,船老大因力憊看船,仇端登島散步。
仇見島中枯樹甚多,大可十圍,樹多孔,孔中有小人居之,人長僅七八寸,有老幼男婦,膚色如栗子皮。每人身上系小腰刀、弓矢等物,大小與人相稱。見仇來看,齊聲說:「口渠三伊利!」?
仇此時要出恭,便解褲蹲地上,後吸煙繼續觀看。
忽聽人聲嘈雜,見枯樹最高處,有小城高可及膝,皆黑石砌就。
城門大啟,小人約千余,聯臂而出,搖旗壹呼,各樹孔中皆有小人出迎,拱聽號令。其中有年輕者,面目端正,束發紫金冠做小人總指揮;口喃喃不知做何語。旋聞眾應曰:「希利」,執堅擁來。
仇大驚,知為驅己,然藐其小,並不害怕。蹲如故。
年輕者又喃喃多時,仇不應,即揮戈與戰。小箭、小槍、小刀、小戈矛,鉆剌兩股頗痛。惡之,戲以手中煙筒擊年輕者。壹擊,遂翻落雞背上斃矣。眾擡屍回,城堅閉。其余皆竄入樹孔中。仇也回船。
夜靜,聞岸上小人大至,擲泥沙而大呼曰:「黎二師四咿利!」雞鳴始寂。仇船上自思:若抓回壹二頭,回故裏,轉可炫耀。
第二天早上,托言采薪,拿布袋與斧子至故處,砍破壹樹,小人挺多,還有沒睡醒的,大概是壹門眷屬,無壹漏而裝布袋中。回到船上,給飯餵也吃,特別好吃松子果。仇正打算回走,岸上小人如螞蟻無數。口喃喃像是惡罵,且小箭如雨,船人怨恐,解纜而去。
?壹個月左右,仇回廣東,訪其知者,說是僬僥國人。問洋人,說該物當肉吃,味甘甜,唯此物壹人不敢獨行,恐為海鵠銜去。仇喜,把小人放在嵌水芯片的盒子裏,拿到市上讓人觀看,為此得了很多錢。
故事後來,該小人轉與他人,並用紫檀做小屋宇,該小人知禮儀,懂廉恥,靈性與生活習性與現代人沒有什麽區別,只是小而已。
2.《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的小人
中國清朝幹、嘉時期位高望重的學者、官至禮部尚書的紀曉嵐,在其所著《閱微草堂筆記》壹書中,有二則關於小人的記載。該書是綜述平生見聞而成。因當時紀曉嵐以學問文章名重天下,曾主纂《四庫全書》,故其記事具可信度。
其中壹則關於小人的記載編在該書卷三《灤陽消夏錄三》。書中描述了在烏魯木齊(今迪化縣),經常看到身高只有尺許的小人,男女老幼都有。每到紅榴樹開花時,這些小人便折下榴枝,編成小圈戴在頭上,成群結隊唱歌跳舞。他們的聲音細如鹿鳴,悠揚婉轉。
有的小人會偷偷走到朝廷駐軍的帳篷內偷竊食物,如不小心被抓到,就跪在地上哭泣。若把他們捆綁起來,就絕食而死。假如把他們放了,他們也不敢馬上跑開,先慢慢的走數尺遠,回過頭來看看。若有人追罵他們,馬上又跪在地上哭泣。否則便慢慢走遠,到了差不多追不上的距離時,就迅速遁入深山中。
清軍始終找不到這些小人的居處,也不知他們如何稱呼,因為小人喜歡戴紅榴,便稱之為「紅榴娃」。當時丘縣(今河南省輝縣)丞天錦,奉派巡視牧場,曾抓到壹個小人,將他帶回去,仔細端詳,他們的胡須和毛發都和我們平常人壹樣,可見不是木魅或山魈之類的妖怪。 3.西北海鶴民國 宋代編的《太平廣記》第四百八十卷和第四百八十二卷都記述了壹些關於小人的故事: 西北海戌亥那地方,有個鶴民國,人身高三寸,但日行千裏,步履迅急如飛,卻常被海鶴吞食。
他們當中也有君子和小人。如果是君子,天性聰慧機變靈巧,每每因為防備海鶴這種禍患,而經常用木頭刻成自身的樣子,有時數量達到數百,把它們放置在荒郊野外的水邊上。海鶴以為是鶴民,就吞了下去,結果被木人卡死,海鶴就這樣上當千百次,以後見到了真鶴民也不敢吞食了。 鶴民大多數都在山澗溪岸的旁邊,鑿洞建築城池,有的三十步到五十步長就是壹座城,像這樣的城不止千萬。春天和夏天的時候,鶴民就吃路上的草籽,秋天和冬天就吃草根。到了夏天就裸露著身體,遇到冬天就用小草編衣服穿,也懂得養生之法。
這與中國古老的典籍《山海經》中描述的生活場景恰好有著相似之處。《山海經》中寫道:「小人國在東方,其人小,身長九寸。海鷗鳥吞之,不敢獨行。」 鶴民國的小人能想出刻木人以躲避海鶴獵食的「障眼法」,看來他們的智慧並不比現在人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