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並開始使用。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幹支歷的基本內容,它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
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系。以北鬥星鬥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季節的標準,稱為鬥建,亦稱月建。
幹支紀元法,正月建寅,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幹支歷將壹歲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鬥七星鬥柄頂端的指向。上古時代以北鬥鬥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二十四節氣”,鬥柄旋轉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擴展資料:
中國二十四節氣,被世界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還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廣受關註。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訂立的壹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由於其是通過長期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總結出的壹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因此被稱為“太陽歷”。大約從夏朝開始,我國勞動人民就遵循二十四節氣從事生產活動,所以其又被稱為“夏歷”。
上古時代,天人合壹。任何壹個首領,其首要職責就是仰觀俯察,授民時歷,並以此為中心進行祭祀和管理禮制;其次才是開疆拓土。
有了“認識天文,教民稼穡”的本領才能為先民所敬重和擁戴,從而擔任“領袖”。史載,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的萌芽狀態,那時人們註意到太陽升落、月亮圓缺的變化,從而產生了時間和方向的概念。燧人氏時代已經確認天北極,創《河圖》《洛書》、星象歷。
伏羲氏時代發明了八卦,並創立了天道觀測系統;到了炎帝時代發明了太陽歷,發現了太陽黑子,並發明了熒惑歷(火星歷)等,促使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和發展。
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
人民網-“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