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妨先看看國內外壹些語文工具書上對"中華民族"壹詞的解釋。外國的工具書解釋得極為簡單,不論是"中華民族"還是"漢族",他們壹律釋為Chinese。我們對他們難作茍求,這種連我們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事,他們當然更難說得清楚。但是海峽兩岸出版的工具書如果解釋錯誤,那就說不過去。可惜事實正是如此。可以說,截至目前為止,國內外所有的工具書對"中華民族"壹詞的解釋都不確切。
大陸新版《辭海》釋曰:"我國各民族的總稱。"
臺灣三民書局版《大辭典》釋曰:"族名,指組成中國各民族的集合體。"
但如此解釋,顯然不妥。因為, 壹、民族與國家本來是不同性質的兩種群體,不應混為壹談。二、按照以上的解釋,"中華民族"既然是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那就可以說中華民族=中國人,也就是把幾千萬海外華人掃除在外。
錯誤的產生,絕非無因。我們過去對民族與國家的區別壹向不太重視,混淆不清,由來已久。"民族"之說,產生於近代,歷史上則常以"國家"代替"民族"。過去所說的愛國思想,實指民族意識;所說的愛國誌士,實指民族英雄。在辛亥革命時期,既有"中華民族"的提法,又有"中華國族"的提法,或竟直稱為"國族"。這就真正把"民族"與"國家"混為壹談了。對日抗戰期間,"國家至上"與"民族至上"並提,只見其同,未見其異。"國歌"中也只提"中華民族"而未提"國家"。在進行宣傳教育之時,分不清民族與國家,尚無大礙;但是科學的研究歷史之時,卻不容許存在這種混淆。我們在探討什麽是"民族",什麽是"中華民族"的時候,壹定要擺脫"國家"這個概念的糾纏,純粹從民族角度上去探討問題。壹定不要忘記"民族"是自然形成的,而"國家"、"政權"是人為的這種根本區別。
那麽,"中華民族"究竟應該如何解釋?究竟應該包括哪些人?實際上應該包括:
壹、 漢族(也無論是居於國內還是國外)。
二、 居於國內的各個少數民族。
三、 海外華人(包括未入外國籍的華僑與已入外國籍的華裔)。
在解釋"中華民族"壹詞時,除了說明哪些人屬於中華民族之外,還需要說明"中華民族"是由"華夏族"、"漢族"逐漸發展而來的。"華夏族"是民族,"漢族"是民族,"中華民族"還是民族,這三個"民族"又沒有單數復數之分,三者之間究竟有何不同?這是外國人覺得很難理解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有必要追溯壹下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在長時期中逐漸發展、演變的經過。
夏代以前,中華大地上各部落、部族遷徙不定,分合無常。自夏代至秦漢,為夷、夏各族並立時期。文化水平較高的"諸夏"與文化水平較低的諸"夷"犬牙交錯,此出彼入,通過互相爭鬥與和平交往而逐漸融合。當時的"諸夏"並非單壹民族,而是血緣不同的各族***用"夏禮"而被稱為"諸夏",正因為有了壹個"諸"字,說明是復數而非單數。"諸夏"又稱"華夏"。因此"華夏族"並非單壹民族,而是以華夏文化為紐帶而結合起來的"民族聯合體"。
漢武以後,"華夏族"逐漸改稱"漢族"。經過從夏到漢約兩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諸"夷"已先後融入漢族,只有北方、西方、邊疆各地還存在壹些少數民族,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是:進、退、分、合,變化無常。總的發展趨勢則是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不斷融合,在人口上常占優勢,因而在中華大地上取得了主體民族地位。"漢族"也不是單壹民族而是壹種"民族融合體"。
活動於中華大地上的人群不只是漢族,還有不少少數民族,可以合稱"中華各族"。"中華"之稱,魏、晉之際,已見端倪。元末農民起義軍與清末革命誌士都正式提出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恢復中華"者,恢復"中華各族"所***同建立之國家(並非只是漢族建立的國家)。近代西方殖民者東來,***同創造中華文化的"中華各族"在外力沖擊之下,才開始意識到求同存異、團結禦侮之必要。所謂"同",是中華文化之同;所謂"異",是各民族語言、宗教、風俗、習慣之異。在外侮日亟的情況下"中華各族"乃逐漸形成"中華民族"。因此,"中華民族"乃是以中華文化為紐帶所形成的"民族***同體"。
中華兒女與炎黃子孫
中華民族還有兩個"別稱",壹是"中華兒女",二是"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的子孫,或者只說"黃帝子孫")。這兩種稱呼有時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華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異,"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數民族可以接受"中華兒女"之說,不願接受"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之說。
壹個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於血緣。其次才是由於文化。在原始社會中,壹群人能夠長期生活在壹起,大概總是壹家人、壹族人。以後這個部落發展壯大了,才會接納血緣不同的人群參加。在世界上數以千計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間,有些民族特別重視血緣,認為血濃於水,在血緣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來的人群參加;有些民族重視文化,只要外來者接受了我們的文化,我們就歡迎他們參加,不加排斥。中華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壹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復合體,以後在發展中也就表現出首重文化不太計較血緣關系的特點。
正因為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具有重文化輕血緣的傳統,所以文化色彩較濃的"中華兒女"之稱比起血緣色彩較濃的"炎黃子孫"之稱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對"炎黃子孫"之稱反對最力的是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1991年5月,我們在上海會晤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他直指"炎黃子孫"之說違背史實,因為中華民族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無***祖(***同的祖先)。"炎黃子孫"之說,既不科學,又不利於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因此,他認為在學術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場合裏,不要使用"炎黃子孫"壹語。
1996年8月,筆者到滇西少數民族地區參觀考察,聽到壹些彜族學者提出了"中華彜族"的說法,覺得此說值得肯定,值得贊賞。因為其中的"中華"二字是指文化傳承,"彜族"二字是指血緣關系,"中華彜族"就是接受了中華文化的彜族子孫,其含義既簡單扼要,又十分周到。
由於"炎黃子孫"之說,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問題。長期以來,我們聽慣了中華民族歷史壹元論。那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始祖是黃帝,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是西北的黃土高原,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傳播是以發源地為中心,然後向四方輻射。簡言之,就是壹個民族,壹個始祖,壹塊發源地,壹條母親河,中華文明只有壹個中心,逐漸傳布四方。歷史真相真是如此麽?絕對不是。這個古史框架是由司馬遷在《史記》壹書中建立起來的。當時的司馬遷也並不能暢所欲言,他明知道出身東夷的伏羲與出身南蠻的神農都比出身於西戎的黃帝歷史悠久,但是漢武帝自比黃帝,壹定要以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他也只好屈從,卻在字裏行間透露出壹些真實情況,希望讀者"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來。
到了近代,我國的考古工作剛剛起步,著名的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著名的歷史學家蒙文通先生就首先起來向中華民族歷史壹元論挑戰,大膽指出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中華大地上至少已有三個民族集團互爭雄長,各個集團對於創造中華文明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儒家的孔孟出身於東夷集團,道家的老莊出身於南蠻集團,中華民族並非只是炎黃二帝的子孫或者黃帝壹人的子孫。
後來由於東南百越地區考古發現越來越多,中華民族的來源,中華文明的起源又由過去的三分法修正為四分法。不論三分也好,四分也好,中華民族歷史壹元論總是徹底推翻了的。
因此,用"炎黃子孫"或者"黃帝子孫"來代表"中華民族",是以偏概全,顯然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