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天半夜, 宋仁宗 肚子餓了。
他想吃燒羊肉,可不願命禦廚料理,以免此事成為貽害後世的常制,寧願饑腸轆轆直至天明。
宋仁宗是個吃貨,卻厲行節約。
宮中生活精打細算,就連宋仁宗皇後 曹氏 ,想要做壹道皇帝愛吃的糟制淮白魚,還得親自向大臣夫人討要食材。
壹次宮廷宴會上,禦廚準備了二十八只蟹,宋仁宗還未動筷,說:“吾尚未嘗,這蟹壹只多少錢?”
左右答道,壹千錢。
宋仁宗頗為不悅,說:“我多次告誡妳們,不要奢侈浪費,壹下筷就二千八錢,吾不忍也。”他將此菜放置壹旁不吃,作為警示。
宋代是壹個 美食 盛世,中國飲食的發展至此已進入“鼎盛時代”。上至廟堂,下至市井,煎、烹、煮、炒、燒、烤、燉、溜、煸、蒸、泡等幾十種烹飪方式爭奇鬥艷,大放異彩。
我們熟悉的俗語“柴米油鹽醬醋茶”,出自宋代的《夢粱錄》。在堪稱宋代穿越指南的《東京夢華錄》中,更是描寫了東京汴梁 “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 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 的盛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代的文人墨客頗有當大廚的潛質,北宋的梅堯臣、歐陽修、黃庭堅與南宋的陸遊、範成大、楊萬裏等都是有名的“吃貨”,常將飲食生活寫入詩詞中。
這其中有壹位勇於承認自己是“老饕”的 美食 家 蘇軾 ,他在壹篇《老饕賦》中點評杏仁漿、蛤蜊、蟹、葡萄酒等 美食 精萃,最後“壹笑而起,渺海闊而天高”,說起吃的就來勁。在《東坡誌林》中,還留下了不少其研究 美食 的記載。
這位宋仁宗年間的進士,壹生足跡遍及各地,不僅擅長發掘 美食 ,還為 美食 代言,以蘇東坡名號命名的菜有N種,如 東坡肘子、東坡墨鯉、東坡酥、東坡肉 等。
若說宋詞飲食美學的極致,更不得不提蘇軾的這壹首《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元豐七年 (1084年) ,春寒料峭,蘇軾與好友同遊南山,在山林間野餐。在宋代,立春有饋送春盤的習俗,即以蔬菜、水果、餅食等裝盤贈送親友。
春盤中的蓼茸與蒿筍等果蔬鮮脆可口,滾燙的水在茶具中沖起雪花壹般的乳白色泡沫,待浮沫退去,就是壹杯沁入心脾的春茶。
壹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更是道出了清曠淡泊的人生境界。
蘇軾常以品茶、飲酒為樂,自稱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他認為,煮茶的靈魂在於水,以雨雪之水為最佳,井泉甘冷者為其次,而關鍵在於溫度,精妙在於器皿。
他還有壹首記詠采茶、制茶、點茶、品茶過程的《水調歌頭》,頗有壹番閑趣:
已過幾番雨,前夜壹聲雷。旗槍爭戰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雲堆。輕就黃金碾,飛起綠塵埃。
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裏,霎時滋味舌頭回。喚起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縱使人間萬苦,壹句“吃茶去”亦可自得其樂。蘇軾大半生都在貶謫,嘗盡了漂泊的苦,卻始終懷著壹腔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其中壹大原因或許就是有 美食 相伴。
政敵看不慣蘇軾苦中作樂,將他不斷貶謫,從黃州赤壁磯到西湖之畔,從嶺南海濱再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島,但無論去到哪兒,蘇軾身邊都少不了 美食 。
蘇軾在黃州 (今湖北黃岡) 時,當地豬肉價格低廉,富貴者不食,老百姓買得起,卻不知道如何烹調,浪費了大好的食材。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蘇軾便親自下廚研制豬肉,做出了“東坡肉”,並寫下自己的 美食 秘方,在民間大力推廣:“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壹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壹道傳世名菜,就此誕生,而其制作的初衷,其實是蘇軾在地方為官的利民之舉。
後來被貶惠州 (今廣東惠州) ,蘇軾不因地處邊遠而苦悶,卻只想“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貶到海南時,蘇軾又學會烹飪牡蠣,嘗到了其鮮美後,還寫信讓朝中大臣酸壹酸,說: “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 蘇東坡這是自嘲地說,如果讓他們知道了,我怕他們都爭著要來南方。
為了吃,蘇軾連死都不怕。
當春江水略帶寒意,江中嬉戲的鴨群已經在江水中感覺到春天的到來,這個季節是吃河豚的好時節。河豚是壹道 美食 ,也是蘇軾的心頭好,因此他才在詩中寫道: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但河豚內臟有毒,如果稍有不慎、處置失當,食用後可能斃命,別人吃飯要錢,這玩意吃起來要命。
有壹次,蘇軾冒死品嘗河豚,別人問他味道如何。
蘇軾淡定地說:“值得壹死。”
這老饕,太仙了。
菇黍連昌歜,瓊彜倒玉舟
盡管有 美食 相伴,蘇軾在漫長的漂泊歲月中仍不免有背井離鄉的孤寂之感,如這首《南歌子·遊賞》所寫: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
菇黍連昌歜,瓊彜倒玉舟。誰家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菇黍,即粽子,因菇葉可以裹粽而得名。這闕詞是蘇軾擔任杭州知州期間,在端午節登上當地的名勝十三樓時所作,宴席間除了粽子,還有以菖蒲嫩莖切碎加鹽制成的昌歜 [chù] ,以及玉壺、玉杯盛裝的美酒。
端午節在宋代已經有了多元的文化意蘊,不再只是躲避災禍的惡月。宋人在端午祈求袪災, 紀念屈原,***飲菖蒲酒,同食粽子。
宋代粽子以糯米為餡,種類繁多,有筒粽、團粽、九子粽等,不過那時還沒有甜黨和鹹黨之爭,宋人食粽,大都喜歡蘸糖而食。
宋代夏天的另壹個 美食 ,是以夏初竹筍制成的 “傍林鮮” 。
宋代山間隱士不需要特意上山采摘,只需在夏初林筍正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 ,其味甚鮮。
這道被稱為“蔬食中第壹品”的 美食 ,就記載於南宋隱士林洪所著的 《山家清供》 中。
林洪 是壹個奇人,詩詞書畫無壹不精,卻不願為官,只求在山林過幽隱生活。他所著的《山家清供》更是壹部奇書,融飲食、 養生 、文學為壹體,以筆記的形式記錄了壹百余種宋代 美食 ,涉獵廣泛。
在傳統士大夫看來,林洪的人生可謂特立獨行,是個毫無存在感的邊緣人。
可他怡然自得,把家搬到山裏,稱呼自己的妻子為 “山妻”,壹生遊離於世俗之外,投入到 碧澗羹、槐葉淘、山家三脆、黃金雞 等山野之菜的 美食 世界中,以蘇東坡等文豪為偶像。
在壹個內卷的 社會 ,他始終在堅持做自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壹次,林洪閑暇無事,去拜訪好友陳介。陳介頭戴角巾,超凡脫俗,壹邊請林洪飲酒,壹邊讓兩個童仆唱起晉代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奉上 “松黃餅” 佐酒。
松花餅取松花黃和煉熟的蜜拌勻而成,有著特殊的清香。林洪認為,世人所艷羨的駝峰、熊掌等貴重名菜的味道,也遠不如這山野間的松黃餅。
還有什麽比精神的愉悅與滿足更重要?這也是 美食 存在的意義吧。
除了取自山林的 美食 ,在宋代的夏天,由於藏冰技術的進步,民間已經有冰雪可以食用,甚至有人沿街叫賣冰飲。
九龍齋及西單牌樓邱家的冰飲號稱“京都第壹”,大概相當於那個時代的網紅店。據記載,他們家的酸梅湯“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調以玫瑰木樨冰水,其涼振齒”,在當時大受歡迎。
宋代冷飲店興起的背後,是坊市界限打破後,市民階層的崛起。
在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曠世傑作 《清明上河圖》 中,中小商人遍布於街道兩旁,可以明確認定為經營餐飲的店面有45家,還出現了各種特色招牌,堪稱廣告帶貨的鼻祖。據宋朝宮廷統計,當時著名面點和糕點有86種之多,另有人統計,宋代的酒名多達100余種。
此外,宋人吃五谷雜食、飲酒飲茶的種類都比前代豐富,且逐漸普及了三餐制,即便是普通人家也可以有壹日三餐的生活。
正因民間餐飲業的發達,宋室南渡後,許多開封的老字號也隨之遷移,宋高宗還時不時命人到臨安 (今浙江杭州) 的飲食店采購 美食 。
空悵望,鲙美菇香,秋風又起
皇帝經常到宮外取食,壹不小心就吃壞了肚子。宋高宗的養子 宋孝宗 是個蟹癡,有壹次就因為吃多了蟹而腹瀉不止。
秋天,是吃蟹的最佳季節,尤其要選秋季的母蟹,若是結霜時節後的螃蟹則更肥美。
南宋朝廷偏安於東南,水道密布,還有海洋貿易,河鮮、海鮮更是取之不盡。《武林舊事》等記載以蟹為原料的菜品就有 鰲供、蟹羹、酒蟹、醉蟹、蟹生、洗手蟹 等數十種。
出生於紹興江陰縣的 陸遊 ,就是壹個吃蟹達人。即便是在年老失意時,吃蟹品酒仍然讓他眼前壹亮,如他在詩中所說, “團臍霜蟹四腮鱸,樽俎芳鮮十載無。塞月征塵身萬裏,夢魂也復醉西湖。”
前有蘇軾,後有陸遊,作為南宋吃貨的代言人,陸遊詩詞中涉及飲食的篇目數以千計,他更喜歡家鄉的江南 美食 。
在數十年的宦遊生活中,陸遊將對家鄉的思念與壯誌難酬的憂慮,寄托於對 美食 之中,如這壹首寫給老朋友範成大的《雙頭蓮·呈範至能待制》:
華鬢星星,驚壯誌成虛,此身如寄。蕭條病驥。向暗裏、消盡當年豪氣。夢斷故國山川,隔重重煙水。身萬裏,舊社雕零,青門俊遊誰記?
盡道錦裏繁華,嘆官閑晝永,柴荊添睡。清愁自醉。念此際、付與何人心事。縱有楚柁吳檣,知何時東逝?空悵望,鲙美菇香,秋風又起。
鱸魚、菇菜都是典型的江南風味,晉代張季鷹就有著名的蒓羹鱸膾之思。陸遊心懷北定中原的壯誌,在宦海之中沈浮,無法如張翰壹樣駕車返鄉,就只能在秋風中思念鲙美菇香的美味佳肴,空悵望。
飲食不貴異味,禦廚止用羊肉
宋人“尚羊”,倡導以羊肉為主的肉食消費,將羊肉與人參並列,認為羊肉 “味甘,大熱,無毒” ,適合在虛勞寒冷時食用,可說是壹道冬季的 美食 。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以羊肉為原料的 美食 就有燉羊、鬧廳羊、入爐羊、蒸羊頭、煎羊白腸等數十種。
前文提及的宋仁宗、蘇軾都是愛吃羊肉的同好。
蘇軾還是烹羊的好手,有壹道祛除羊肉膻味的獨家秘方:“先將羊肉放在鍋內,用胡桃二三個帶殼煮,三四滾,去胡桃。再放三四個,竟煮熟,然後開鍋,毫無膻氣。”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寶藏男孩吧。
宋仁宗雖厲行節儉,且不願為半夜吃羊而勞師動眾,但宋仁宗壹朝有過宮中壹日宰羊多達二百八十余只的記載,可見羊肉在宮廷飲食中的地位。
靖康之變前後,兩宋宮廷卻早已拋棄北宋前期諸事尚簡、自我約束的生活作風。
文藝皇帝 宋徽宗 在位時,每次宴席八珍羅列,而無下筷之處,可見飲食的鋪張豪華。宋徽宗本人還經常親自指導宴設,對飲食器皿尤其講究,所用的材料有瑪瑙、琉璃、水晶、翡翠等。
在極盡奢華後,他與兒子宋欽宗壹同被金人俘虜而去,受盡屈辱,金樽美酒、玉盤珍羞從此只在夢中。
到了南宋,宋高宗紹興年間,大臣 張俊 為皇帝辦了壹桌史無前例的豪宴,廣納190余種菜品,其中僅羊肉佳肴就有 羊舌簽、片羊頭、燒羊頭、羊舌托胎羹、鋪羊粉飯、燒羊肉、斬羊 等7種,其余奢侈菜品更是不勝枚舉。
這壹宴席與唐代燒尾宴、清代滿漢全席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張俊供奉宋高宗的這份“大宋第壹菜單”,被全文收錄於《武林舊事》中,宋高宗君臣並沒有因為這場饕餮盛宴而名垂青史,反而因此為人不齒,備受嘲諷。
帝王、官僚速朽的腐化生活不值得歌頌,只有蘇軾、陸遊、林洪等真正愛 美食 、愛生活的文人雅士會被人記住,他們的作品與精神將流傳千古。
本已歸隱山林的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曾諷刺地方為政者只顧大吃大喝而荒廢政事: “世之醉醲飽鮮而怠於事者視此,得無愧乎!” 可見,這樣的不良風俗已經從宮廷傳播到各地。
南宋宰相 史浩 在其所作的《聲聲慢·喜雪錫宴》中,也曾描寫臨安宮廷宴會的奢靡:
風收淅瀝,霧隱森羅。群山萬玉嵯峨。禁街車馬,銀杯縞帶相過。胥濤晚來息怒,練光浮、都不揚波。最好處,是漁翁歸去,鼓棹披蓑。
況是東堂錫宴,龍墀驟,貂珰宣勸金荷。慶此嘉瑞,明歲黍應多。天家預知混壹,把瓊瑤、鋪遍山河。這宴飲,罄華戎、同醉泰和。
富而節儉,往往才是真正的強盛,相反,宋朝的宴會越豪華,朝廷就越頹靡。南宋權貴“直把杭州作汴州”,換來的是北伐的荒唐,與崖山的血淚。
參考文獻:
[宋] 蘇軾:《東坡誌林》,中華書局,1981
[宋] 邵伯溫 :《邵氏聞見錄》,中華書局,1983
[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華書局,2020
[宋] 周密:《武林舊事》,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宋] 林洪:《山家清供》,中華書局,2013
[元] 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
夏承燾等:《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3
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