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嶽家的起源,中外歷史學家的看法頗有分歧。據中國學者王國維考證,嶽氏是《易王會傑傳》中的“邊宇”和《穆傳》中的“於之”或“石喻”。歐洲學者也在西方古代文獻中尋找相當於嶽氏的記載,不同意見不下六七種。關於嶽家宗族,《魏略》等中國古籍稱之為羌,《舊唐書》稱之為戎。近百年來,學術界更是眾說紛紜:藏語、突厥語、印歐語、波斯語等等。由於它們沒有文字,嶽本人的記載也不完整,我們只能通過中國史書中的片面記載來了解。我們從中國的歷史書籍中知道,嶽生活在河西走廊,大約在甘肅省蘭州以西,壹直到敦煌。早在戰國初期,越人就在這壹帶過著遊牧生活。秦、漢初時期,嶽勢力強大。與蒙古高原東部的東湖壹起,從兩個方面威脅了居住在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曾經送質子給嶽氏。秦末,匈奴質子從嶽家逃回,殺父自立。公元前205年至公元前202年出兵攻打嶽家,嶽家戰敗。也許從那時起,越人開始拋棄河西走廊,向西遷徙。公元前177年或公元前176年前,冒頓再次擊敗嶽。據公元前174年莫頓可汗寫給中國皇帝劉恒的信說:“因此,他懲罰了右賢王,讓他去西方請月氏打他。天降之福,官兵好,馬壯,越人必被蠻夷所滅,必被殺降。樓蘭、烏孫、胡潔及周邊二十六國都是匈奴,引弓之人壹家,周貝定。”戰敗後,嶽西遷準噶爾盆地。舊社會(174 ~ 161)匈奴又破月氏,月氏西移至伊犁河流域。子曰人棄河西時,有壹小部分人翻越祁連山,“保南山羌,謚號小月人”。這部分越人今後將長期留在這裏,逐漸與青海羌人融合。
伊犁河流域曾長期居住著塞爾維亞人。漢書?《張騫傳》:“越人已被匈奴所滅,西攻賽王。塞浦路斯國王南遷,越人居其地。”塞爾維亞人是古代伊朗碑文和古希臘文獻中的Sacae(薩卡斯)。越人殺了塞爾維亞人,向西南遷徙,渡過錫爾河,到達河中央的粟特底亞。已遷居天山北麓,為匈奴效力的烏孫,在其王昆莫的指揮下,“西攻大月氏”,迫使大月氏放棄伊犁地區,像塞爾維亞人壹樣向西南遷徙,烏孫從此占領了他們的地盤。這次遷徙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29年。壹些西遷失敗的人,像少數塞爾維亞人,留在了原來的地方,屬於烏孫,所以《漢書》說烏孫有“塞種、大月種”。公元前2世紀,大月氏離開河西走廊“填地”,後被同類烏孫追殺,南下到了遠離北方天竺國的土朔羅斯坦。唐代於闐的皇族,宋代西夏最盛行的氏族,甘肅、青海等地的氏族,如瓦紮、烏合紮等,都是嶽氏或烏合紮的後裔。月氏民族遍布河西、中亞、南亞的格局是在長期的多次遷徙活動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