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懸梁、錐刺股
三更燈火五更雞
才八鬥、學五車
……
S~T~O~P~
拜托,這些早被說爛了
可否換個嚼法?
敲黑板,劃重點
7句話告訴妳:
什麽是學霸的最高境界!
學霸標簽:執著
人壹能之,己百之
“
人壹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心強。
——《禮記·中庸》
要麽不做,做就做徹底!
比如 背詩 這事兒——
別人背壹首,我背壹百首,
別人背十首,我背壹千首。
背著背著,就背進了《中國詩詞大會》
真的猛士,就該對自己下手狠壹點。
每個學霸在稱霸前,都是學習強迫癥患者……
學霸標簽:恒心
藏焉修焉,息焉遊焉
“
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禮記·學記》
真的學霸, 學習意識是時刻存在心裏的 ,
在教室有,在家也有,
總瞟著窗外提防班主任的同學是無法理解的。
其實,學是學,玩兒也是壹種學習;
語數英政史地是學,
打球釣魚爬山逛街洗衣種菜也是壹種學習;
在老師面前是學,
和死黨閨蜜好基友在壹起也是壹種學習……
課堂上學的知識,融入生活中的領悟,
才是成長的真諦啊。
P.s. 《禮記·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系統談論教育教學的文章,通俗地講就是: 世間壹切學霸的搖籃!
學霸標簽:完美
不全不粹不足以為美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荀子·勸學》
完美主義者?
嗯,這才是對處女座最完美的詮釋啊!
什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什麽勝敗乃兵家常事,
什麽智者千慮必有壹失,都是借口!
學霸能做到這程度,那才叫 境界 。
對此,太史公搖著扇子曰:
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學霸標簽:任性
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
“
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
諸人莫有言者。
車騎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
——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敢問學霸,妳為了什麽而學習?
為出人頭地功成名就?為家財萬貫衣食無憂?
還是為德高望重受人尊敬?
在東晉第壹豪門謝家的壹次家庭聚會上,家長謝安問孩子們——
作為謝家子弟,哪裏需要參與人世間的事?為何還希望妳們優秀呢?
其中壹個孩子的回答亮了——
好比芝蘭玉樹,希望它們長在自家院子裏罷了。
這提問,這回答,任性!
不為什麽, 為優秀而優秀 啊。
壹個沒有任何功利心的學霸,
壹定是壹個高尚的人,壹個純粹的人,
壹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壹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學霸標簽:真愛
清詞麗句必為鄰
“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
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五)
人都知道千古詩人推杜甫,很少有人想過,
人家首先是杜學霸,然後才是杜詩聖啊。
子美同學是怎麽當學霸的呢?
壹言以蔽之:清詞麗句必為鄰。
關系如此之親密,必須是真愛啊。
惟有真愛超越生死——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學霸標簽:自信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
當時***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
——蘇軾《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樓上的學霸老杜就曾說過: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經東坡壹化用,更顯學霸氣場!
當學霸有什麽用?先不說“黃金屋”和“顏如玉”,
蘇氏兄弟是指著它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小詩妹是指著它文思如泉湧,篇篇10萬+
妳肯努力,這就是最好的時代。
學霸標簽:愛美
可知我常壹生兒愛好是天然
“
妳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艷晶晶花簪八寶填,可知我常壹生兒愛好是天然。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沈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湯顯祖《牡丹亭》
畫風稍顯違和? 愛情教主杜麗娘也是“學霸” ?
稍安勿躁,這裏是表達壹種不壹樣的學霸境界!
“好”讀上聲,美好的意思。
經小詩妹采訪得知,有些地方方言裏現在還有
愛好、講好、要好 等說法,
就是愛美、愛打扮的意思。
這裏想要借以表達的學霸境界,
不僅是說外表,亦不僅指學習,
而是壹個人 懷有“愛好”之心 ,
讓自身在各方面朝著好的方向生長。
聽說學霸
都看廣告
立誌變身學霸,除了這 7 句話
妳還需要知道壹個必備神器——
中華經典古籍庫?沒錯!
它是 中華書局出品 的大型讀書平臺,
目前收有優秀古籍圖書約900種,
涵蓋上百位優秀詩人的詩文別集
以及《全唐詩》《全宋詞》
等幾十種詩文總集
還有《歷代詩話》《詞話叢編》
等詩文評論系列
更有十三經清人註疏、
二十四史、先秦諸子集成……
上下五千年,經史子集,應有盡有
並不斷更新中~
背詩詞?分分鐘!
查典故?小case!
讀書破萬卷?地鐵上也能搞定!
壹個手不釋機的我,
如何PK壹個手不釋卷的學霸?
手機裏有微信,微信裏有它 ,足矣!
關註“經典古籍庫”公眾號
神器傍身,輕松做學霸!
微信:jingdianguji
長按識別二維碼
或搜索“經典古籍庫”即可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