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南宋大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後官至寶章閣待制。 陸遊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 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事宜覆大商",壹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壹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壹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後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陸遊
中國有壹首家喻戶曉的古詩《示兒》。詩是這麽寫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壹位父親對兒子的臨終遺囑。詩中表達了壹個行將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國光復的那壹天,告訴他勝利的消息。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感覺到壹位老詩人在人生的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之心。他就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壹陸遊。
陸遊是中國南宋詩人,生於公元1125年。陸遊生活的時代,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金國頻頻向宋朝發動戰爭,積貧積弱的宋朝喪失了大量國土,被迫不斷向南遷移,人民生活在戰亂和動蕩之中。少年時代的陸遊就不得不隨著家人逃難,飽嘗流離失所的痛苦。
陸遊從小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熏陶,很早就養成了憂國憂民、渴望國家重建的品格。為了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他特別註意學習兵書。20歲時,他在壹首詩中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希望自己有壹天能親臨戰場、殺敵報國。然而直到四十多歲時,他才有機會在軍中做壹名軍官,實現了自己多年的願望。
不到壹年的軍中生活,在陸遊的生活和創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著戎裝,來往於前線各地,抗敵將士的艱苦生活和愛國熱情,極大地開拓了他的詩歌境界,豪邁而悲壯也成為他壹生詩歌創作的基調。
作為壹名傑出的詩人,陸遊壹生創作詩歌9300余首。這些詩中大多數都是與抗擊侵略者的有關的。或者描寫火熱的軍中生活,"失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或者寄托自己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和自己空抱壹腔報國熱情的愁悶心情。
陸遊的詩歌不僅始終貫註著熾烈的愛國熱情,而且同情當時人民的疾苦。憂國和憂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裏交織在壹起。他在《太息》、《秋獲歌》等詩篇裏,揭露了官僚和豪強對下層人民的剝削,同時又真切地寫出了下層人民勤勞、善良的優秀品質。
除了詩歌作品,陸遊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這些作品有的記生活瑣事,有的議論國計民生,有的敘述友人事跡,但都貫穿以愛國情感,有很強的感染力。
陸遊壹生飽經憂患,對普通人民所處的環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達到了同代詩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陸遊豐富的創作實踐對他以後的宋代文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更為顯著的,還在於他強烈執著的愛國主義精神方面。他的詩文作品,對遭受異族壓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當民族的生死存亡關頭,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位在自己85歲的生命歷程中深切關註祖國命運的詩人。
陸遊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詞人陸遊(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門,原因依古人的說法是「不當母夫人意」「二親恐其惰於學,數譴婦,放翁不敢逆尊者意,與婦訣」.以上的意思是說,唐琬在夫家,與婆婆不合;或說因為夫妻兩人太恩愛,公婆認為會妨礙陸遊的上進之心,所以常常責罵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據陸遊自已在晚年的詩作(《劍南詩稿》卷十四)是因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陸遊與唐琬是相愛的,他們分手以後,陸遊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趙士程,但真正兩人的哀情傳世的壹段,就是兩人的重逢於相別後的十年,在紹興城外的沈氏園中,那是壹個春日,陸遊來此賞春,而唐琬和丈夫趙士程
也來此遊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兩人重逢,又無法當面相訴離情,隨後,唐琬派人送來壹些酒菜,默默以示關懷,而就與丈夫離去,陸遊在傷心之余,就是園子的壁上題下了壹首哀怨的《釵頭鳳》.
兩人重逢後沒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憂傷而憂死(在歷史上記載:「未幾,怏怏而卒」--沒有多久,就心情憂郁而死)
陸遊在死前壹年(八十四歲,1208年),又來到沈園,寫下了:沈家園裏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這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正是陸遊對唐琬最深的懷念,第二年,陸遊終於也追隨著唐琬去到另壹個世界了.
陸遊***有七子。《陸遊年譜》中有記述:長子陸子虞,次子陸子龍,三子陸子修,四子陸子坦,五子陸子約,六子陸子布,七子是陸子聿。
沈園絕戀
沈園位於紹興市區東南的洋河弄。宋代池臺極盛,為越中著名園林。據載:南宋詩人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愛,卻為陸母所不喜,陸遊被迫與唐琬分離,後來唐改嫁趙士程,陸遊再娶王氏。十余年後他們春遊沈園相遇,陸遊傷感之余,在園壁題了著名的《釵頭鳳》詞,唐琬見了不勝傷感,也和詞壹首,不久便憂郁而死。陸遊為此哀痛至甚,後又多次賦詩憶詠園,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句。沈園亦由此而久負盛名,數百年來,風雨滄桑,沈園已"非復舊池臺"。
近年來紹興重建了沈園,在其東部建雙桂堂,內辟陸遊紀念館,展出了陸遊在沈園的經歷,以及陸遊的愛國史跡和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中部為宋代遺物區,這裏的葫蘆形水池、池南的假山、池西的古井,都是宋代遺物。。園西為沈園遺跡區,以氣勢雄渾,表制古樸的孤鶴軒為中心。正南用出土斷磚砌成的斷垣上,刻有當代詞學家夏承燾書陸遊的《釵頭鳳》詞,點明了造園主題。東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閑雲亭,登亭可攬全園之勝。孤鶴軒之北,有碧池壹泓,池東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為冠芳樓,底樓設茶室,供遊人品茗。整個園林景點疏密有致,高低錯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頗具宋代園林特色.
《蔔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訴衷情
當年萬裏覓封候,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
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鷓鴣天》
家住蒼煙落照間。
絲毫塵事不相關。
斟殘玉瀣行穿竹,卷罷黃庭臥看山。
貪嘯傲,任衰殘。
不妨隨處壹開顏。
元知造物心腸別,老卻英雄似等閑。
《漁家傲》
東望山陰何處是。
往來壹萬三千裏。
寫得家書空滿紙。
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
扁舟何日尋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無寐。
鬢絲幾縷茶煙裏。
《朝中措?梅》
幽姿不入少年場。
無語只淒涼。
壹個飄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腸。
江頭月底,新詩舊夢,孤恨清香。
任是春風不管,也曾先識東皇。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
綠樹暗長亭。
幾把離尊。
陽關常恨不堪聞,何況今朝秋色裏,身是行人。
清淚浥羅巾。
各自消魂。
壹江離恨恰平分。
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
《謝池春》
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
陣雲高、狼煙夜舉。
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多來誤。
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
漫悲歌、傷懷吊古。
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
嘆流年、又成虛度。
《夜遊宮》
雪曉清笳亂起。
夢遊處、不知何地。
鐵騎無聲望似水。
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裏。
漏聲斷、月斜窗紙。
自許封候在萬裏。
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鵲橋仙》
壹竿風月,壹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
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
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鵲橋仙》
茅檐人靜,篷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
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
故山獨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浣溪沙?和無咎韻》
懶向沙頭醉玉瓶。
喚君同賞小窗明。
夕陽吹角最關情。
忙日苦多閑日少,新愁常續舊愁生。
客中無伴怕群行。
《好事近?登梅仙山絕頂望海》
揮袖上西峰,孤絕去天無尺。
拄杖下臨鯨海,數煙帆歷歷。
貪看雲氣舞青鸞,歸路已將夕。
多謝半山松吹,解殷勤留客。
《釵頭鳳》
紅酥手。
黃縢酒。
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
歡情薄。
壹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
人空瘦。
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
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
烽火照高臺。
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
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豆葉黃》
壹春常是雨和風。
風雨晴時春已空。
誰惜泥沙萬點紅。
恨難窮。
恰似衰翁壹世中。
《漁父》
湘湖煙雨長菁絲。
菇米新炊滑上匙。
雲散後,月斜時。
潮落舟橫醉不知。
回答者:帥氣斷點 - 助理 二級 12-10 14:08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生於世代官宦並很有文化傳統的家庭。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曾祖杜希望為玄宗時邊塞名將,愛好文學。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先後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壹生好學,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親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早逝。杜牧對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說:"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壹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