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煙海的史書古籍裏,有那麽壹本神奇的書,圍繞著它身上的謎團壹直沒有解開,書中講的到底是什麽?成書於何時?作者是誰?等等壹系列的問題,從來都是眾說紛紜,卻壹直沒有壹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這本書就是《山海經》。
山海經》到底是壹本怎樣的書呢,從表面來看,它就是壹本上古時期的地理百科全書,因為全書是由:五藏山經,海內經,海外經,大荒經幾個部分組成,同時詳細介紹了這些區域的地域特色和風土人情。
可如果僅僅如此,那麽《山海經》也沒什麽特別的,但問題在於,書中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描述,讓今天的我們感到匪夷所思。
首先是關於山的位置的描寫,書中的很多山都是在現實中能找到的,而且其所處方位與書中描寫基本沒有差異,如西嶽華山,洞庭湖畔的君山,甘肅境內的鳥鼠同穴山等等。但令人不解的是,書中的另壹部分山在現實中卻根本找不到,那麽這些山是真的存在的嗎?如果是真的,那麽它們去哪裏了?如果不是,為什麽又有那麽多真實存在的山呢?
其次是關於各種異獸的描寫,同樣也是如此,書中的很多異獸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如猩猩,鸚鵡,犰狳,玄龜等等,但更多的是那些讓人無法理解的怪獸,如畢方,夔牛,饕餮,燭龍等等。這些生物是真的存在過嗎?它們是否還在地球的某個角落裏孤獨的存在著,不為人類所知?
關於《山海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古人普遍認為是大禹為治理洪水而考察山川所做。但書中卻出現過“郡縣”這樣的概念,而我們都知道,郡縣制是秦始皇統壹六國之後才出現的東西。依此來看,《山海經》成書當是秦漢之際。
可歷史上,漢宣帝時,有壹次工程挖到壹個很奇怪的東西,舉國無人能識,當時的諫議大夫劉向看了之後斷定這就是《山海經》中的“貳負之臣”,連皇帝都覺得很神奇。
可見在漢宣帝之時,《山海經》已然存在,而且書中的內容就已經很是晦澀難懂,絕非新成之書。
此外,還有各種關於外邦風土人情的記載、各種神話傳說,等等等等,不壹而足,都是謎壹般的存在。
無論是從書的寫作風格還是其涵蓋的內容範圍來看,《山海經》都是壹本寫實的書,但其中卻出現了如此之多的謎團,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
在科技發達如此的今天,現代人覺得自己對世界的了解已經如此深刻,開始試圖解讀這本上古奇書《山海經》,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牽強附會的說法,有些甚至扯到了史前超級文明,但始終沒有壹個能完全站得住腳且令人信服的說法。
也許如今人類在某些領域,對於我們生活的世界的了解程度,遠遠比不上古人。
《山海經》是壹部十分神秘的我國古書,它斑駁陸離,氣象萬千,且包容量巨大,有橫跨亞歐之勢,然而又無清晰史實,所以,就有了各式各樣的解讀。
《山海經》中的《山經》占了全書三分之二的篇幅,內容雜亂,充溢奇特又與實際敬而遠之,解讀起來當然十分困難,以至於有人以為其間的“西山經”寫的是美洲大陸西岸包含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在內的科迪勒拉山系,其實,這完全是壹種誤讀。
《山經》部分觸及的山真可謂不可勝數,不可勝數,其間的絕大多數咱們都沒聽說過,要想完全解讀肯定是不可能完結的使命,但咱們能夠根據我們了解的山以及河海湖泊做出大體的判斷。
《山經》包含五部分,分別是“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和“中山經”,其間包含我們了解的信息最多的是“西山經”、“北山經”和“中山經”。
“西山經”中說到了華山、陰山、天山、昆侖山等山脈,屢次呈現渭河,黃河也談到了幾次,別的還觸及了涇水(渭河的重要支流,“涇渭分明”壹詞即與之有關)和漢水,因而咱們能夠得出這樣的定論——“西山經”寫的是晉陜之間的黃河以西、秦嶺以北的山脈。
“西山經”中講到了壹座大時山,說此山山南有涔水,註入漢水,山北有清水,流入渭河。很明顯,大時山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分水嶺的壹部分,是我國南北分界線秦嶺山脈的壹段。
在“北山經”呈現的名山有北嶽(恒)山、太行山、王屋山、燕山,為人熟知的河流則有黃河、汾河、滹沱河、清漳水、濁漳水,別的,其間談到的河流簡直都是最終匯入渤海,清楚明了,“北山經”和山西省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詳細說,這部分描繪的是晉陜之間的黃河以東、太行山燕山壹線以西以北的山脈。
“東山經”中呈現的山為人熟知的很少很少,但其間有鼎鼎大名的泰山,並且其間說到在無臯山上往東可遠眺扶桑(古代我國以東的島國,壹般以為是指日本),所以,筆者揣度“東山經”寫的是黃河下流以東,長江以北的山脈。
之所以以為“東山經”講的是長江以北的山,是因為“南山經”中呈現了太湖。“南山經”和“東山經”相同包含著許多我們都不了解的信息,其間的山簡直沒有壹座是人們所熟知的,但這壹部分說到的河流大都註入南海,並且有壹條河名為佐水(古代“佐”同“左”),和廣西西南部的左江極為類似,因而,筆者得出的定論是——“南山經”首要寫的是長江以南的山脈,但歸於華中地區的湖南應該除外。
“中山經”中的山脈散布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壹線以及四川重慶的江北地區,比方河北東部的首陽山(就是伯夷、叔齊不食周粟活活餓死的當地),河南的少室山(嵩山的壹部分)、泰室山(即太室山,嵩山的壹部分)、青要山、熊耳山,湖北的荊山,湖南的洞庭山、衡山,川北的岷山等等。別的,“中山經”清晰說到中嶽(嵩山)在中部第六列山系。能夠作為依據的還有這壹部分的壹些河流,如黃河、長江(古人以為岷江為長江之源)、洛河和伊水(洛河的支流)。
嵩山是座名山,眾所周知,但“中山經”中的另壹座歸於河南的山——青要山,筆者是經過河南戲劇豫劇《情系青要山》了解的,此山坐落河南省新安縣,是座當地名山。因而,筆者鬥膽估測《山海經》中的山大多是當地名山,並且《山海經》作者記載的山名可能首要來自當當地言,這也是它難以解讀的壹個原因。
盡管《山海經》中有許多難以解讀的奇特和疑團,但這本書寫的是我國的山這壹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至於其間的《海經》則的的確確有橫貫亞歐、包羅全球之勢,當然解讀起來也就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