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壹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3年5月1日,清朝開設《四庫全書》編纂館。 由總纂官紀昀(曉嵐)窮畢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壹流學士成書於公元1782年3月12日。
學術影響
四庫全書
1. 規模亙古未有。全書幾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傳世的經典文獻,是對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所存文獻的最大集結與總匯。
2. 抄錄和輯佚《永樂大典》中孤本書籍。“四庫“館臣先後***從《永樂大典》中輯得失傳文獻500余種,其中380余種收入《全書》,120余種列為《存目》。
3. 對圖書分類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的分類標準和部別原則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文獻傳承的科學體系。乾嘉以後,凡編纂書目者,無不遵循其制度。
4. 開創了多層次的古籍編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種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書》。開館之初,命館臣從應抄諸書中擷其精華,編纂《四庫全書薈要》。建造南北七閣,大力倡導藏書文化,體現傳統文化尊嚴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