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發掘了壹個遺址,出土了壹批特殊的文物。專家:中國冶煉史需要改寫!
2015年,為配合新疆尼勒克縣的基本建設,考古人員對吉仁臺溝口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長期以來,新疆壹直沒有重大考古發現,專家認為只是壹個普通的遺址。但隨著發掘的深入,壹批特殊的文物出土後,考古學家震驚了。考古學家在這個3500多年前的遺址中有過很多發現,其中最大的發現是發現了大量的煤灰、煤渣和未燃盡的煤塊。3500多年前,尼勒克縣的古人知道用煤冶煉青銅嗎?據史料記載,《史記·西域傳》記載了壹段歷史,即在南疆庫車縣壹帶,古人用煤冶煉生產。如果這壹點得到證實,那麽中國最早的煤炭冶煉記錄將在庫車縣度過。但直到現在,還沒有考古發現。然而,在吉仁臺溝口的遺址裏放了壹顆“大衛星”。在這個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的煤灰、煤渣和未燃盡的煤。在這些煤炭周圍,有坩堝、礦渣、陶器等冶煉器具,甚至還有壹把20厘米長的青銅刀。顯然,這是古代新疆人用煤冶煉的。3500年前,古人冶煉青銅時,往往使用更容易獲得的木炭,而不是難以找到和運輸的煤炭。吉仁臺溝口遺址為什麽用煤,至今未解,但確實改寫了中國的冶煉史。眾所周知,根據考古證據,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煤炭的國家。平陵冶鐵遺址和珙縣冶鐵遺址可見古人對煤的利用,但這兩個遺址都是西漢時期的,距今只有2000多年。據文獻記載,中國古代對煤的認識最早見於《山海經》:西南300裏的女床山,陽裏全是紫銅,陰裏全是石(煤)。在岷山的山頂上,有許多巖石。往東壹百五十裏,叫風雨山,上面鉑多,下面石多。顯然,《山海經》中的這壹記載不僅表明中國人對煤的認識,也積累了壹些初步的找煤地質知識。(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第壹次使用煤炭這個名稱)考慮到《山海經》成書於戰國時期,判斷中國人在戰國時期至少對煤炭有壹定的了解,並且已經開始使用。在西周的四座古墓中,都出土了煤雕,可見《山海經》中的這壹記載由來已久。吉仁臺溝口遺址考古領隊阮秋榮也證實了這壹點:在中原地區,從戰國到秦漢的遺址中都發現了用煤的跡象。所以我們壹般認為,中國在戰國時期就開始利用煤炭資源了。當然,至於煤在戰國時期是否被用來冶煉金屬,因為缺乏考古證據,所以不確定。總之,根據史料和考古,中國古代最早的煤炭冶煉是在漢代,大規模的煤炭煉鐵也是在漢代。然而,吉仁臺溝口遺址的出現,不僅刷新了中國煤炭冶煉的歷史,也將煤炭冶煉的歷史向前推了幾千年。煤雖小,卻是人類能源利用史上的重要壹步。從煤炭利用的角度,可以看出古代中國的發達和開明程度。我記得有個西方學者認為明朝江南不可能發生工業革命,因為當地缺煤,而英國工業革命中心不缺煤,有足夠的能源驅動。不管這種觀點是否正確,有壹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漢朝以後的兩千多年裏,中國對煤炭作為能源的使用出現了停滯。此外,吉仁臺溝口遺址還有壹些令人費解的發現。比如起源於中國北方的小米為什麽會出現在新疆?3500年前人類是怎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