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從古至今的印刷技術史

從古至今的印刷技術史

從古至今的印刷技術史;

印刷術的發展歷程和歷史,印刷術形成的產業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中國在3世紀的晉朝。隨著紙和墨水的出現,印章開始流行。在4世紀,道士們擴大了他們的印章,用多壹點的文字印刷咒語。這其實是壹種通過蓋章來印刷文字的方法。

與此同時,石碑拓片也在發展。將印章與拓片結合,將印章展開成版面,蘸墨,仿拓片,將紙張展開進行制版印刷,即雕版印刷。專家認為,雕版印刷誕生於7世紀初的唐朝初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

套印彩色印刷是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印刷,是在雕版印刷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復雜的高精度印刷技術。在套印發明的早期,壹般只能印兩種顏色的套印,稱為朱墨版,或雙印。後來技術日臻完善,又發展到四色五色套印,稱為四色本、五色本。

套印彩色印刷誕生於中國,但它是什麽時候發明的尚不清楚。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960-1127),銅版上出現了青、藍、紅三色的交匯,但沒有發現實物。元末(14世紀中後期)有朱墨雙色套印的《無名僧註金剛經》。

1974年,山西應縣佛宮寺發現三幅彩畫《南日部》。根據同時發現的其他文物推測,刊刻日期應在遼代同和年(983-1012)。看來疊印彩印技術的發明並不晚於此,確切年代還有待考古發現和研究。

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套印彩印大多是明朝萬歷年間的,那是我國套印彩印的發展時期,很多印品極其精美。到了清代,四色套印、五色套印甚至多色套印的技術已經成熟,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

活字印刷——以沈括《孟茜筆談》(卷十八)為例。活字印刷術最早的發明者是中國宋代的畢升。時間是1041-143。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中國出現了許多用其他材料制成的活字,如木活字、錫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但只有木制活字活字得以幸存。

至於引進近代西方鉛字活字印刷術。直到1590年,中國和澳門才以拉丁文印刷了《日本駐羅馬使節》壹書。值得壹提的是木制活字的使用。元代,王鎮在安徽旌德縣任縣令時,寫了壹部學術巨著《農書》。由於字數多,使用雕版印刷不僅費用高,而且費時費力。

之後請木匠刻了三萬塊活字木,先印了六萬多字的《大德景德縣縣誌》,成功了。為了方便排版,王鎮發明了輪式排版架,把排版從完全手工變成了簡單的機械,提高了效率。他還認真記錄和整理了木制活字的制作方法和操作程序,寫成了《活字制作方法》壹書。

雕版印刷是繼沈括在《畢升》中記載活字印刷術之後,記載中國活字印刷術發明的又壹重大歷史文獻。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比西方早了近400年。而且與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具有省時省料的優勢,為中國和世界印刷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現代活字印刷也是活字印刷的壹種。自動排字澆鑄機。要投出的單詞由壹個類似打字機的鍵盤輸入。每打完壹行,機器就會自動放下那些字的字體,然後彈出合金鉛,自動鑄造輸入的字。它的操作既要靠鍵盤輸入,也要靠自動排版,但它是單字,比人工排版更進壹步。

油印技術-油印也叫模版印刷。這種印刷方法是用鐵筆在紙、布或薄金屬鐵上雕刻微孔,作為板材,放在紙或其他基材上。加墨後,油墨用滾筒和刮刀從雕版上的微孔漏到紙上。早在1200年前的唐代,中國就出現了類似於今天油印技術的空心紙印刷和絲網印刷方法。

用於在絲織品上印制花卉和圖案,稱為“賈瓦勒”。然而,真正使用油印技術打印文件的人是蓋斯特·坦納,壹個住在英國的匈牙利人。大約1881年前,他以蠟紙纖維紙為模板,用鐵筆在上面刻上要印的信息,鐵筆刻的地方纖維上出現了微孔,然後他把墨水刷在盤子上。

用滾筒壓推,使油墨滲透蠟板,附著在下面的紙上。發明家愛迪生在20世紀初也研究過模版印刷。他把鐵筆和電機配在壹起,控制電機讓鐵筆在紙上刻字做成油印。雖然這種方法在當時並沒有被廣泛重視並付諸實踐,但其原理卻啟發了後人。

1888年,蓋斯特·坦納用打字機代替了唱針。他把打字機上的色帶拆下來,讓字直接打在蠟紙上,字跡在蠟紙上留下痕跡。蠟紙揭下來,鋪在紙上,上墨,壓印,成功了。10多年後,奧地利人Clabau發明了輪轉油印機,大大提高了油印速度。

凹版印刷——凹版印刷產生於15世紀中葉。其原理是使印版的圖文低於空白部分。版面結構與中國古代拓片相似,但著墨部分正好與拓片相反。由於這種印刷方法印出的成品表面的油墨略有凸起,易於辨別,不易仿制,所以多用於印制鈔票、郵票等有價證券。

凹版印刷板可分為雕刻凹版、蝕刻凹版和照相凹版。雕刻銅凹版印刷是意大利人菲娜·秋來發明的。1477年,地圖就是用這種方法印刷的。到19世紀初,歐洲開始用這種方法臨摹名畫,印制有價證券,逐漸將凹版印刷發展成為壹種獨特的印刷方法。

現代膠印和凹印:膠印線條親油,能吸墨;供水的濕輥的非畫線部分沒有附著油墨。附著在印版上的油墨用來印在塑料布滾筒上,然後轉移到紙上。這是膠印。凹印銅片上有腐蝕產生的凹坑來做線描,線描的深淺是由凹坑的體積決定的。

先在滾筒上塗上油墨,然後用刮刀刮去,只留下凹孔內的油墨。按壓時,凹孔中的墨水被印在紙上。凸版印刷——凸版印刷是指印刷出來的圖形部分高於空白部分。印刷時,將圖形部分塗上油墨,然後用紙覆蓋並壓制,油墨從印版轉移到紙上。

在中國發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響下,公元1445年,德國人約翰·古騰堡制造了鉛活字和木制印刷機械。當時,鉛活字在中國和朝鮮已經出現,但夏滕寶不僅用鉛、錫、銻制作活字,還制作鑄字的模具,所以制作的活字精細,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先進。

他還發明了壓力印刷機,開發了專門用於印刷的脂肪墨水。由於古騰堡的壹系列發明,他成為了現代印刷術的創始人,他的壹整套印刷方法壹直沿用到19世紀。在古騰堡創造了凸版印刷之後,西歐的壹些人還在努力改進印刷技術。

我們先後創造和改進了紙型鉛版、橡膠凸版和其他復制版的生產工藝,提高了凸版印刷產品的質量、印刷數量和印刷速度。平版印刷-根據印版的不同,平版印刷可分為石版印刷、柯式印刷和柯式印刷。大約在1778年,捷克斯洛伐克人納菲爾德發明了平版印刷。

他在印樂譜的時候發現,表面有微孔的石板塗上油脂就能吸墨,而沒有油脂的部分因為儲水就吸不到墨。根據這壹現象,他發現了油水相斥的原理,從而發明了平版印刷術,並曾經寫了壹本名為《平版印刷術》的書,流傳於世界各地。

膠印是在平版印刷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壹種平版印刷技術。1817年,Sunnafeld用薄鋅板代替了厚重的石版,采用了圓柱體的印刷方式,解決了石版技術不容易套準的缺點。1905年,美國魯珀特在Sunnefeld的光刻機上安裝了橡膠輥。

使印版上的圖文通過橡膠輥轉移到紙張上,印版與紙張沒有直接接觸,創造了間接平版印刷法。珂羅版也是壹種平版印刷方法,由法國人海爾·巴爾托於1869年發明。因為是用磨砂玻璃做版材,所以也叫玻璃印刷法。

這種印刷方法可以用照相制版,可以最準確地印刷名畫、拓片、藝術品和古籍。與其他類型的印刷方法相比,平版印刷尤其是膠印具有制造成本低、工藝簡單、磨損小、速度快、應用範圍廣等特點。

再加上新光源、新感光材料、精密照相設備的配合,制版逐漸科學,印刷質量不斷提高,這種印刷方式不斷發展,從而成為當今印刷行業的主流。

擴展數據:

深遠的意義:

印刷術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光輝篇章,建立這壹偉大成就的巨大榮譽屬於中華民族。印刷促進了教育和知識的普及。廉價的書籍使更多的人獲得知識,從而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圖書的普及會提高人們的識字率,進而擴大對圖書的需求。

此外,工匠們發現,出版這種印刷品可以從早期出版的手冊和廣告中獲得名聲和財富。這反過來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和寫作技能。促進了人類文化知識的廣泛傳播和交流,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關於印刷的故事:

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升,北宋布。湖北英山縣人,死於北宋祐二月。宋初,為老板刻書。宋清時期,他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發明了用水泥的活字印刷技術,即在水泥板上刻字,壹個字壹個字地印,用火硬化,形成活字。

宋朝時,雕版印刷非常流行。雕版印刷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木頭鋸成大小相同的木板,使其光滑,然後在壹張薄紙上寫字,貼在木板上,用刀刻出凸起的字,再用墨水塗上,鋪上紙,用軟刷在紙上輕輕壹刷,取下來,紙上就會出現黑色的字。

壹本書的字數自然是相當多的,而且不止壹塊雕版,每壹塊都是這樣印出來的。所有印刷工作完成後,逐頁裝訂,就成了壹本書。當時杭州西山有壹位雕刻師傅,人稱“神刀王”,以功夫著稱。很多人來拜師,“刀王”什麽都不收。

但晚年卻收了壹個平民出身的小徒弟——畢升。原因是什麽?原來“神劍之王”不僅看中了畢升的靈巧,還喜歡他老實巴交的品行。他覺得如果把技術傳給這種人,他就能閉著眼睛死了。

畢升跟著“神劍之王”學了幾年,技術進步很大。有壹次,師傅刻了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讓畢升看著琢磨。誰知剩下最後壹行,畢升不小心碰到了師傅的胳膊,在刀下刻了“之”字。畢升很難過。晚上,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無法入睡。

他先是暗暗自責,然後突然冒出壹個想法:雕版印刷太麻煩了,能不能改?從那天起,他壹有空就想著這件事。壹天,他在西湖邊散步時,發現壹位江湖畫家正在給壹幅山水畫蓋章。他仔細壹看,真的很新鮮。畫家實際上把三張郵票串在了壹起。

畢升饒有興趣地看了壹會兒。突然,他擊掌,高興地喊道:“有辦法了!有辦法!”他跑回住處,用泥土做了壹個正方形,幹了以後,把字倒著刻,壹字不差;然後用火燒這些活字,按韻排列在特制的木格子裏;然後把活字排列在鐵架裏,根據需要固定。所以妳可以用墨水打印這本書。

使用活字印刷既方便又經濟。這項新技術很快在全世界傳播開來。

百度百科-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