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裏(波蘭語:Maria?Sk?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常被稱為瑪麗·居裏(法語:Marie?Curie)或居裏夫人(法語:Madame?Curie),波蘭裔法國籍女物理學家、放射化學家。1903年和丈夫皮埃爾·居裏及亨利·貝克勒爾***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因放射化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95年,她與丈夫皮埃爾·居裏壹起移葬先賢祠。她還是“居裏學院”的創始人。
瑪妮娜·斯克洛多夫斯卡1867年出生於波蘭的華沙由於是女性的原因,她不能在任何俄羅斯或波蘭的大學繼續進修,所以她做了幾年的家庭教師。最終,在她的姐姐的經濟支持下移居巴黎,並在索邦大學(巴黎大學的舊名)學習數學和物理學。經過四年的努力後,瑪麗於巴黎大學取得物理及數學兩個碩士學位。在那裏,她成為了該校第壹名女性講師。
瑪麗在索邦結識了另壹名講師,皮埃爾·居裏,就是她後來的丈夫。他們兩個經常在壹起進行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以瀝青鈾礦石為主,因為這種礦石的總放射性比其所含有的鈾的放射性還要強。1898年,居裏夫婦對這種現象提出了壹個邏輯的推斷:瀝青鈾礦石中必定含有某種未知的放射成分,其放射性遠遠大於鈾的放射性。12月26日,居裏夫人公布了這種新物質存在的設想。
在此之後的幾年中,居裏夫婦不斷地提煉瀝青鈾礦石中的放射成分。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們終於成功地分離出了氯化鐳並發現了兩種新的化學元素:釙(Po)和鐳(Ra)。因為他們在放射性上的發現和研究,居裏夫婦和亨利·貝克勒爾***同獲得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居裏夫人也因此成為了歷史上第壹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八年之後的1911年,居裏夫人又因為成功分離了鐳元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出乎意外的是,在居裏夫人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她並沒有為提煉純凈鐳的方法申請專利,而將之公布於眾,這種作法有效的推動了放射化學的發展。
居裏夫人晚年跟丈夫生前的學生保羅·朗之萬有壹段韻事,這個事件在法國鬧得風風雨雨。1911年巴黎新聞報在11月4日的標題《愛情故事:居理夫人與郎之萬教授》,傳言皮耶在世,郎之萬和居裏夫人有密切的來往。愛因斯坦對這件事的看法是,如果他們相愛,誰也管不著,他在1911年11月23日給居裏夫人寫了封信,以表安慰。
居裏夫人是歷史上第壹個獲得兩項諾貝爾獎的人,而且是僅有的兩個在不同的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之壹。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時期,居裏夫人倡導用放射學救護傷員,推動了放射學在醫學領域裏的運用。之後,她曾在1921年赴美國旅遊並為放射學的研究籌款。居裏夫人由於過度接觸放射性物質於1934年7月4日在法國上薩瓦省逝世。在此之後,她的大女兒伊倫·若裏奧-居裏獲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她的小女兒艾芙·居裏在她母親去世之後寫了《居裏夫人傳》。在20世紀90年代的通貨膨脹中,居裏夫人的頭像曾出現在波蘭和法國的貨幣和郵票上。化學元素鋦(Cm,?96)就是為了紀念居裏夫婦所命名的。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壹,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孔子生於周靈王廿年(魯襄公二十二年,黃帝紀元2146年,西元前551年)夏歷八月廿七(現行陽歷9月28日),出生於魯國。孔子的先世可追溯至宋國公室及殷商王室,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壹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鄹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為鄹邑大夫。叔梁紇的元配施氏傳說為孔紇壹連添了九個女兒,孔紇望子心切,於是續娶壹妾,雖然生了壹個兒子名為孟皮,卻腳有殘疾。所以孔紇在72歲時三娶18歲的顏征在,生孔丘仲尼。《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為得子,其父曾在尼丘山求拜,表示欲子心切,後果然得壹健壯之子,故取名丘,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但是大排行為老二,小排行,仍然位老大,也就是說,孔子是其生母的長子。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長成後身長九尺六寸,被稱為“長人”。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即有孔子之名“丘”來源於此的說法。唐朝司馬貞認為:“圩言烏。頂音鼎。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頭頂中部有凹陷。清朝陳立相信此說,“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學家錢穆在《孔子傳略》中也持此說。
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防山。顏氏移居曲阜闕裏,將孔子撫養成人,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打聽到父親葬處,將父母合葬於防。
孔子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他受過季氏家臣陽虎的欺侮,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詳見《孔子家語》)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壹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壹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35歲時,魯昭公被三桓大夫擊敗,逃到齊國後,孔子便到齊國。齊景公數次問政於孔子,想封孔子為尼溪田,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後來孔子得知不被受用後,便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行攝相事,並以“五惡”的罪名,以言論定罪,誅殺少正卯。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文功武備”,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占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鋤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衛。其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壹行多次被困遇險。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註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5年後,孔子逝世,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