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尋找蘭若寺

尋找蘭若寺

《聊齋誌異》是清朝康熙年間山東淄博人蒲松齡所作的壹本短篇小說集,成書於1679年(康熙十八年),其中有兩篇小說最為著名,壹篇是《畫皮》,壹篇是《聶小倩》,兩篇小說後來皆被拍成電影,電影公映後都傳動壹時。特別是《聶小倩》,被拍成多個版本的電影,有幾個版本已經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作品,如《倩女幽魂》等。

《聶小倩》小說故事發生地在金華蘭若寺,《倩女幽魂》電影公映後,很多人來考證金華蘭若寺到底在金華何處?

我最近也對此問題進行了壹些考證及研究。

為什麽要考證壹篇小說裏的地名?

壹般的小說往往是虛構的,但《聊齋誌異》不同,《聊齋誌異》文體形式上采用的是唐小說傳奇文體,但實際上是蒲松齡對各地流傳的地方故事和傳說的壹個整理,其實質是民間故事匯編。這在晚清鄒弢先生的《三借廬筆談》中已有完整表述:“蒲留仙先生《聊齋誌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也。相傳先生居鄉裏,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壹大磁罌,中貯苦茗,具淡巴菇壹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壹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書方告蕆。故筆法趨絕。”

民間故事與小說的區別,在於小說往往完全虛構,而民間故事則有實有虛,實的是故事發生的地方和故事中的部分主人公,虛的是故事情節。遍閱《聊齋》,可看到其中大部分作品皆是此類,如《衢州三怪》,其中所述之事虛無飄渺,但故事所發生的蛟池街、鐘樓、縣學街這些地點卻確實存在,我少年時在衢州就學,縣學街與蛟池街都是我上學必經之地,因此印象深刻。

因此,我認為《聶小倩》故事,必定也是蒲松齡聽金華籍人所講述,在金華人所講的故事基礎上,潤色構建而成。

有壹種說法,說蒲松齡這個故事有很大的可能是聽同時代的李漁所述,在《蒲松齡年鑒》中有記載:“清康熙十年(1671)辛亥春,蒲松齡邀李漁赴寶應演戲祝壽。時李漁在揚州,蒲松齡在寶應知縣孫蕙幕中,邀李漁家班女戲為孫蕙獻藝祝壽。蒲松齡並手錄李漁詞《南鄉子·寄書》相贈。”《蒲松齡年鑒》中提到的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浙江金華蘭溪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在金華市的蘭溪,當地民間流傳,蒲松齡曾來過蘭溪拜訪李漁,那麽在交往交談過程中,李漁跟其說起過金華的鬼怪故事也就順理成章了。而且,蘭溪離金華城很近,水路走也就二十公裏左右,弄不好,蒲松齡還順道來過金華城。

所以,如蒲松齡所著的《聶小倩》故事確實聽自於金華本地人,則故事雖虛,但地方必實。因此,蘭若寺在故事發生的時代,在金華必定是存在的。

目前,很多人考證蘭若寺,結果大致有三處猜想,分別是金華城西的西峰寺,金華萬佛塔下的密印寺以及蘭溪市遊埠鎮潦溪橋村的古蘭若。

但我覺得以上三處猜想並不與小說所述及歷史背景相契合。

我們仔細閱讀《聶小倩》原文,來分析蘭若寺,可註意以下要點:

壹、寧采臣······“適赴金華,至北郭,解裝蘭若”;

二、“寺中殿塔壯麗”;

三、“然蓬蒿沒人,似絕行蹤”;

四、“階下有巨池,野藕已花”;

五、“會學使案臨,城舍價昂”;

六、“詰旦,有蘭溪生攜壹仆來候試,寓於東廂”;

七、“遂出寺北,見荒墳累累。”

以上七個要點,我們進行逐個分析。

第壹個要點是“赴金華,至北郭,解裝蘭若”,這個要點中有三個字十分重要,就是“至北郭”,這三字點明了蘭若寺的地理位置,就是蘭若寺是在金華城的北郭,何謂北郭?辭書解釋:“北郭,1、古代城邑外城的北部;2、指城外的北郊。”即是說北郭有兩個意思,壹個意思是外城的北面部分城墻,另壹個意思是城市北面的郊區。蘭若寺不可能建在城墻上,所以這裏應該是第二種意思,即城市的北郊。從這壹點而言,我們可以排除西峰寺與密印寺,我查看了金華古籍資料,西峰寺在當時的金華城蘭溪門以西約壹公裏處的地方(現金華四中地塊),它在西而不在北,因此方位不對;而密印寺根據光緒《金華縣誌》上地圖所繪,位置在金華市城中,城墻以內靠北處,屬城裏,而非北郊,因此方位也不對。

第二個要點是“寺中殿塔壯麗”,這個要點點明了兩個問題,壹個是蘭若寺是個大寺,不是小廟;第二是寺中有塔。以這兩點來看,密印寺是符合的,寺足夠大,且寺邊上有個塔,叫萬佛塔,此塔:“有塔九級,屹峙雲際中,玲瓏可梯,治平初建,明隆慶初重修。”直至抗日戰爭為防止日機轟炸金華成為目標,才被國軍將領王鐵漢下令拆除。但西峰寺卻可被排除,因為西峰寺中無塔。

第三個要點是“然蓬蒿沒人,似絕行蹤”,這個要點說明當時這個寺廟是很荒涼的,而密印寺據《金華府誌》記載:“密印寺,在府治北百四十五步,舊名永福,吳越錢氏建,宋大中祥符年間更名密印,後廢,改建分司。”這說明密印寺是在市區熱鬧的所在,離金華府所在地才壹百四十五步路,因此不可能“蓬蒿沒人,似絕行蹤”。而西峰寺也是離熱鬧的蘭溪門近在咫尺,不會太過荒涼。

第四個要點是“階下有巨池,野藕已花”,經查閱資料,密印寺和西峰寺裏都無大池塘。因兩寺皆在小山上,山頂不可能會有大池塘。

第五個要點是“會學使案臨,城舍價昂”,這點是說當時恰逢省裏分管教育的領導(學使),來金華“案臨”,所謂案臨又叫按臨,是指各省學政在三年任期內兩次巡回各地,主持生員的歲考和科考;與此同時,進行童生的院試。所以,每次案臨,全金華府八縣的秀才及童生齊聚金華,因此,金華城裏的旅館全部住滿各縣的考生。如蘭若寺是密印寺,則不可能不住滿人,原因是密印寺離金華古考場距離很近,金華古考場是現在的侍王府,離在將軍路北端的密印寺直線距離最多不超過二、三百米,不可能不住滿人。且學生大都貧窮,廟宇住宿不要錢,哪有不去住的道理?而《聶小倩》文中說,當時整個廟裏也就寧采臣與燕赤霞兩人住著。

第六個要點是“詰旦,有蘭溪生攜壹仆來候試,寓於東廂”,這句話的意思是清晨,有個蘭溪的考生帶著壹個仆人來金華考試。這裏面有兩個信息,壹個信息是蘭溪生來到廟裏時間很早,淩晨即到廟裏了;另外壹個信息是這個考生家不缺錢,家裏有仆人。從這兩個信息分析,可以看出來,蘭溪考生是走路途中經過這個廟裏,而不是到了金華城再找到廟裏來的。因為如果他去過金華城裏,他肯定已經找旅館住下了,因為他並不缺少錢;第二是他如到過城裏,沒理由天不亮去尋找壹個廟宇。只有壹種可能,是他從家裏出來,夜行錯過宿頭,見到壹個廟,臨時決定歇腳留下的。從這壹點可以徹底排除蘭溪市遊埠鎮的那個古蘭若寺,妳想想,壹個從蘭溪來金華赴考的考生,可不可能繞行到龍遊方向去,住在離金華城七十多裏(蘭溪遊埠鎮離金華約七十裏)的壹個村頭的小廟去?(另外,古蘭若寺僅兩三間屋,這在規模上也與文中蘭若寺相差甚遠;且方位在在金華之西,位置不對。)

第七個要點是“遂出寺北,見荒墳累累”。密印寺在城中,城中不可能有很多墳,壹般而言,城裏人死了都埋葬在城外,所以從這點可以排除位置在城裏的密印寺。

綜合七個要點,我覺得,蘭若寺應是在金華城北面郊區,距離五到八公裏左右位置的壹個當時荒廢的大廟,且應在蘭溪生從家裏來金華的路上,建在相對平坦山腳下,有巨大放生池和塔的廟宇。

而考察金華市的地形和歷史記載,最符合此要求的是建在離尖峰山腳下的智者寺。且看我壹壹列出依據:

壹、智者寺離城約七、八公裏路;

二、智者寺在金華古城北郊,從古代地圖看,智者寺基本對著金華城的北門。

三、公元526年,梁武帝敕建金華智者寺。至唐代,智者寺已名聞遐邇。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遊智者寺時畫有《童真觀音像》、《釋迦牟尼像》及《世支像》,後均刻石勒碑,置於智者寺玻璃閣下,其中觀音像石碑保留至今,後又建有草堂、又清堂及雷音亭、倚松亭,並有“慈源”、“靈源小憩”、“靈源勝地”、“上方境界”等匾額及景觀。宋太宗於淳化、至道處間曾為智者寺兩降禦書***120卷。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方丈仲玘主持重修智者寺。明萬歷十年(1582年)金華知縣汪可受又曾主持重修智者寺。由此可見,智者寺在當時是國家級的大廟。

四、在聶小倩那個年代,智者寺是荒廢的。蒲松齡寫《聊齋》近二十年,成書於1679年,所以,據此分析《聶小倩》壹文應該寫於1659年-1679年間,故事流傳時間應更早於這個時間,大致也在1659年前後這段時間。1636年十月,其名旅行家徐霞客曾來金華山遊玩,他在《徐霞客遊記中》曾記載智者寺情況:“時欲由三洞返蘭溪,恐東有余勝,遂望芙蓉而趨。自羅店東北五裏,得智者寺。寺在芙蓉峰之西,乃北山南麓之首剎也,今已雕落。”由此可見,在1636年,智者寺是破敗的。1636年距離1659年為二十多年,相距時間不長。那麽有沒有可能在這二十幾年裏發生智者寺重修的事情?答案是基本不可能。為什麽?因為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貝勒博洛率軍攻婺,時任兵部尚書的金華長山人朱大典毅然帶兵回金華據城抗清。 公元1646年農歷六月廿四,因叛徒導攻西門城墻(現新華街),新築城墻被大炮轟塌,清軍潮水般湧入,金華守軍奮力拼搏,浴血巷戰。但最終兵敗城失,清朝入城後,清貝勒博洛在金華府進行的壹次大規模屠城,史稱“金華之屠”。金華城大約有五萬人被屠殺,估計聶小倩也死於此次屠城。金華城池被此次戰爭嚴重破壞,在短時間裏根本無力重建。

五、智者寺在金蘭古道路口,金蘭古道是古代蘭溪至金華的重要交通要道之壹,現在金華市在金華山建成的“霞客古道”即為金蘭古道的起點,而智者寺正好在霞客古道的路口,因此,這就能很好解釋蘭溪生來寺廟入住的問題了,蘭溪生從蘭溪翻金華山過來金華,走到智者寺已經是淩晨,所以才停下借宿。

六、智者寺前有巨大的放生池,這可從宋朝大詩人陸遊寫的《重修智者寺廣福禪寺記》中了解到:“於是始議鑿大池瀦水,於門梁其上通大路而增門之址,高於故三之二。異時所謂奔趨而去者,皆肅然就列,恪然執事。則王公大人之尊,於是始全。則其施置建立,號令賞罰,亦何可少訾邪?方議之初或謂門有大木數十,必盡去乃可興池役。而木所從來久,以是未決。忽壹夕大風,木盡拔,若有鬼神相其役者,其亦異矣。”裏面明確寫有“鑿大池瀦水”的經過。

七、智者寺裏有塔,我在臺灣出版的康熙《金華縣誌》影印本中查到了康熙時期金華府手繪地圖,上面清楚地可看到金華當時有兩座塔,壹座是位於城中的萬佛塔,此塔細長纖秀。而另壹座就是位於智者寺位置的圓塔,此塔穩重厚實,較萬佛塔粗且短。

綜上而言,應該可以明確,智者寺就是《聶小倩》壹文中的蘭若寺。

可能有人還會問?為什麽蒲松齡不在文中註明是智者寺,而寫成蘭若。這個可以很簡單地解釋,其實,蘭若本來就是“佛寺”的通稱,意思與“廟”接近。“解裝蘭若”就是在廟裏放下行李的意思,《聊齋》中有十幾篇以蘭若指代廟宇的文章。只是後人搞不清楚這句話的真實含意,把廟的通稱作為廟的特指了,將廣意的“蘭若”當成了壹個廟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