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華文明特性的認識與理解

中華文明特性的認識與理解

中華文明特性的認識與理解如下: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壹沒有中斷、延續至今的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沈的精神追求,具有突出的創新性。

中華文明強調國家統壹,融各民族文化為壹體,具有突出的統壹性。中華文明博采眾長、海納百川,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歷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

華夏文明指華夏族所創造的文明。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和古籍記載,華夏文明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後來的炎帝和黃帝為***主,華夏先民在黃河流域留下眾多的文化和文明遺址。

華夏文明以禮樂為制度、易經八卦、丹書朱文、上古漢語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壹,在歷史上壹脈相傳。

正義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壹也。"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

華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辨,推崇仁義禮智信。易學是華夏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

諸子百家都繼承了詩書禮樂的王官教育,都推崇君臣父子之禮和夫婦長幼之別,也都信奉聖王政治。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傳統上關於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後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

班固在《漢書.藝文誌》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