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914年,有“帝厪八年,十日並出”,《竹書紀年》亦載“八年,天有妖孽,十日並出”。
商朝 商帝辛四十八年“二日並出。”《拾遺記·卷二》:“成王即政三年(前1114年),有泥離之國來朝,其人稱自發其國,長從雲裏而行,雷霆之聲在下,或入潛穴,又聞波濤之聲在上,視日月以知方國所向,計寒暑以之年月。” 周武王滅亡商朝之前二年(前1110年),在黃河邊,“有火自上覆於下,至於王屋,流為鳥,其色赤,其聲魄。”(《史記·周本紀》) 漢朝 《資治通鑒·卷十七》西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古今圖書集成·庶征典·卷十九》載:“四月戊申,有如日夜出。” 漢昭帝元平元年,“有流星大如月,眾星皆隨西行。”(《漢書·昭帝本紀》) 西漢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九月戊子,有流星出文昌,色白,光燭地,長可四丈,大壹圍,動搖如龍蛇形,有頃,長可五六丈,大四圍,所詘折委曲,貫紫宮西,在鬥西北子亥間,後詘如環,北方不合,留壹合所。” 《漢書·天文誌》:“十五年(72年)十壹月乙醜,太白入月中” 漢光武帝建武十年三月,“流星如月,從太微出,入北鬥魁第六星,色白,旁有小星射者十余枚,滅則有聲如雷,食頃止。”(《後漢書》) 《古今圖書集成·廿五卷·月異部》“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正月辛巳,月蝕,非其月” 《後漢書·五行誌》“後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日數出東方,正赤如血無光,高二丈余,乃有景(影),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 晉朝 《晉書·惠帝本紀》:“西晉惠帝永寧元年(301年),自正月至於是月,五星互經天,縱橫無常” 晉湣帝建興二年(314年)正月辛未,“辰時,日隕於地。又有三日,相承出於西方而東行。(《晉書·湣帝紀》) 《晉書·湣帝本紀》:“西晉湣帝建興五年(317年)正月庚子,三日並照,虹蜆彌天,日有重暈,左右兩珥。”《晉書·天文誌》:“三四五六日俱出並爭,天下兵作亦如其數。”《古今圖書集成·卷二十壹》也記有:“五年正月庚子,三日並出。” 東晉元帝太興元年(318年)十壹月乙卯,日夜出高三丈。(《資治通鑒》) 《古今圖書集成·卷廿五》“晉穆帝升平元年(357年)六月,秦地見三日並出。” 南北朝 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年)十二月,“有流星大如甕,尾長二十余丈,大如數十斛船,赤色,有光照人面,從西行,經奎北大星南過,至東璧止。”(《宋書》) 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九月乙亥,夜有日見東方,光爛如火。(《建康誌》) 《隋書·天文誌》:“北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年)五月癸醜,有流星壹,大如雞子,出氐中,西北流,有尾長壹丈許,入月中,即滅。” 隋朝 《古今圖書集成·卷廿五·月異部》:“隋文帝仁壽四年(604年)六月庚午,有星入於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