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為什麽偏愛馬蹄金?

古人為什麽偏愛馬蹄金?

當今社會,黃金除了被制作成各種精美的飾品外,最常見的形式莫不過於鑄成長方形的長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金條?。然而在古代,黃金的形式可謂是多種多樣,有先秦時期的?金餅?、?金版?,漢代的?馬蹄金?、?麟趾金?,唐代的?金笏?,宋代的?金錠?,乃至元代我們耳熟能詳的?金元寶?。

而其中最深受古人偏愛的莫過於這?馬蹄金?,古時的權貴們不僅在生前對?馬蹄金?趨之若鶩,視若珍寶,在死後,更是喜歡用?馬蹄金?作為陪葬品伴自己長眠。根據《夢溪筆談》的記載,早在宋代時期,就從殯葬品中挖出過?馬蹄金?。

上世紀70年代,在西安魚化寨北石橋,出土了六枚完整的?馬蹄金?,2015年12月,在震驚中外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挖掘工作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馬蹄金?。那麽為何古人對?馬蹄金?如此偏愛呢?筆者進行了簡要的總結,從馬蹄金的由來、寓意、工藝這三個方面來闡述?馬蹄金?為何如此受到青睞的原因,以便大家能夠更好地理解。

壹、?馬蹄金?的由來

馬蹄金?始於西漢漢武帝時期,根據《漢書?武帝紀》的記載,太如二年(公元前95年)三月,詔曰:?有司議曰,往者朕郊見上帝,西登隴首,獲白麟以饋宗廟,渥窪水出天馬,泰山見黃金,宜改故名。今更黃金為麟趾、豪蹄,以協祥瑞焉?,於是,漢武帝重鑄黃金形制,鑄造成馬蹄形狀。

這又是為什麽呢?原來漢武帝曾經獵獲過壹匹白麟,又被人進獻了壹匹神勇的駿馬,在巡遊泰山的途中,居然在山頂上看見了黃金,又在夢中看見了天馬,這便被漢武帝奉為難得壹見的祥瑞之兆,漢武帝於是下令改變黃金的形制,將黃金鑄造成馬蹄的形狀,這便是?馬蹄金?的由來。

馬蹄金?鑄成以後,成為漢武帝用來賞賜諸侯的物品。於是?馬蹄金?壹經出世,身價便水漲船高,成為了當時萬人追捧的對象,能從漢武帝那裏獲賜壹枚?馬蹄金?,那可是當時的權貴們無以倫比的榮耀,諸侯王公們都對?馬蹄金?視若珍寶。

可以說,在西漢時期,能夠擁有漢武帝禦賜的?馬蹄金?,那就是權利、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個人乃至整個家族的榮耀。這也就不難理解?馬蹄金?為何被如此鐘愛了。

二、?馬蹄金?的寓意

前文我們說道,?馬蹄金?是由漢武帝偶然捕獲壹只白麟而又被進獻駿馬而產生的靈感而鑄造,眾所周知,漢武帝壹生豐功偉績,雄才大略,然而在晚年時期也逃不過對於死亡的恐懼,整日裏尋仙問道,尋求長生不老之術。

而對於在自己求仙路上橫空出世的白麟和駿馬,便被漢武帝當成了前所未有的祥瑞之兆,認為?馬蹄金?能夠為自己帶來好運,讓自己福壽綿長。自古以來,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白麟都被賦予了十分優秀的品質,被稱作?仁寵?,是仁慈和祥的象征。

《說苑》便有記載其:?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後踐,位平然而後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質文也,幽問循循如也?,是名副其實的祥瑞之獸。而黃金呢,自古以來就是尊貴的象征,根據《抱樸子》中有所記載,?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老不死?。

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在古人的觀點裏,黃金如同珠玉壹般可食用,是?長生不老?藥的重要配方,常常食用黃金,可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東漢時期著名的黃老道家、煉丹理論家魏伯陽先生,在《周易參同契》中寫道,?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這足以證明在古代,黃金本身就深受追捧,甚至在很長的壹段時間內,輔食以黃金成為了壹種長壽、保健的密法。

故以,用本身就十分珍貴的黃金鑄造而成的馬蹄形狀的?馬蹄金?,又加上了麒麟其特殊獨有的祥瑞之意,?馬蹄金?便被古人視作了難得的寶物珍品,認為不僅能給自己帶來好運,讓自己能夠延年益壽,福運綿長,而且將?馬蹄金?放在家中可以鎮宅、辟邪,以示家宅安穩。而權貴們在死後,?馬蹄金?更是要作為陪葬品的首要之選被帶入墓穴。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古人都對?馬蹄金?如此趨之若鶩了。

三、?馬蹄金?的工藝

馬蹄金?不僅擁有著獨有的祥瑞之意,在其鑄造工藝上也是十分精良難得。壹枚?馬蹄金?,大致約重250g左右,相當於西漢時期的壹斤重。?馬蹄金?外形呈現橢圓形,底部向內凹了進去,中間是空心的,形狀狀似馬蹄。其由黃金鑄造而成,不僅如此,在馬蹄的上緣處,有著極為精細的花紋。

可別小瞧了這細小的花紋,這可是要把黃金拉成壹根根極細的金絲,按照墨樣花紋的彎曲轉折,掐成圖案,制作成各式各樣的紋樣,最後再通過焊接上去在器物上,這可是十分珍貴的?掐絲工藝?,這無疑增加不少?馬蹄金?的藝術價值。

不僅如此,?馬蹄金?的中間部分還嵌有在西漢時期十分珍貴的琉璃片,這無疑更加大了?馬蹄金?的價值。就沖著這精巧繁雜的技藝和十分珍貴稀有的材料,?馬蹄金?無疑更加珍貴稀罕,也無怪乎深受古人的追捧偏愛了。

總之,從?馬蹄金?的由來、寓意和工藝制造上來看,?馬蹄金?都是不傳世的珍品,不僅深受古人的偏愛,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是我們華夏文化的獨特傳承。

參考文獻: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