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第壹明君大事年
公元921年,唐天祐十八年,壹歲。農歷9月24日,柴榮出生於邢州之別墅,籍貫邢州堯山縣柴家莊。祖父柴翁,父柴守禮,姑柴氏(公元郭威做皇帝後封為皇後,謚號聖穆),世家豪右。公元926年,後唐天成元年,六歲。郭威在洛陽娶堯山同裏柴翁女為妻。據說,柴氏原唐莊宗嬪禦。是年四月,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作亂,莊宗被亂兵所殺。李嗣源(公元明宗)進宮後,柴氏被放回家,行至汴水,天雨不止,住於旅舍。偶遇郭威,看他體貌非凡,壹見傾心。而郭威亦聞柴氏賢淑,遂成婚配。公元927~946年,唐天成二年~後晉天福十壹年,七~二十六歲。柴榮年未童冠,因侍姑母在郭威左右。時郭威無子,家道淪落,然以柴榮謹厚,故以庶事委之。柴榮悉心經度,資用獲濟,郭威甚憐之,乃養為己子,故名郭榮。期間曾去江陵販運茶葉,壹邊做生意,壹邊習文練武,從而精通了騎射等武藝,讀了大量史書及黃老著作。
及長,棄商隨郭威從戎。公元936年,後晉天福二年,十六歲。時郭威在劉知遠部下,威妻柴氏卒。公元947年,後晉天福十二年,二十七歲。農歷2月,郭威等勸劉知遠在太原即皇帝位,仍用“天福”年號。農歷閆7月,郭威以佐命功為樞密副使,加檢校太保。柴榮授左監門衛將軍。公元949年,後漢乾祐二年,二十九歲。郭威鎮鄴,柴榮任天雄軍牙內部指揮使,領貴州刺史,檢校右仆射。公元950年,後漢乾祐三年,三十歲。農歷3月,授郭威鄴都留守,樞密使、天雄節度使。柴榮隨郭威在鄴,協助郭威政尚清簡,治績有聲。農歷11月,漢隱帝劉承佑以議事為名殺害了楊邠、史弘肇、王章三位顧命大臣,並誅殺了出鎮鄴都的郭威和柴榮在京的家屬。郭威的夫人張氏與二子青哥、意哥,侄守筠、奉超、定哥和柴榮的妻子劉氏及長子宜哥與其二次子皆為漢誅。郭威聞訊,留柴榮在鄴,以清君側舉兵至京郊之北,隱帝出城觀戰,官軍敗績,隱帝被亂軍所殺。郭威入開封,由太後臨朝聽政。是月,契丹南犯,郭威奉命北上抗遼。軍到澶州(今河南濮陽),將士撕裂黃旗,披於威身,擁呼萬歲,返回京都。公元951年,後周廣順元年,三十壹歲。農歷1月,郭威即皇帝位,改元廣順,國號周,史稱後周。是月,授柴榮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榮在鎮,為政清肅、盜不犯境。澶之裏弄湫隘,公署毀圮,柴榮即廣其街肆,增廨宇,吏民賴之。每旬決囚,贊引律令,辨析中理。農歷8月,郭威故夫人柴氏追立為皇後。農歷12月,柴榮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公元953年,後周廣順三年,三十三歲。農歷3月,郭威將重臣、樞密使王峻黜往外地,柴榮從澶州節度使任上出任開封尹兼功德使,封晉王。農歷8月,柴榮第四子宗訓生於澶州府第。農歷10月,封柴榮為頓遞使。農歷12月,柴榮陪郭威郊廟行事。公元954年,後周顯德元年,三十四歲。農歷1月,郭威大赦天下,改廣順四年為顯德元年。加晉王榮兼侍中,判內外兵馬事。宰臣馮道加守太師,範質加上書左仆射,監修國史,李谷加左仆射、集賢殿大學士。王溥為中書侍郎、平章事。郭威寢病,召外甥李重進受顧,令拜柴榮,以定君臣之分。臨終前,屢戒柴榮,死後用紙衣瓦棺,不修地宮,不要守陵宮人,不得用石人、石獸,只立壹石記子,鐫字雲:“大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只令著瓦棺紙衣葬,若違此言,陰靈不相助。”不久,郭威病逝,終年五十壹歲。晉王榮在柩前即位。農歷3月,大赦天下,免諸道州府所欠去年夏秋租稅。農歷4月,郭威葬於新鄭郭店,陵曰嵩陵,廟號太祖,謚曰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北漢勾結契丹南犯,柴榮召大臣議欲親征,宰相馮道極力止,柴榮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並是太宗親平之。”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柴榮怒曰:“馮相何少也!”乃罷其相位。曰:“以我兵力之強,破劉崇山壓卵耳!”他率軍兼程速進,在高平之南與北漢軍遭遇時,右軍樊愛能,何徽部不戰遁潰。在危險時刻,柴榮不畏矢石冒死督戰,北漢驍將張元徽被殺,劉崇軍敗北,契丹軍退逃。此戰鞏固了柴榮的地位,他趁勝整飭軍紀。樊愛能、何徽等70多名將士因臨陣脫逃悉數斬殺,同時對作戰有功的李重進、趙匡胤等將士給予重賞。冊封衛國夫人符氏為皇後。農歷5月,柴榮又乘勝追擊,將北漢都城太原包圍,但由於糧餉不繼,未能拿下太原。農歷6月,下詔班師,車駕發離太原。過新鄭親拜嵩陵,祭奠而退。農歷7月,拜範質為司守徒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館大學士;李谷為守司徒兼門下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王溥為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不由科進第的魏仁浦聘為樞密使、檢校太保,面對議者曰:“顧才何如耳!”百官上表請以農歷9月24日誕聖日為“天清節”,從之。農歷9月,右屯衛將軍薛訓,因“監雍兵倉,縱吏卒陪斂”被除名,流放沙門島。宋州巡檢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於寧陵縣,因“盜經商船不捕獲”被斬。農歷10月,柴榮吸收高平之戰周軍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下令整頓軍隊,他說:“侍衛士兵,老少相半,強弱不分。”“況百戶農夫,未能瞻壹甲士。且兵在精不在眾,宜壹壹點選。精銳者為上軍,怯懦者任從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虛費。”柴榮遂命趙匡胤負責,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通過整頓,禁衛軍成為壹支威震鄰國無比強大的軍隊。趙匡胤升為殿前都虞侯,張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揮使。在葉縣巡檢日,“挾私斷殺平民”的供奉官郝光庭以“棄市”處決。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以“監納厚取耗余”之罪,令其自盡。農歷11月,黃河鄆州界決口,“數州之地,洪流為患。”柴榮派宰相李谷監築河堤,征發丁六萬人,三十日而罷。公元955年,後周顯德二年,三十五歲。農歷1月,柴榮詔:“在朝文班,各舉堪為令錄者壹人。雖因族近親,亦無妨嫌。授官之日,各署舉主姓名,若在貪官濁不任,懦弱不理並量事輕重,連坐舉主。”農歷3月詔:“應逃戶莊田,並許人請射承佃,供納租稅。”委派忠武節度使王彥超與彰信節度使韓通帶領士兵,征發民夫疏通深州和冀州之間的胡盧河。並在李晏口夾胡盧河修建城壘,派重兵戍守。又派德州刺史張藏英召募邊境驍勇之民組成壹支精悍的邊軍,形成了壹道堅固的防線,邊民得以安居樂業。為選拔人才,詔曰:“國家設貢舉之司,求英俊之士,務詢文行方中科名。比聞近年以來,多有濫進,或以年勞而得第,或因媒勢以出身。今歲所放舉人,試令看驗,果見紕繆,須至去留。”柴榮親自閱覽新舉進士的詩賦、論文與策文。農歷4月,詔於京城四面別築羅城,期以來春興役。令近臣二十余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壹首,柴榮親覽之。並采納比部郎中王樸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建議,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農歷5月,廢童子、經明二科及條貫考試次第。柴榮派向訓、王景率軍西征後蜀,欲收復秦、風、成、階四州。是月,下詔:“諸道府州縣鎮村坊應有敕額寺院,壹切仍舊,其無敕額者並仰停廢”,“今後不得創造寺院蘭若”,並“禁私變僧尼”。當年廢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還俗僧尼多達六萬壹千二百人。農歷7月,因西征之師,軍需供應不繼,戰事陷於僵局,周將執意請求罷兵。柴榮派趙匡胤作為特使前往秦州前線視察戰局,及回,具以事實上奏,極言秦、鳳諸州可取。柴榮提拔王景兼西南面行營都招討使,向訓兼西南面行營都監。農歷9月,詔禁天下銅器,始議立監鑄錢。規定除“縣官法物,軍器次寺觀鐘磬鈸鐸之類所留外,自余民間銅器、佛像,五十日內悉令輸官,給其值。過期隱匿不輸,五斤以上處死,不及者論刑有差。”農歷閏9月,大破西川軍,秦、成、階三州相繼歸附。農歷11月,周軍最後攻克鳳州,收復四州之地。農歷12月,命起居郎陶文舉征殘租於宋州。文舉本酷吏也,宋民被其刑者凡數千,冤號之聲聞於道路,有悼髦之輩,不勝其刑而死者數人,物議以為不允。
立大周任史君屏盜碑
大周任史君屏盜碑,全稱大周推誠奉義翊戴功臣特進檢校太保使持節濟州諸軍事行濟州刺史兼禦史大夫上柱國西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三百戶任公屏盜碑,簡稱屏盜碑。原位於巨野縣城北關護城河外路西,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立。由於歷代黃河水患淤積,該碑大部分被淹沒於地下,暴露地面約80厘米。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充分發揮歷史人文資源的巨大作用,2002年,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屏盜碑被發掘出土,移立於永豐塔之陽,人民路旁,並修建了碑亭,以加強保護,壯其觀瞻。該碑龜趺螭首,優質青石裁成。碑身下寬上窄呈梯形,通高516、寬158-142、側寬62-55厘米,重約13.5噸;龜趺高100,長293、寬160厘米,重約9噸。朝議郎行左拾遺充集賢殿修撰李昉奉敕撰,翰林待詔朝議大夫行司農丞張先振奉敕書。
任史君名漢權,四川人,以武略事累朝,以戰功登貴仕。初牧於丹州,有排亂折沖之績;移治於趙州,有安邊鎮靜之功,所至皆留能名。他任濟州剌史後,“齊之以刑,導之以德”,屏盜息民,澄清四封。於是,百姓擁戴,為其請命樹碑頌德。周世宗大悅,詔令述文,以示嘉寵。
屏盜碑為高浮雕螭首,首高116厘米,上雕8龍盤繞,龍首對稱下垂於左右兩側,瞠目張牙,舞爪拱珠。額間篆書“大周任史君屏盜之碑”3行9字。字徑約14厘米,為軍事判官朝議郎試大理司直兼殿中侍禦史張穆所篆。
碑陽刊文26行,行75字不等,***計1543字。其中正文22行計1408字。字徑約4厘米,行書體。碑文記載,後周皇朝新建濟州,治於巨野縣。時“山幽藪深,亡命攸萃,灌莽悉伏戎之地,萑蒲為聚盜之資”,民風 醨,古來多盜,治最為難。壹些“遊惰之夫釋耒耜之用,鉤鋤弦木,竊弄於鄉閭之間”,尚或“誘輕生之民,聚無賴之徒,巢梟穴狡,竊發於晦暝之中”。周世宗詔命政績卓著的前趙州剌史任漢權移治濟州,懲盜化民。任公“嫉盜之意切,誅盜之令嚴,去盜之術行,屏盜之譽顯”。“介馬負先馳之勇,陰門提夜出之兵,狼心盡革,民患皆除”。然後“緩之以約束,寬之以法令,養之以惠愛,勸之以禮讓”,使民風好轉,“裏無惰農,鄉無狡童”,農工商賈,康莊播頌。
撰文者李昉,字明遠,深州饒陽(今屬河北)人,五代後漢乾佑間進士。至後周,世宗賞愛其才,累官左拾遺、集賢殿修撰、屯田郎中、翰林學士等職。而後入宋,加中書舍人,知貢舉,受詔同修《太祖實錄》,後拜工部尚書、右仆射、中書侍郎平章事等職。有文集50卷,並主編《太平禦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此碑文是他30歲時奉敕而撰寫的,其修辭法度謹嚴,層次分明,述論並茂,文字精煉,使人拍手稱絕。
此碑書法藝術極高,通篇章法布局得當,明快流暢,筆法取二王神韻,虛實映照,動靜相交。結體婉麗流美而筋骨分明,形態變化多姿而氣勢連貫,富有極強的節奏感,給人以雋秀飄逸、飛動通靈的藝術感受。書者張光振
公元956年,後周顯德三年,三十六歲。農歷1月,發丁夫十萬城京師羅城。柴榮下詔親征南唐,派李谷、李重進、趙匡胤等戰將出征。後來發現李谷怯懦,李重進戰無不克,遂將李谷調開,任命李重進為淮南道行營指揮使,從而大敗唐軍,取滁、揚、秦、光、舒、蘄六州。後因雨季來臨,留李重進軍圍攻壽州,農歷5月班師回京。農歷5月,柴榮征集工匠“於大梁城西汴水側造戰艦數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戰。數月之後,縱橫出沒,殆絕唐兵。”農歷7月,皇後符氏薨於滋德殿,終年二十六歲。農歷8月,端明殿學士王樸撰成新歷上之,命曰《顯德欽天歷》,並開始行用。王樸於農歷9月升任尚書戶部侍郎,樞密副使。農歷10月,葬宣懿皇後於懿陵。詔:“漳河以北都縣,並許鹽貨通商,逐處有鹹鹵之地,壹任戶煎煉。”趙匡胤晉升為匡國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躋身於後周大將行列。農歷11月,放華山隱者陳摶歸山。柴榮說:“帝素聞摶有道術,征之赴闕,月余放還歸隱。”農歷12月,故襄邑縣令劉居方在任廉潔,死後贈右補闕,子劉士衡賜學究出身,以獎廉吏。
公元957年,後周顯德四年,三十七歲。農歷1月,詔天下見禁罪人,除大辟處,壹律釋放。準兵部上書張昭上言:“編修太祖實錄及梁、唐二末帝實錄。”農歷2月,柴榮再次親征南唐,攻破南唐援軍紫金山寨,克壽州。消滅唐軍四萬人,獲船艦數百艘,錢帛器械無數,車駕發下蔡還京。農歷4月,故彭城郡夫人劉氏冊封為皇後。故皇弟、皇子均贈封,故皇妹冊封。農歷5月,李重進、向訓、張永德、趙匡胤等因功晉升官職。宰臣範質、李谷、王溥並爵邑,改功臣。樞密使魏仁浦加檢校太傅進封開國公。農歷8月,升王樸為樞密使,檢校太保。前濮州刺史胡立自蜀回。農歷10月,先期刺令光廣造軍士袍襦,不即辦集,命斬之。至是以小過見誅,人皆冤之。詔懸制科凡三,其壹曰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其二曰經學優深可謂師法科,其三曰詳閑吏理達於教化科。不限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並許應召。農歷11月,柴榮親率諸軍第三次征南唐,攻濠州、敗唐軍於渦。遂鼓行而東,沿淮城柵,所至皆下。農歷12月泗州守將以城降,柴榮親率水陸大軍東下,得敵艦船三百余艘,加之周軍數百艘艦船,水陸俱奔,所向皆捷,連降濠州、漣水、亳州。
公元958年,後周顯德五年,三十八歲。農歷1月,柴榮親攻楚州,遇到楚軍防禦使張彥卿的誓死奮擊,周兵死傷甚重。“拔之,斬偽守將張彥卿等,六軍大掠,城內軍民死者萬余人,廬舍焚之殆盡。”農歷2月,車駕發楚州南巡,破揚州,繼續擴大戰果。農歷3月,幸泰州、廣陵、迎鑾江口,大敗敵軍。南唐主李璟遷陳覺奉表陳情,獻貢品,被迫譴人獻四州之地,畫江為界,歲輸貢物十萬,以求息兵。柴榮悉平江北,得州十四,縣六十。南唐去帝稱號,只稱“江南國主”。令翰林學士李昉對被貢者進行復試。詔曰:“比者以近年貢舉,頗事有循,頻詔有司精加試練,所冀去留無濫,優秀昭然。昨據貢院奏,今年新及第士等,所試文字或有否臧,奚命辭臣再今考覆,庶涇、渭之不雜,免玉石之相參。”農歷4月,車駕發揚州還京。新太廟城,遷五廟神主入於其室。農歷5月,下詔:“侍衛諸軍及諸道將士各賜等第優給。應行營將士殉於王事者,各與贈官;親的子孫,並量才錄用;傷夷殘廢,別賜救接。淮南諸州及徐、宿、宋、亳、陳、穎、許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稅物,並於除放。”農歷6月,命竇儼參定雅樂。有司奏禦膳料,柴榮批曰:“朕之常膳今後減半,余人依舊。”兵部尚書張昭等撰《周太祖實錄》三十卷成。農歷7月,頒行《大周刑統》。賜諸道節度使、刺史《均田圖》。農歷10月,詔淮南諸州鄉軍,並放歸農。均定河南六十州稅賦。頒行《均田圖》。詔曰:“言念地征,罕臻藝極,須並行均定,所冀永適輕重……”讓地方官吏均定田賦。並派官吏巡行諸州,丈量土地,以據田畝,定稅賦。農歷11月,詔翰林學士竇儼,集文學之士,撰集《大周通禮》、《大周正樂》。農歷12月,楚州兵馬都監武懷恩,因擅殺降卒棄市。楚州防禦使張順因貪汙榷稅錢五十萬,官絲二千兩賜死。詔重定諸道州府幕職令錄佐官料錢,其州縣官俸戶宜停。
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三十九歲。農歷1月,詔:“每年新及第進士及諸聞喜宴,宜令宣徽院指揮排比。”“禮部貢院今後及第舉人,逐科等第定人數姓名,並所試文學奏文,候敕下發榜。”農歷2月,發徐、宿、宋、單等州丁夫數萬浚汴河。發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東流於定陶,入濟,以通青、鄆水運之路。又疏蔡河,以通陳、潁水運之路。左補闕王德成因舉官不當,左遷右贊善大夫。農歷4月,柴榮親率諸軍北伐契丹。至寧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後,領兵水陸俱下,至益津關,契丹守將終廷暉以城降。至瓦橋關,守將姚內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劉楚信以州降。農歷5月,瀛州刺史高彥暉以本城歸順。這次出師,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十七縣。柴榮正準備乘勝奪取幽州,遇疾而返。農歷6月,柴榮因病班師回到汴京,解除張永德殿前都點檢職務,升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儉點。立魏王符彥卿女為皇後(即小符後)。以皇長子宗訓為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以第二子宗讓為左驍衛上將軍,封燕國公。農歷6月19日柴榮駕崩,終年三十九歲,其子柴宗訓柩前即位,時年七歲。範質、王溥、魏仁浦並相,執掌朝政。農歷11月,葬柴榮於新鄭陵上村,謚曰睿武孝文皇帝,陵曰慶陵,廟號世宗。以貞惠皇後劉氏附焉。
國學大師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代軍事雖弱,但文化之燦爛卻為漢唐所不及,達到了我國古代文化的最高峰。正因如此,趙匡胤作為趙宋王朝的締造者,頗受後人推崇。
其實,“趙宋之世”的實際開創者並不是趙匡胤。趙匡胤是踩著巨人的肩膀登上高峰的,而為他搭橋輔路、奠定基業的,就是流星般劃過歷史天空的短命天子後周世宗柴榮。
柴榮是五代時期最英明的君主,也是對中國歷史進程影響最深的人物之壹。他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掃除唐未以來的政治弊端,大力發展經濟,使國力迅速增強。他整頓驕將惰卒,親率兵馬南征北戰,幾乎戰無不勝。遺憾的是,上天僅給了他5年半時間。然而,就在他幾乎就要壹統天下的最後階段,這位雄才大略、英明果敢的壹代英主,卻以39歲英年在北伐契丹途中不幸染疾,猝然而逝。
建立禁軍、南征北戰
柴榮生於亂世,幼年失怙,被姑父郭威收為養子。他生性謹厚,善於理財,曾隨商人販茶,往來於南北各地。後來郭威代漢建周,才兼文武的柴榮被倚為心腹。郭威稱帝3年後病死,因他的兩個兒子早年被殺,柴榮奉遺命靈前即位。
當時正值黑暗、動蕩的時期,54年間中原先後歷經了5個朝代,走馬燈般更換了8姓14個皇帝。國貧民弱,外敵四起,柴榮即位還不到10天,便有北漢勾結契丹大舉入侵。他力排眾議親自出征,招募勇士入編禁軍,簡選良將四面出擊,沈著應戰,危局中竟以少勝多,將漢軍擊潰。
戰後,柴榮賞有功,罰怯懦,將貪生怕死的將領70多人全部處死,嚴厲整治驕兵悍將。他下令各地將戰鬥力最強的士兵輸送到京城,建立了精銳的禁軍。在此後的征戰中,禁軍起到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作用。北宋延續了禁軍制度,禁軍始終是北宋王朝實力最強的軍事力量。
大敗北漢之後,柴榮派兵伐蜀,壹舉收回四州,使後蜀不敢輕舉妄動。他審時度勢,三次親征南唐,歷時兩年五個月,奪取了江淮之間14州60縣,逼使南唐退守江南。後周大獲全勝,國力驟然增強。就在後周伐唐之際,北漢再次聯合契丹南犯。柴榮再次親征,42天之間,兵不血刃收復3州3關17縣,取得了五代以來對遼作戰最大的勝利。柴榮信心百倍,打算乘勝進軍,壹舉收復幽州。可惜在這緊要關頭,他卻突然患病,被迫班師還朝,不久病逝於開封。
如果上天再多給柴榮幾年時間,收復後晉割讓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壹統北方應指日可待;然後再攻取實力較弱的南方諸國更不會有太大的阻力。這樣,統壹大業就會在他手裏完成,而不會把機會留給後來代周稱帝的趙匡胤。
改革政治,富國安民
柴榮是位誌在四方、有能力收拾舊河山的軍事家,更是目光遠大、膽識過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自幼生活在社會底層,深知民間疾苦。他希望能做30年皇帝:“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他以務實的態度、宏大的魄力,革故鼎新,所進行的改革卓有成效、影響深遠。
五代政治黑暗,官吏極端貪暴。柴榮大力整頓吏治,破格任用賢才,改革了科舉制度存在的弊病,使壹批有真才實學的人受到朝廷重用。他力肅貪汙之風,嚴厲懲處貪官汙吏毫不手軟,就連親生父親的故友犯法也不徇私情。他嚴格考核官吏,有幾個官員借奉命出使之機遊山玩水,也被他貶了官,這在中國古代代官吏考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史例。
柴榮奉行人道,註重法治,廢除了隨意處死條款和淩遲之類的酷刑。他以多種人道措施對待犯人,打掃監獄,洗刷枷拷,給犯人充足的飯食,允許探視有病的犯人,無主的病人由官府負責治療,嚴禁使犯人無故死亡,私自殺死犯人的官員被斬首。他命人徹底修改法律,制定了較為完善的《大周刑統》,對北宋的《宋刑統》有著直接的影響。
柴榮關心民間疾苦,下令罷黜正稅之外的壹切稅收,禁止地方官吏和豪紳將自己的賦稅轉嫁到百姓身上。他鼓勵開荒,將無主荒地分配給逃亡人戶耕種,頒發均田圖均定賦稅,就連歷代享受優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特權。
當時佛教廣為流行,許多人為逃避徭役和賦稅紛紛“出家”,大量金屬被用來鑄造佛像,致使銅價上漲,錢幣奇缺。柴榮采取抑制佛教、打擊寺院經濟的措施,禁止私自剃度出家,拆毀寺廟數千所,勒令僧人還俗數十萬人,毀銅佛像以鑄錢,促進了商業發展。有人認為他這樣做不近人情,他卻笑著說:“平定亂世乃千秋的功業。佛家曾謂:如有益於世人,手眼尚且可以布施,區區銅像又何足道!”
營建帝都,暢通水路
許多人都知道“跑馬圈城”的故事。故事講到柴榮命大將趙匡胤騎馬飛奔,直到馬力傾盡跑出50裏。於是柴榮下令以馬跑的範圍擴建城池,修建了氣勢宏偉的東京外城。
在開封城市建設史上,柴榮是個重要人物。唐朝後期,宣武軍節度使李勉將衙署遷到開封,大規模擴建城池,奠定現今開封城基礎。時過170多年之後,柴榮把汴州城拓展了1倍多,分外城、內城和皇城,城墻高大敦厚,建築規整有序,為無險可守的開封城築起了層層軍事防線。
由於經濟復蘇,商業發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城內房屋過於密集,民宅侵入官道,致使車馬無法通行。柴榮著眼於帝王之都的長遠發展,下令將城內違章建築全部拆毀,將城內的墳墓全部遷往城外重新安葬。這種讓“死人給活人騰地方”的做法雖然高瞻遠矚,卻是需要極大勇氣的,也遭到了許多人的非議和唾罵。柴榮明知會遭來怨言,卻依然故我,絲毫沒有退縮。他對身邊的大臣說:“這樣的事情總得有人來做,這樣做的好處妳們會在幾十年以後看到。”
開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稱,但在五代時期,由於藩鎮割據,戰火連綿,流經開封的大運河已不能通航,黃河水患不斷。柴榮命人治理運河、黃河和汴河,堵塞黃河決口,修固黃河河堤,還在汴河口立鬥門控制黃河水勢,確保京城的安全。為恢復以開封為中心的水路交通網,柴榮命人興修水利,疏通漕運,先後疏浚了胡盧河、汴河、五丈河等,使山東和江南各地的糧食、貨物都可由水道直達京城。
水路交通樞紐地位的恢復,使開封成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經濟最繁榮的城市,從而決定了北宋定都於此,對於後來趙匡胤的統壹戰爭意義重大。
率先垂範,事必躬親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壹明君”,堪稱照耀黑暗時代的壹顆璀璨明星。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
柴榮辦事謹慎,虛心求諫,從未因言論而殺壹人。他曾極為誠懇地專門下詔要求群臣盡量上書言事,還點名讓20多名翰林學士都寫兩篇文章:《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和《平邊策》。這種命題向眾多朝臣征求治國之策的做法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而且他也絕不是嘩眾取寵,只作作樣子。在認真審讀大臣的建議後,他欣然采納了大臣王樸《平邊策》中“先易後難”的主張,以此制定統壹大計,付諸實踐。
柴榮凡事率先垂範,甚至事必躬親。他先後5次親自領兵出征,每次都親力親為,戰鬥在第壹線。有壹次,柴榮率軍打算從水路進攻南唐,但有段河道無法疏通,將領稟告說河道壹旦被掘通,河水必然倒灌,所以無法安全施工。柴榮親便自前去察看,幾天後傳下手諭,竟然有詳細的施工方法。工匠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大軍得以出征。
柴榮死時年僅39歲,有人說他的早逝是因為做過壹些不近人情的事,受到了上天的詛咒而折了壽。其實,事必躬親的作風才是他耗盡心力的致命殺手。
在位短短的5年間,他清吏治,選人才,均定田賦,整頓禁軍,限制佛教,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歷法,還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佚書,雕刻古籍,大興文教……做出了許許多多超越前人、啟迪後世的非凡之舉。人無論精力多麽旺盛,畢竟還是肉體凡胎,經受不起年復壹年的日夜操勞。終於,在公元959年6月29日殘陽如血的日落時分,因連年征戰、積勞成疾的柴榮,帶著他的抱負,帶著他的遺憾,永遠離開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