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沈陽清史

沈陽清史

清朝(1644年—1911年統治中國),統治者為滿族愛新覺羅氏。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定都為赫圖阿拉(後改稱興京,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境內)。1636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稱帝。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陷北京,明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順。清軍說降吳三桂,在他的帶領下入關打敗李自成農民軍,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遷都北京。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帝溥儀於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代自入關後,***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清朝歷史

後金政權的建立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壹直居住在滿洲,即今中國東北。明朝洪武時,明朝欲壓制北元殘余勢力,於是明朝在滿洲壹帶設立遠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遷,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

南遷後,建州部與中原地區來往密切,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經濟繁榮,八旗制度隨即建立,而此時正是努爾哈赤擔任明朝建州部首領。1583年(明萬歷十壹年)努爾哈赤襲封為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並海西四部,征服東海女真,統壹了分散在滿洲地區的女真各部。

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

1618年(天命三年,明萬歷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公布名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開始公開起兵反明。

清朝建立和入關。

1636年,皇太極在沈陽稱帝,改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清朝正式建立。1643年皇太極病死,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統治,明崇禎帝自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打敗農民軍。同年(順治元年),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在北京再次即位,並定都北京。

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相對明末戰亂有所恢復。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壹個新的高峰,史稱「康雍乾盛世」。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後期,已達到三億左右。康熙年間,統壹了臺灣,並與俄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壹了新疆。這不僅壹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沖突,而具采取了壹系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壹,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清朝版圖最大時達1200多萬平方公裏,疆域西起巴爾喀什湖和蔥嶺,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東至海,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起南海諸島,西南到廣西、雲南、西藏,包括達拉克,北至漠北和外興安嶺。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同時,也將大量珍貴書籍焚毀。因為中國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強烈的“華夷之辯”意識,滿族入關後,為鞏固作為異族的統治,消滅漢族主體意識,對中國古籍進行了壹次集中整理、檢查、修改和銷毀,即是通稱的對“四庫全書”的整理。其中凡被認為對滿清不利的,進行修改或毀滅。其中著名的《天工開物》因被認為存在“反滿”思想而被銷毀。幸好法國有藏於《天工開物》的明朝原版才得以重印刊行中國。但沒有保留於國外的大量珍貴書籍卻永遠失傳,為中國文化史上壹場浩劫。

由於清朝大興文字獄並焚毀書籍,並閉關自守,盲目自大。因此,與同壹時期西方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形勢相比,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所取得的這些成就則相形見絀,中國已落後於世界發展的先進潮流,並且正在拉開越來越大的距離。

清中葉以後,由於承平日久,各種社會矛盾日益暴露,反清鬥爭接連不斷,其中歷時九載的白蓮教起義結束了清朝的全盛時期。1840年的鴉片戰爭和此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壹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滿族失去了早期那種積極進取、富有朝氣的精神,政治腐敗,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蹣跚地進入了它的衰落時期。人民負擔更為沈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由此而爆發壹系列反帝反封建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撚軍起義等。為挽救自身命運,統治階級內部亦進行了壹些改革活動,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變革,使中國走上富強獨立的道路,但皆以失敗而告終。無數的仁人誌士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奮戰,前仆後繼。愛國主義的浪潮,在中國近代史上洶湧澎湃,空前高漲。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中國歷史進入了壹個嶄新的篇章。清代自入關後,***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有關清朝的爭議

有關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存在爭議。許多人認為,由於清朝自入關以來積極推行儒家思想,定國號大清,定都於中原的北京;同時清朝基本上保留了原先明朝的統治機構來統治人民,並以儒家傳統和中原正統的繼承者自居,因此清朝是中國的壹個正統朝代。在近代清朝與西方國家的外交文件和公文中也往往以“中國”來指代清朝,並在國際上作為中國的代表。不過,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這種觀點認為,清朝(或稱滿清)是在代表中國正統的明朝滅亡後,在中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外國或外族政權,因此此時中國處於亡國時期。註意持這種觀點的人所認為的“中國”是代表漢族的中國,而“外族”是以漢族為本位稱呼滿族。支持這種觀點的人通常對清朝持負面的看法,往往特別指出清朝初年發生的剃發易服等事件來支持這種觀點。

清帝王譜

歷史長河

帝王

帝王介紹

期間歷史事件

公元1616年登基

公元1626年去位

太祖(努爾哈赤)8

出生:公元1559年--去世:公元1626年(在位10年)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壹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歷十壹年(1583年),“自中稱王”。萬歷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壹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 薩爾滸之戰,移宮案,紅丸案,寧遠之戰,

公元1627年登基

公元1643年去位

太宗(皇太極)8

出生:公元1592年--去世:公元1643年(在位16年)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歷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袁崇煥之死,徐霞客遊記,松錦大捷,

公元1643年登基

公元1661年去位

世祖(福臨)8

出生:公元1638年--去世:公元1661年(在位18年)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壹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李自成敗亡,

公元1661年登基

公元1722年去位

聖祖(玄燁)8

出生:公元1654年--去世:公元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壹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鄭成功收復臺灣,平定“三藩”,尼布楚條約,三征噶爾丹,聊齋誌異,

公元1722年登基

公元1735年去位

世宗(胤禎)8

出生:公元1678年--去世:公元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暫無.

公元1735年登基

公元1795年去位

高宗(弘歷)8

出生:公元1711年--去世:公元1799年(在位60年)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四庫全書,

公元1796年登基

公元1820年去位

仁宗(颙琰)8

出生:公元1760年--去世:公元1820年(在位24年)

嘉慶帝颙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白蓮教起義,

公元1821年登基

公元1850年去位

宣宗(旻寧)8

出生:公元1782年--去世:公元1850年(在位29年)

道光帝旻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 虎門銷煙,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公元1850年登基

公元1861年去位

文宗(奕詝)8

出生:公元1831年--去世:公元1861年(在位11年)

鹹豐帝奕詝,道光十壹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鹹豐十壹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太平天國運動,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辛酉政變,

公元1861年登基

公元1875年去位

穆宗(載淳)8

出生:公元1856年--去世:公元1875年(在位14年)

同治帝載淳是鹹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鹹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辛酉政變,垂簾聽政,

公元1874年登基

公元1908年去位

德宗(載湉)8

出生:公元1871年--去世:公元1908年(在位34年)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 馬關條約,戊戌變法,八國聯軍與辛醜條約,

公元1908年登基

公元1911年去位

宣統帝(溥儀)8

出生:公元1906年--去世:公元1967年(在位3年)

愛新覺羅。溥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 辛亥革命,

登基時間:不詳

去位時間:不詳

慈禧(葉赫那拉)8

出生:公元1835年--去世:公元1908年在位時間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