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錯字有有很多原因:
第壹,是前面朋友說的,古代與現代文字意義的變遷和增加,這其實不屬於“錯”的範圍,而是語言發展變化的產物。
第二,古籍在文字統壹前是根據不同地域而有不同書寫習慣的,直到秦始皇統壹文字才有了後來文化的普及,當時楚地、秦地、乃至齊魯燕趙,都有各自的書體,因此在不同國家傳播時,認讀中出現的錯誤認識和書寫也會延續到後代。
第三,古籍在印刷術發明前,多是以傳抄的方式。因此在抄寫時就會出現“訛”“奪”“衍”“漏”的情況。
“訛”就是上面說的,錯誤認字,而後因錯就錯。
“奪”就是誤認某字為其他的字,或者是串行、串篇、串簡等情況,抄寫時抄錯。這也與古書的裝訂方式有關,壹大捧竹簡木牘,如果裝訂繩斷脫,重新整理編排次序可是個大問題。
“衍”就是抄寫時自己添加了字,而後整篇文章就這樣因錯就錯傳給後人。
“漏”是說抄寫時脫漏了原文,丟字拉字。
第四,這些問題在傳抄和整理成底稿時就已經出了不少問題,當刻於金石、木版上,如果刻工不註意,或者偷懶或者手藝差,或者時間緊,也會出現字的變化和脫漏,比如出現很多異體字、簡化字、缺筆字等,如果不及時校對發現,壹旦重新拓印成書,就將錯誤形成固定的模式變成正常的了。
第五,古代君主們經常頒布各種時代的避諱字,壹旦遇到就需要以同意字代替原文,後代有時不知道,就誤將已代替的當作最早的版本,這樣又形成了新的錯誤。不過明清以後是以缺筆劃來處理避諱字,這在認識和考訂時就方便不少。
第六,古代名人們也經常會出現自造字,如果後人不察,就會誤為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