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蘆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樸素和美妙的傳說。相傳盤古開天地之時,大地壹片荒涼。那時,苗族祖先是靠狩獵飛禽走獸作衣食的,為了解決捕獲鳥獸的困難,當時壹個心靈手巧的小夥子,在林中砍下樹木和竹子,做了支蘆笙模仿鳥獸的鳴叫和動作,吹跳起來以引誘各類鳥獸。從此,人們每出獵均有所獲,於是蘆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傳。這類傳說與現今仍流傳著眾多模擬鳥獸鳴叫和形態的蘆笙曲調及舞蹈動作的現象雖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從史料方面進行研討。
《阿卯古史傳說》記載道,上溯到遠古時代,苗族先民由於敵人閃島覺地福從萊色米夫地來攻打,激戰歷不能勝敵人,於是遷往南風吹來的方向,苗族先民由北向南遷移途中青年人騎牛遊渡過黃河。入夜,先過河的人唯恐後來者失散,就吹起蘆笙燃起篝火將人們召集攏。為驅除寒氣,人們伴隨蘆笙旋律,紛紛跳起了蘆笙舞。蘆笙跟笛子壹樣,是苗族青年男子親密的夥伴。在苗家舞場上,常見青年男子身背蘆笙口吹笛子,或是將笛子插於腰帶上又吹響蘆笙。《雲南少數民族》認為,傳說千變萬化的蘆笙調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在歪頭山,蘆笙壹響,總有歌舞相伴。
關於蘆笙舞活動的歷史,過去文獻中多有涉及;從已出土的西漢銅蘆笙樂舞俑分析,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明清以來,更廣見於文獻和誌書之中。明人倪輅《南昭野史》有每孟歲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合唱,並肩舞蹈、終日不倦的記載。足見蘆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傳統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並風糜壹時了。
蘆笙舞·錦雞舞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丹寨縣
苗族錦雞舞源遠流長。傳說嘎鬧支系苗族的祖先住在東方大平原上,後來遷到壹個叫展坳對社的沙灘邊居住,又因洪災而沿江上行來到丹寨縣。在遷徙的歷史進程中,是美麗的錦雞幫助先祖們找到了最後定居的地方,也是她為先祖們帶來了稻谷的種子和創造歡樂的飛歌。在丹寨縣定居後,苗族的祖先們壹邊開田,壹邊打獵充饑度日。由於錦雞幫助他們獲得了小米種,幫助他們度過饑荒,所以錦雞就成了他們的命運吉星。居住在上述地方的苗族同胞在每年的盛大節日裏舉行隆重的吹笙跳月活動,敲擊銅鼓,歡跳錦雞舞,放牯子牛鬥角,以紀念先祖和懷念給他們帶來自由、祥和與歡樂的美麗的錦雞。
就這樣,年復壹年,壹代壹代地傳下來,流傳至今。在日常生活中,苗族同胞們特別是女性同胞除了勞作外,閑時都精心地用各種各樣有色花線繡成各種花鳥紋圖案,縫制百鳥衣裙,編織花帶,刺繡花鞋,制備銀飾。節日喜慶時,尤其是在蘆笙會上,只見女性個個綰發高聳,頭上插戴錦雞銀飾,上身穿開襟短繡衣,下身外著繡花超短百褶裙(有的著彩繡短百褶裙,有的著繡花百褶長裙),裙前後各系壹張長方形花圍腰,後腰上面掛滿各色手織花帶,頸戴銀項圈,手戴銀手鐲,腳穿翹尖繡花鞋(有的在腳腕系上小巧玲瓏的銀鈴),打扮得象美麗的錦雞壹樣,花枝招展。跳蘆笙舞時,隨著蘆笙曲調的快慢節拍,婦女頭上的銀飾錦雞躍躍欲飛,銀角冠壹點壹搖,腿邊花帶壹飄壹閃,百褶裙腳邊的潔白羽毛銀浪翻飛,貌若錦雞亮翅,翩翩漫舞,酷似古籍記載的鷚鵒舞。是故,民間稱之為錦雞舞。
蘆笙舞·鼓龍鼓虎-長衫龍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貴定縣
鼓龍鼓虎-長衫龍歷史悠久,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源於花苗自古崇拜龍,龍能呼風喚雨,吞噬日月,能使人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能為苗族消災解難,是他們崇拜的神。據傳花苗老祖公們之所以能找到谷撒這塊寶地,繁衍幾十代子子孫孫,興旺發達,全得力於龍神的幫助和保佑。
花苗原籍江西朱市巷,後被流放貴州,經開陽縣江邊遷徙至貴定縣蘿蔔寨,在壹次農事活動中,老祖公聽壹片秧雞叫聲,估摸有水源,逐循聲探尋,發現有壹天然龍形水井穴,他們認為是龍神相助指路,遷寨開荒於此,建成了谷撒寨(村)。為感謝龍神的恩賜,老祖公定下寨規:每年陽歷二月初壹,封寨(不準陌生人和外族人進寨)殺牛祭龍神,他們把自己模擬打扮成龍,學著龍的模樣跳起舞來祈求龍福佑。人們的虔誠感動了神靈,神靈便教會他們制作蘆笙,並傳授了龍舞與蘆笙舞相結合的長衫龍蘆笙舞,舞蹈從此就在花苗同胞中流傳開來。這是關於鼓龍鼓虎-長衫龍來源的眾多傳說中的壹個。
據明代熊大木所著的《大宋中興史話》記載,宋代,黑蠻龍跟隨嶽飛抗金立功,被封為龍虎將軍,後因嶽飛父子風波亭遇害,他痛哭幾日絕食而死。人們以鼓龍鼓虎-長衫龍的舞蹈紀念這位苗族英雄,並壹代壹代地流傳下來。
蘆笙舞·滾山珠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納雍縣
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苗語叫子落奪。它流傳在貴州省納雍縣豬場苗族彜族鄉,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蘆笙舞蹈之壹。堪稱壹顆璀璨的高原明珠,她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壹體。頭戴野雞翎帽,身著繡花白褂,腳著麻耳草鞋,或時以頭為足、或時以人攀肩,在盛滿水的碗與碗之間,邊吹蘆笙邊進行舞蹈技巧表演,被國家文化部領導贊為貴州高原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