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起事件,可以衍生百種觀點,這種因人而異的事件評論來自於漢字的多元魅力,不同於英語字節,壹個字用多種語氣就可以表達數種含義,這也是為何漢語考級年年難倒數位外國友人,讓國外同誌直呼崩潰的重要原因。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沈澱源遠流長,古人用五千年的智慧傳承為後世留下經典不衰的文化。在眾多文化瑰寶中,文字獨特魅力,包羅萬象,壹詞多義,壹字多音已成為文化傳達的獨特形式。在文字浩海中,
有這麽壹個漢字被用錯千年,歷史長河中,只有壹個人勇於發聲,呼籲糾正,這個字可以說在現在已無可替代。
那麽被用錯的漢字是哪個?專家又給出怎樣的解釋?
其實,這個字貫穿於人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它,它原本在北宋之前,寓意是?擊打、毆打、攻擊?,在北宋之後,它原本的寓意開始普及到生活日常。
它就是?打?字,提及此字,很多人會想到,打架,打車,打麻將等等,但它原本的詞義並非如此。
《夢賦》中對此字如此記載:?捎魍魎,拂諸渠,撞縱目,打三顱。?
它表示壹種撞擊聲、動詞。除此之外,《說文解字》中曾有記載:?打,擊也?。
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打?字都有它原本的互毆攻擊之意,在時代的變遷中已逐漸變化,北宋之後,?打?字開始被應用於各種交通工具中。
壹、名文儒士批判,顛倒是非?打?字與時代的融合度極為貼切,很多人忘記了它原本的詞義,在廣而告之中普遍應用。
歐陽修作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晚年對圖文漢字有較多的深入剖析和研究,他在發現了?打?字的?歪曲?應用時,曾提出質疑:?今世俗言語之訛,而舉世君子小人皆同其謬者,惟打字爾。?
在糾正了?打?字的正確詞義後,對於民間所傳用的?打?字加以批判:?至於名儒碩學,語皆如此,觸事皆謂之打,而遍檢字書,了無此字。?
歐陽修不滿世人皆用?打?字做動詞輔助,他無懼流言大膽做出指正,這個指正被記錄《歸田錄》後,世人並沒有因此改變用?打?字習慣,數百年後,熱愛文字的人士通過翻閱古籍重新審視了歐陽修的指正言論,關於?打?字再次引發網絡爭議。
二、專家出面指正,錯也是對專家在看到部分網友對?打?字?錯誤用法?的聲討時,給出了?打?字可以應用到生活日常的三大理由。
1.動態較強、應用廣泛
打?字是壹個動態性很強的詞語,?打?壹般都是生命體發出的施事行為動作,並非只是簡單的擊打之意。像歐陽修提出的?觸事皆謂之打?有些以偏概全之意,以打車為例,它是形聲字,打車者在攔車時需要伸出臂膀做出攔車舉措,這和擊打時的動作相差無異,打麻將,打毛衣也是同理,用作打車並不違和。2.文化多元、時代融合
除此之外,隨著國內外部文化的融合,壹些單詞在翻譯為漢字時會化作為?打?字,從讀音到詞義,?打?字成為了眾多漢字中必不可少的成為了動詞之壹,它在文化的傳承中乃是融合的象征,毫無錯誤之意,歐陽修只是單純的從漢字本義做解釋,忽略了漢字在時代傳承中的文化融合,不應如此墨守成規。
3.詞形多變、可動可靜
歐陽修之所以對?打?字如此執著,就在於他認知的壹種用法,他只覺得?打?應為?擊打、敲打?,卻忽略了它的另壹番用途。
除卻動詞外,它還可以做量字、介詞、名詞、形聲字,?打倒?便是其中壹種用法,而在北宋之後的演變中,打開始以量詞、介詞身份出現,?壹打雞蛋、打北邊來?等詞匯層出不窮,而這種文化逐漸被世人認可,它在壹方水土中也帶有地方特色。按照專家的解釋來看,歐陽修的指正帶有
三、文化爭議再現網絡,究竟對錯
打字是?歪打正著?的使用,它原本只能用於?擊也?,只是世人賦予了它不同種類的含義,盡管使用廣泛,卻無跡可尋,算不上漢字的科學使用。
無論?打?字是否使用有誤,都不可否認眾人對中華文化的認真專註,專家的?文化擴展?也好,網友的?漢字嚴謹?也罷,?打?字已成為眾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語言文字,若無?打?字,?攔車鬥毆搓麻將、哪來哪去織毛衣?都失去了靈魂表達不是嗎?
四、漢字演變順應潮流,如何傳承
打?字只是眾多漢字中壹個,在物質匱乏的封建時期,文人墨客講求精益求精,相對於創新型詞語,文化學者難以認可,不願接受,這種思想並非固執己見。歐陽修處於文化發達的北宋時期,當時流行精致雅典的士大夫文化,又被人稱之為?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提倡?雅?,?打?字延伸的其他字意和俗文化緊密相連,這和歐陽修倡導的文化背道而馳,他痛斥士大夫:?不知何故轉為丁雅也?,是表現自己對雅文化的直接態度。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語言表達已不僅是書籍的詞匯,網絡用語也騰空出世,詞語偏離原本詞匯已成常態。它們和原有寓意幾乎截然不同,每起熱點事情發生後,總會有流行壹時的語句騰空出現,而這些詞語在網絡平臺迅速推廣,很快成為人人皆知的口頭禪。
這些時代化熱詞並無對錯之分,它是信息化時代產物,順應時代潮流,也符合社會發展,並非是對原有文化的扭曲,只有合理融合才能與眾不同。
華夏文明有五千年的沈澱,在朝代更叠中,後世人遵循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代代傳承完善中才有了絢爛多彩的中華文化。若如歐陽修所說的?壹層不變?,那文化將會脫離與時俱進,增添些許止步不前。
從孔子到現代,每壹代文化傳承都帶有沈澱的人文風情,在各種文化映射中,不同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碰撞才會讓東方文化立足於世界。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追求的宗旨,這種宗旨讓華夏民族施展大國姿態,若照本搬科只會落後於世界,世界在變,文化也應緊隨潮流適當融入新興文化,這樣才不會被淘汰被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