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門,便是壹排西向的平屋,第三間就是三味書屋。
三味書屋約有三十四五平方米,中間懸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匾下是壹幅《松鹿圖》,畫著壹株高大挺拔的老松樹,樹下有壹只肥大的梅花鹿屈腿而伏。書屋正中放著壹張八仙桌,壹把高背椅子,這是塾師壽鏡吾先生的座位。學生的書桌分列在書屋的四周,靠東北角的墻邊,放著壹張有抽屜的長方形書桌,壹把有扶手的木椅,這是魯迅先生當年讀書的地方。魯迅就在那裏讀書,習字,對課,或把“荊川紙”蒙在《蕩寇誌》《西遊記》壹類的小說上描繡像。書屋的南墻上有壹圓洞門,裏面有壹塊小匾題“停雲小憩”。這是壹間小房,是壽老先生會見客人或稍作休息之處。
書屋後面有壹個園,南北長二丈余,東西壹丈多寬。東墻腳有壹個磚砌的小花壇,花壇的北端種著壹株臘梅花,南端是壹叢天竹。園的左右有兩株百年以上合抱的桂花樹,每逢農歷八月,桂花盛開,花香醉人。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常和同學們在課余時來小園嬉戲遊耍。
三味書屋是魯迅老師壽鏡吾的書房。魯迅12歲至17歲在這裏求學。就在魯迅紀念館對面,書屋中間是老師的八仙桌和木椅,東北角的壹張有兩只抽屜的硬木書桌是魯迅用過的,桌面右上角那個壹寸見方的“早”字,是先生當年親手刻下的。裏面陳設都保留了原來的樣式。
“三味”的說法
三味書屋塾師壽鏡吾次子壽洙鄰曾解釋說:“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魚剁的醬)。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找。”後來有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鄲書目》所言:“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認為“三味”可能出自與此。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壹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但仍有不少人對此持質疑態度:像壽鏡吾這樣壹位飽學秀才——“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見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壹文),怎麽會用“肴饌”、“肉醬”之類來形容讀書?,如果是飯館或酒館的匾還說得過去,用作書屋之匾,這解釋似乎牽強了。
同時,壽鏡吾之孫壽宇先生認為:“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他在所著文章中講道:“我不止壹次地從我祖父壽鏡吾的口中,聽到解釋三味書屋的含義。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向往於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這第壹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於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於布衣暖,菜根香,品嘗詩書的滋味。”壽宇說,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壹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壹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
此外,有人認為是借用了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壹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註;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誌,保持始終如壹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
也有人認為是《三國誌·董遇傳》中的三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後來改成了“三味”,也有考證“三余”為“公余、飯余、茶余”的,但此種假說也質疑不斷。
魯迅與三味書屋的故事
魯迅小時候學習的地方就在自家院子旁,叫“三味書屋”,魯迅每天都和幾位同學壹起學習,壹起玩耍,還請了壹位叫壽鏡吾的先生教書。壽先生為人正直,教書有方,在當地小有名氣。
書屋裏面***有五張桌子和壹張茶幾,中間的壹張桌子是老師壽鏡吾的,上面擺著壹把戒尺;其余四套桌椅則是與學生壹起學習的“夥伴”,散布在教室的四個角落;而那張茶幾,則擺在老師桌子的後方,上面有壹幅山水畫。左上角的壹張木桌就是魯迅曾經學習的地方。據說以前魯迅的位置是靠近大門的,但是壹下課就有幾位同學在門旁跑來跑去,非常頑皮,他覺得太吵,影響了他的學習和休息,於是他就要求換座位。
在魯迅書桌的右下方刻了個“早”字,這個字還有壹段有趣的故事呢!原來有壹次,魯迅因為貪睡遲到了,被先生用戒尺打了手掌心。這滋味可不好受啊!於是,魯迅就吸取教訓,在桌子的右下方刻了壹個醒目的“早”字(雖然現在不能在桌子上亂畫亂刻,但以前好像沒那麽講究),來時刻提醒自己別再遲到了。
魯迅還做了壹個“三到”書簽,夾在自己的書中。書簽上寫著“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他時刻告誡自己,讀書時心、眼、口要壹起用,這樣效果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