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壹本著名的傳世古籍,最早把《山海經》整理成文,並且公諸於世的是西漢時的劉向、劉歆父子,他們是把此文作為禹、益治水的記載來看的。
到了東漢時的王充也這樣認為。但是,現在從更多的資料得出這種看法不大正確。書中分明記載了禹、益之後的很多事,還有稱“禹父”、引“禹言”的地方,甚至提到了壹些秦、漢時期的郡、縣名,也提到了戰國後期才出現的鐵。
對此,隋朝時有人認為這些都是由後人摻入了自己的文字所致。雖然不知此說是否準確,但起碼可以說《山海經》不是禹、益所作。現在學術界認為《山海經》的材料來源可能比禹、益時代更早。開始是口耳相傳,在流傳中不斷增加演變,最終在西漢時寫成文字。因此可以推為此書作者可能有幾個人或10多人。
現在人們看到的《山海經》的突出特點是“怪”。書中記載的都是古代的壹些怪事和怪物。就連最早把它的名字載入史冊的司馬遷都認為它荒誕不經,不能上正式場合。
而對《山海經》壹書的定性,則古往今來差距很大,分歧更多。最早給它分類並劃定歸屬的當屬漢代班固作的《漢書·藝文誌》,本書把《山海經》劃在數術略中的那種根據地域、人、物等形狀判斷其吉兇貴賤的“形法類”書籍的開頭。在以後的很長壹段時間裏,它卻又被看作是經典地理書。到了清代學者編修《四庫全書》時,《山海經》已被定作小說,並說它是最古老小說。當然,這裏提到的“小說”並非今日狹義的小說,而是指中國古代廣義的小說。
與此同時,道教徒們又壹直把《山海經》看作神仙方士之言,並把它收入《道藏》。
進入20世紀以後,接受新思想的學者們開始用新的眼光來考察《山海經》。
茅盾認為《山海經》是“壹部雜亂無章的神話總集”。而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的《神話與傳說》篇中則幹脆把《山海經》列作古代封建迷信的書。
有人兼顧兩派觀點指出:《山海經》“是壹部巫術性的地理書”。
《山海經》不僅在作者、創作年代和創作意圖上存在著難解之謎外,它的最初形式也讓人難以知曉。
早在南宋時,儒學大家朱熹就指出:《山海經》的文字之前是圖畫形式,它是根據圖畫來寫成書的。
而明代的胡應麟、楊慎,清代的畢沆也都認為《山海經》是《山海經圖》的文字說明,這種說法,至今還沒有被證實。今天所見的《山海經圖》都是《山海經》成書以後所繪制的插圖。
不過古書記載中,確實經常可見有關《山海經圖》的線索,好像是古代曾有過壹部《山海經圖》,但是,現在人們既無法確定這部《山海經圖》所屬的年代,更無法確認它是否真實存在。
古怪離奇的《山海經》確實存在著令人解不開的謎,它的性質、作者、創作年代以及創作意圖都需要人們繼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