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胤 (約333~約401)字武子,晉南平(湖北公安)人。曾祖車浚,為三國吳會稽太守,以郡饑求賑,為孫皓以欲樹私恩罪所殺。父名育,是南平太守王胡之的主簿。桓溫主荊州,征召車胤為從事,甚為器重,相繼提升他為別駕、征西長史。寧康(373-375)初年,車胤被提升為中書侍郎、關內侯。太元(376—396)中期,獲國子監博士。後提升為驃騎長史、太常,領臨湘侯爵位。因病去職,不久又任護軍將軍。隆安元年(397),王國寶任左仆射,威震朝廷內外,王恭疾恨道子、國寶擾亂朝政,舉兵征討。國寶恐慌,其堂弟王緒將軍獻計殺掉車胤,除去眾人之望,討伐諸侯。車胤到來後,國寶終不敢殺,反而向他求教計謀。隆安四年(400),車胤被提升為吏部尚書。會稽郡世家子弟元顯驕矜放蕩,車胤建議遏制他。不料事情泄露,元顯逼令車胤自殺而死,舉國悲哀。
張景 (970—1018) 字晦之,北宋江陵府公安縣人,著名學者。青少年時代與河東大名(今河北大名南)柳開交遊,柳把家中藏書全部交給張景,張更加勤奮攻讀。真宗鹹平三年(1000),考中進士。後來朝廷將全國名士摸底排隊,張景名居首列,遂調館陶(今屬河北省)薄。後因案受牽連,謫貶金州(今陜西安康)。龍圖閣直學士陳堯咨知道他的才學,推薦他為寶應(州名在今江蘇境內)簿,官至大理評事。 於天禧二年去世,著有《洪範》、《王霸論》及《張晦之集》二十卷。後代學者曾對他有過“茫茫兮安究,尚立言不朽”的贊譽[〔宋〕宋企《張景銘》]。
“公安三袁”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的發起者和領袖之壹,與弟宏道、中道並稱三袁。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荊州公安人。萬歷十四年(1586)禮部會試第壹,次年任翰林院編修,授庶吉士。萬歷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雞鳴而入,寒暑不輟”。萬歷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憊極而卒”。終年41歲。光宗繼位,贈禮部右侍郎。這兩篇論文批駁前後“七子”違反文學發展規律,倡導剽竊蹈襲、復古倒退的謬論,主張作家應“從學生理,從理生文”。萬歷二十六年,三袁***同發起,在北京西郊崇國寺組織“蒲桃社”,吟詩撰文,抨擊“七子”。為人神清氣秀,穩健平和。居官15年, “省交遊,簡應酬”,“不妄取人壹錢”,身為東宮講官,死後竟僅余囊中數金,幾至不能歸葬。著有《白蘇齋集》22卷行世。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遊山水。萬歷十六年(1588)鄉試中舉。翌年考進士落第,回鄉與因公歸裏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學問。萬歷二十年中進士。萬歷二十三年出任吳縣縣令,不到兩年,“壹縣大治”,“吳民大悅”。但他厭惡官場陋習,曾七次上書辭職。宰相申時行贊嘆“二百年來,無此令矣!”獲準離任後,遍遊東南名勝,寫下《虎丘記》、《晚遊六橋待月記》等名篇。萬歷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後任京兆校官、禮部儀制司主事。又作《滿井遊記》、《徐文長傳》等名篇。萬歷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禮部儀曹主事,兩年後調任吏部驗封司主事,致力整頓吏治。著名的《摘發巨奸疏》就作於這時。萬歷三十七年,被派往陜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獲假南歸,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其文學主張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強調文學要表現個性,道出真情,“壹壹從自己胸中流出”,隨著時代前進,文學應不斷創新。傳世的有詩歌1700多首,遊記、書劄、序跋、碑記、傳狀、日記、雜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遊記,清新秀俊,自成壹家。後人將其全部詩文編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箋校》本。
袁中道 (1570~1626)明代文學家,“公安派”領袖之壹,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荊州公安人。16歲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成年後科場考試,幾經落第,至萬歷三十壹年(1603)34歲時才考中舉人。考進士又多次名落孫山,從此更加縱情山水,學禪悟道,以詩酒自娛。宏道病逝,他悲慟過度而隱居玉泉山讀書學佛、修身養性,但未移昔日處世之誌。萬歷四十四年考中進士,次年朝廷授徽州府教授,後升國子監博士。此間他系統地整理、校對、出版了兩胞兄及自己的著作,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風發揚光大。萬歷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啟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兩年後病逝於南京,終年57歲。他的文學主張基本與兩胞兄相同,反對模擬剽竊,崇尚個性。著作有《珂雪齋集》、《遊居柿錄》等。
馮習(?—222),字休元,南郡公安縣人。公元208年(東漢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後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升為大將。 221年7月(蜀漢章武元年),劉備親率大軍順江東下,目的是奪回荊州。戰役開始,吳班、馮習領兵四萬,在巫地(今四川巫山縣)打了壹次勝仗,蜀軍占領秭歸(今湖北秭歸縣)後,直達猇亭(今湖北宜都北)。次年,劉備任命馮習為大都督,從巫峽建平至彜陵(今湖北宜昌)七百裏地帶,在深山密林中設立了幾十座大營,擺開與吳軍決戰的陣勢。吳將陸遜采取“以逸待勞”和用火攻的辦法,“以火燒連營七百裏”。大敗蜀軍。馮在這次戰役中陣亡(《見三國誌》)。後建四川成都武侯祠,劉備殿中武將廊有馮習塑像,石碑上刻有他的生平簡介。 王竹溪(1911-~1983)物理學家、教育家。與彭桓武、林家翹、楊振寧並稱為清華四傑。中國熱力學統計物理研究的開拓者。在表面吸附、超點陣統計理論、植物細胞的吸水等方面做過基礎性工作。撰寫了《熱力學》、《統計物理學導論》等中國第壹批理論物理優秀教材,為建立中國理論物理教學體系奠定了基礎。發明漢字新部首檢字法,獨力編纂《新部首大字典》。名治淇,號竹溪,1911年6月7日出生於湖北省公安縣麻豪口壹書香世家。王竹溪曾任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9年當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同年加入中國***產黨。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與世長辭,享年71歲。
司馬彥當代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祖籍湖南澧縣小渡口鎮,生於湖北公安,現任書法藝術學校校長。司馬彥先生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在父親司馬東老先生的指導下,長期進行嚴的臨帖習字訓練,從中國傳統的名家毛筆書法中吸取營養,功底深厚。在國際國內書畫大賽中獲獎三十余次,作品參加過國內外重大書畫展覽,入選中國書畫百家和多種書畫集,多幅作品鐫刻於全國壹些大的碑林。其名已編入《國際硬筆書法家大辭典》。司馬彥先生已編寫出版鋼筆、毛筆字帖、教材、專著1200余種,遍及全國城鄉,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被譽為“中國字帖之冠”。
張啟發(1953.12~ )男,湖北公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譽世界著名遺傳學家和水稻育種專家。現任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1976年畢業於華中農學院。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袁譽柏(1956.6~ )男,漢族,1956年5月生,湖北省公安縣人,海軍中將、中***黨員。海軍潛艇學院(山東青島)畢業。碩士研究生學歷。2008年7月晉升海軍少將軍銜。2010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參謀長(接替孫德忠少將)、艦隊黨委常委。2013年7月北海艦隊副司令員。2014年0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司令員(中將)。
萬鄂湘,男,漢族,1956年5月生,湖北公安人。2013年03月1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壹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選舉萬鄂湘為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王平久,男,1971年11月出生,湖北公安人,大型活動專家、詞作家。 代表作有《生死不離》、《國家》、《難說再見》等。
田源,女,1993年出生,湖北公安人,中國女子舉重隊運動員,女子舉重世界冠軍。2011年世界舉重錦標賽,以抓舉90公斤,挺舉117公斤,總成績207公斤的成績包攬三項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