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印刷技術發展概況隋唐五代印刷術歷時379年(公元581-960年),是雕版印刷的早期階段。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唐代的版畫主要是壹些讀物、日常和宗教用品,如佛經、佛像、歷書、語言工具書、票據等。除了純文字讀物,還有圖文並茂的書籍。這些印刷品在當時的社會上需求量很大。五代十國(10世紀)的印刷術在唐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取得了新的突破。由政府印制、鐫刻的儒家九經,是印刷業的創舉。因為此後印刷範圍大大拓寬,進壹步用於出版聖賢書籍。雕版印刷的流行為宋代印刷的黃金時代奠定了基礎。附:玄奘取經西方經典玄奘(公元602-664年),俗名陳,洛州(今河南)人,十三歲出家為僧。玄奘覺得當時對佛經有很多疑惑,認為是佛經翻譯不好造成的,於是決定西行天竺(印度)求法,用梵經解惑。據文獻記載,玄奘西遊記歸來後,於公元658-663年將佛像印在背紙上,分發給家中的僧尼和信眾。印刷品每年由五匹馬馱運,每年沒有剩余分發。這不僅說明唐初的印刷技術已經達到了壹定的水平,而且公眾對有關佛教的印刷品也有壹定的需求。九經的印刷九經是指以下九部重要的儒家經典:《易經》、《詩經》、《春秋左氏傳》、《春秋楊公傳》、《春秋谷亮傳》、《禮記》、《禮記》、《周禮》,共* * * 65438部。九經的刊刻是中國印刷史上的壹件大事。是受晚唐(公元923-936年)宰相馮道(公元882-954年)之邀,由國子監印刻。《九經》必須經過文字整理和註釋才能出版。自晚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至晚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九經刻制歷時21年。馮導在目睹了《九經》的印刷本後,於第二年(公元954年)去世,他的夙願終於在有生之年實現了。宋元宋時期,雕版印刷技術更加成熟,北宋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到了元代,王鎮完善了活字印刷術,並制作了壹個轉盤來儲存文字,加快了取字的速度。除了單色印刷,還有多色印刷,印刷品裝幀和裝訂也有新的突破。宋代印刷品的內容擴展到儒釋道諸子百家的各個領域,出現了文史、哲學、地理、詩歌、小說、戲劇、星占、音樂等各種出版物。特別是,更多的科學和醫學著作已經出版。除了書籍和印刷品的印刷,還有紙幣的印刷和發行。自宋元以來,出版中心遍布全國,印刷紙的質量和品種都超過了歷代,形成了官刻、作坊刻、私人刻的印刷網絡。由於印刷術的普及和進步,這壹時期的印刷品趨於完善,成為後世的典範,為明清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附:王鎮的轉輪存字盤宋代,活字存放在壹個有很多抽屜的大木櫃裏,由查字員取字,放在取字盤裏,然後排版。元代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王鎮在安徽旌德縣時,親自設計制作了3萬個木活字,印制了《旌德縣誌》,全書6萬多字,不到壹個月就印了100多冊,速度快,質量好。在排版技術方面,王鎮還創造了可旋轉的儲字盤,或稱輪式儲字盤。它看起來像壹個圓形桌面轉盤,直徑七英尺,軸高三英尺多。菜用竹條分成許多格子,格子按每個字的音韻順序編號,按韻放入格子。排版時兩個人配合,壹個讀文章喊數字,壹個坐在兩個儲字盤中間,轉動左右輪盤,根據引用的數字選擇類型。排字員不用走來走去選字,節省了人力和時間,是排版技術的壹大進步。最早的紙幣——交子宋代,由於工商業的發展和印刷業的繁榮,開始出現紙幣來代替古代的金屬貨幣。紙幣最早由四川商人使用,後被地方政府接管。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交子”首先作為紙幣在四川發行,效果良好,後來在其他地區推廣。宋代雖然印制發行了大量紙幣,但實物留存不多。能保存下來的只有北宋印的交子拓片和南宋行載會子庫的印版實物,其印版材質為金屬(銅)。在朱墨,紙幣正面可以印刷、印制或裝飾木制圖案。12世紀北宋發明的金屬活字被用於印刷紙幣。在印刷紙幣之前,需要在版上放上銅活字,以標明票面大小和官錢。宋代、金代、元代、明代的印鈔都使用銅活字。遼代印刷術(907-1125)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在10世紀達到鼎盛。他們非常重視佛教,吸收了很多中原文化。他們除了大量印刷佛經外,還印刷儒家經典、各種史書、詩集和各種工具書。遼代印刷業最發達的是燕京(北京)、範陽(涿州)、河北和山西北部。當時燕京有很多民間作坊,說明當時北京的印刷非常繁榮。遼代大型印本為《契丹藏》(簡稱《遼藏》),約五千卷。在山西應縣的木塔裏,還發現了幾幅印繪佛畫,是用黑白底紋印刷,再用手工繪制的。印刷在金(公元1115-1234)北宋惠宗治五年(公元1115),金世祖稱帝,正式建立大金王國,為期三天。金朝非常重視印刷,設立了國子監,專門負責書籍的印刷。據記載,金國子監所印書籍有六經十七史等30余種。金民間印刷業廣泛流傳於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陜西等北方地區,尤其是平陽地區。平陽(今山西臨汾)及其附近有許多印刷作坊,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可以與建陽相媲美。黑水城出土的“四美圖”出自平陽著名印刷作坊紀家。平陽民間印刷《金匱要略》是壹項浩大的工程,歷時30余年才刻完,約有4000卷。這證明當時平陽地區集中了壹批優秀的雕刻工匠。《大藏經》中的女真族,和漢族、契丹族壹樣信仰佛教。全國各地的寺廟都有印佛經,有的寺廟自己集資印佛經。最著名的是鍍金大藏經,刻於河東(山西運城西南)天寧寺,從11438+073。收集了6900多卷佛經,制成卷軸。公元1933年,這部金版藏經在山西趙城廣勝寺被發現,又稱《趙城集》。西夏印刷(公元1032-1227)建立了以黨項為主體的西夏,居住在今天的寧夏。他們信佛,用漢字,也用自己的漢字。西夏建國後開始刻書,而且是大量印刷。在政府機構中,有造紙工業院和刻字署,可見西夏政府對印刷術的重視。西夏印刷品中佛經數量最多,非宗教著作中有書法書籍、儒家經典、史書、政治書籍、兵書、歷書,西夏和漢文都有。不僅有木刻版,還有12至13世紀的木活字版和泥活字版,如1991在寧夏發現的西夏活字版《吉祥來口續》和1989在甘肅武威出土的西夏泥活字版《魏末墨說經》。明清印刷明清印刷不僅在數量、題材、產地分布上超越前代,而且印刷品的藝術性也非前代可比,在技術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明清時期,木刻印刷技術更加成熟,插圖急劇增加。由於多色套印的發展,整個藝術作品都可以用印刷的形式表現出來。歷史上的泥活字和金屬活字全面復興,出現了木活字和銅活字大規模印刷的高潮。明清時期,橫平豎直、橫輕豎重的方形標準印刷字體是印刷進步的標誌。在書籍裝幀中,包北裝和線裝已經成為主流。歷史上沒有壹個朝代像明清這樣出版題材廣泛的通俗讀物,尤其是插圖戲曲、小說、繪本。此外,經典和歷史的子集,佛教和道教,科學技術,地方誌,家譜,系列,書籍,西方作品和各種少數民族語言編寫的作品,甚至天主教讀物都有出版。附:西洋印刷術東傳。清末,西方印刷技術和設備傳入中國,逐漸取代了雕版技術。壹些平面作品被改成了石版畫。但木刻版畫的技藝延續至今。從清廷刻的壹些版畫可以看出,此時的印刷技藝在技法和內容上都受到了西方的影響。印刷術在西方15世紀末16世紀初,印刷術的傳播對西方思想和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激發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這兩次運動反過來又進壹步促進了印刷術的發展。西方學者曾指出,“西方世界現代文明進程中的幾乎每壹項成就,都以不同的方式與印刷術的傳入和發展有關。”首先,印刷可以使書籍廣泛傳播,這意味著教會對知識的壟斷被打破,從而為新知識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另壹方面,印刷促進了歐洲民族文學的發展,從而促進了民族主義的興起。由於當時的書籍多以歐洲不同民族語言出版,不同民族的語言詞匯、語法、結構、拼寫、發音都可以通過印刷材料固定下來,不僅促進了通俗文學的發展,也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確認。宗教改革與印刷術歐洲印刷術的發展與宗教改革密切相關。1517在馬丁·路德發表宗教改革聲明之前,已經出版了壹定數量的通俗聖經。宗教改革的導火索之壹是抵制教會濫用權力,尤其是出售《贖罪書》牟利。另壹方面,印刷也使宗教改革的思想以小冊子和傳單的形式廣泛流行。因此,歐洲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提到印刷時,認為“是上帝至高無上的恩典,使福音得以傳播”。參考資料:
/xhmf/931/677490.asp謝謝大家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