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過去歷代統治階級執行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迫使瑤族先民進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遷徙頻繁,過著艱苦的遊耕生活。他們以深山老林為居,與毒蛇猛獸為鄰。1949年以前,絕大多數瑤族地區都處於封閉自守的經濟狀態中,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較少,更沒有中醫或西醫的傳入。惡劣的地理、生活環境與病痛的侵襲,為了本民族的健康。繁衍,他們在長期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疾病的鬥爭中,利用瑤山盛產的動植物藥資源,積累了利用草藥防病治病的豐富經驗,形成了獨具壹格的瑤族醫藥。如到處高山陡坡,懸崖峭壁,蛇蟲咬傷,跌打損傷骨折等外傷病癥發病率較高,瑤醫總結了壹套以草藥外敷、內服、外洗的治療方法,療效顯著確鑿,療程亦短;由於居處為深山老林,海拔高,氣候寒冷潮濕,風濕痹痛、痧、瘴、蠱、毒等亦是多發病、地方病,瑤醫對這些多發病、地方病的治療,也總結了壹套以內、服、外洗、藥浴、外敷、拔罐、藥墊、火攻、杉刺、陶針、針挑。刮痧、挾捏、蛋灸、艾灸、油火燈灸等多種綜合治療方法。
有關瑤族醫藥的記載,沒有專門的典籍,但古籍中可查到零星的記載。這些十分粗略的記載。對內涵豐富的瑤族醫藥雖是掛壹漏萬,但仍可從中了解到源遠流長的瑤族藥史。瑤藥是以草木為主,歷史上最早記載瑤族利用草木的當推《後漢書·南蠻傳》。書雲:瑤族先民“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他們既然會利用木皮來績衣服,以草實來染五色,那麽,會不會拿來“食”,拿來“敷”,拿來“洗”呢?這是非常值得考究的。
宋代的經典著作中,對於瑤族醫藥的零星記載就較多了。蘇頌的《圖經本草》稱砂仁“今唯嶺南澤間有之”。瑤族先民服用砂仁以除瘴消暑助消化。作為瑤家壹寶的靈香草,也多處見於宋代典籍中。如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道:靈香草“唐人謂之玲玲香,亦謂玲子香”。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則記載了靈香草的生長條件、產地,泡制方法及銷路。書中雲:“瑤洞及靜江、融州(今融安和大苗山),象州(今石龍),凡深山木陰沮洳之地,皆可種也”。並將種植所得的靈香草“熏以煙火而陰於之”,然後運往山外出售。700多年前,瑤族先民就已對靈香草掌握了特殊炮制方法,至今仍然實用,這是很了不起的。因為生的靈香草其氣味並不香,在烈日下爆曬幹也不會香,只有“熏以煙火而陰幹之”才能香氣四溢,才能使用。靈香草可作藥用,曾載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但距瑤族種植,利用靈香草至少遲150~200年。瑤族先民除用靈香草作香料、驅蟲、驅蚊外,還用於治療感冒發熱、腹痛、腹瀉、頭痛、腰痛等疾病及避孕絕育。在周密的《齊東野語》中,有這樣的記載:“方春時,瑤女數十,歌嘯山谷,以尋藥挑菜為事。”可見,在宋代瑤族先民用藥已相當普遍。不僅習醫之士,就是普通的平民婦女,都能“以尋藥挑菜為事”。這充分說明瑤族醫藥的悠久歷史。
瑤族居住、生產生活環境條件惡劣,跌打損傷骨折。蛇蟲咬傷發生率較高,瑤族先民早已總結出壹套治病醫傷的方法,除了用藥內服、外敷外,還掌握了壹些簡單而有效的外科手術方法。如在周去非《嶺外代答》中記載瑤人“忽遇藥箭,急以刀割去其肉,乃不死”。這是最原始而有效的外科手術方法。壹個“急”字,道出了其中深奧的醫學科學原理;能制造使用藥箭(壹般是用以狩獵),反映了對毒性藥物等藥性的認識。從內科服藥到外科開刀,很可能還需具備麻藥,說明瑤族醫藥在歷史上不但客觀存在,而且在宋代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
500多年前,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居住著原始的“吃茶人”。那裏有關他們“種茶、制茶和賣茶的傳說、故事和歌謠”。說明瑤族人民對於喝茶有悠久的歷史,而種茶、制茶,與種藥、制藥是密切相關的。茶的藥用及保健價值,現代科學研究已經證明。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從某壹方面反映了瑤醫藥的形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