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李白,李商隱,朱自清,荊軻,項羽,劉邦,蘇東坡,辛棄疾,李清照,陶淵明的作文素材

關於李白,李商隱,朱自清,荊軻,項羽,劉邦,蘇東坡,辛棄疾,李清照,陶淵明的作文素材

陶淵明

陶淵明隱居田園後,鄉鄰中有個讀書少年向他求教說:“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的淵博知識,不知妳在少年讀書時有什麽妙法?小輩願聽指教,以開矛塞。” 陶淵明壹聽這少年是向他討學習妙法的,先是掩面捋須哈哈大笑:“沒聽說天下還有什麽學習妙法,荒唐,荒唐!” 突然,他收住了笑聲,覺得對晚輩後生的幼稚豈能壹笑了之,而應循循善誘。於是,他嚴肅地對少年說:“學習是絕無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勤學則進,輟學則退呀。”

那少年聽罷,似懂非懂,仍不甚了了。陶淵明便拉著少年的手,來到他親手耕種的那塊稻田旁,指著尺把高的苗說:“妳蹲在那苗前,聚精會神地瞧壹瞧,它現在是不是在長高呢?”那少年便蹲下身子,目不轉睛地瞧著,可是直到盯的眼睛酸痛了,那禾苗依然如故,不見其長。他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道:“真的沒見長嗎?那麽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樣變成這尺把高的呢?” 少年搖搖頭,表示莫名其妙。陶淵明便耐心地引導說:“這禾苗是每時每刻都在滋長啊!只是我們肉眼察覺不到;讀書學習也有同理,知識在增長時也是壹點壹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已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持之以恒勤學不已,就會有知之甚少變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陶淵明說完,又指著溪邊的壹塊大磨石問:“妳再看看那塊磨石,為什麽會出現像馬鞍壹樣的凹面呢?”少年連口答道:“那是磨損的。”

“那妳可曾見過,它是哪壹天被磨損成這樣的呢?”那少年想了想說:“不曾見過。”陶淵明又因勢利導地說:“這是農夫們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磨鋤,日積月累,年復壹年,磨損而成的,決非壹日之功啊!”

少年心想:老先生講這磨石,又有何用意?陶淵明看出了少年心中所想,接著又說:“從這磨石上,我們可悟出壹個道理來,這就是:‘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學習壹旦間斷停止,所學知識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丟掉。”

聽了這壹席話,少年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勤學則進,輟學則退”的道理,便叩首拜謝:“多謝老先生指教。”說完,又請老先生題詞留念。陶淵明欣然命筆,壹揮而就: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李白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壹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麽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壹個破茅屋門口

,坐著壹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壹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麽?”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壹個繡花針。”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麽粗,什麽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麽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麽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壹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蘇軾(蘇東坡)——大度

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被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為防徇私,那時的考卷均為無記名式。所以歐陽修雖然很想點選這篇文章為第壹,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怕落人口實,所以最後評了第二。壹直到發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後歐陽修後悔不已,但是蘇軾卻壹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於人頭地啊(成語出人頭地就是從這兒來的)!”並正式收蘇軾為弟子。

朱自清——嚴格要求自己

張豈之先生文中講到的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的壹則逸事,是清華師生這種優良品質的壹個很好的註腳。根據上個世紀30年代清華的規定,教授們在校工作五年,就有壹年的學術休假,由學校資助去外國訪問進修。朱自清時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於1931年利用學術休假,在英國倫敦皇家學院和倫敦大學註冊旁聽。據《朱自清日記》於該年記述,他有兩次夜夢清華未能繼續聘他為教授,理由是他在外國文學上的學養上尚有不足;夢醒,全身冷汗,深感不發聘書頗有道理,於是他更加努力利用在倫敦的壹切便利條件,來提高自己。俗語雲: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謂“不足”,並非真的來自清華校方的壓力,而是朱先生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反映。

李清照——因為錢不夠把外衣給當了。換書!

有壹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給她做了壹件漂亮的裙衫,讓她在清明時節踏青時穿。壹個人冬天在家悶得太久,望見外面壹片生機,春意盎然,心情也變得活潑起來。李清照不由自主地來到書市,在壹個又壹個的攤位前仔細翻看著,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東西。她就這樣以賞玩的心思慢慢遊逛,走到了壹個不被人註意的小角落。那裏有壹位須發皆白的老者,只守著壹個小攤,上面放著壹摞書。老者看起來風度翩翩,並不像普通的商販,更奇怪的是,他並不招攬顧客,好像並不希望自己的書賣出去似的。李清照覺得非常有意思,便走了過去,想和老者說幾句話。可是她突然被地上的書吸引住了,書皮上以篆字寫著《古金石考》。她不禁大吃壹驚,這就是她夢寐以求的古書,這部書流落民間幾乎失傳,她找過好多人幫著購買,結果都沒有買到。現在的李清照只見書本,不見老者,抑制不住自己的驚喜,拿起壹本便翻看起來。

不知什麽時候,她突然猛醒這是人家要賣的書。李清照手裏緊握著書,急切地問:“老伯,您這套書可是要賣的?”老者點點頭:“是啊,這是家傳的壹部古書,按理講是絕不能賣的。也是時運不濟,家遭變故,實在是沒有可以救急的物件兒了,可是,我還是不忍心就這麽把它送到當鋪,交給那些不知道珍惜的人去糟蹋,所以就在這兒等著,只想等個懂得它的人來,給它個好歸宿!姑娘,看得出妳是個識貨的人!妳要能買了它去,也算了了我的壹樁心事。”李清照微笑著問老人:“老伯,您需要多少錢來應急?”老者說:“唉,應急至少也得三十兩吧。姑娘妳看著給吧,只要能好好地保存它,就是少點也沒什麽。”

沒等老者把話說完,李清照把自己隨身帶的錢全部倒出來,仔細查點也不過十兩左右,李清照顯得有些著急,對老者說:“老伯,我今天出門倉促,沒有帶那麽多現錢,妳明日可否還來這裏?我壹定帶多於三十兩來拿書,好嗎?”老者為難地說:“姑娘,不是我不答應妳,我的盤纏早就用得差不多了,我和家人已經說好,今天日落,無論這書賣不賣得出去,都要和他們壹起出城回家的。”

李清照壹聽,急忙擡頭望天,這時已近日暮,就算雇車回家也未必能趕上。她壹時間竟不知道怎麽辦才好。看著李清照著急的模樣,老者也有些於心不忍,只好安慰李清照說:“姑娘,妳也不用太過著急,唉,就當是妳和它沒緣吧!也許有壹天,妳還能再碰上它呢。”李清照聽著老人的話,心裏很不是滋味,不但幫不了老者,還失去了保存古書的機會。她不自覺地握了壹下衣角。這壹握讓李清照有了辦法,她立即對老人說:“老伯,您只要再等我壹會兒,只壹會兒就好!壹定要等我啊!”然後轉身就跑,留下不知所措的老人站在那裏。

過了半個時辰後,老者見李清照只穿壹件內襯的單衣,跑了回來,手裏拿著銀兩。原來,她把自己的新衣給典當了,換了二十多兩銀子,連同自己原來的十幾兩銀子,壹起交到老人手中。老者看著壹個年輕姑娘家竟然為了壹套書,不惜當街只穿著單衣薄衫,十分感動。老者說什麽也只要三十兩,可是李清照沒有讓他再推辭:“老伯,您給我的可是無價之寶啊,若是今日我身邊能再有些銀兩也會傾囊相贈的。您就不用推辭了。”然後,李清照抱起那套珍貴的《古金石考》,穿著單衣在乍暖還寒的春天裏回家去了。

李清照後來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第壹女詞人,與她對知識的熱愛,對書的癡迷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癡迷她才可以有所放棄,即使是姨母贈送的新衣服也可以典當出去。

辛棄疾——愛國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少年時代,是在國運衰頹、兵禍連綿的情況下度過的。他剛滿十六歲,家鄉濟南就被金兵占領了。他目睹烽煙翻滾,山河破碎,仇恨的種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間。

有壹天,金人貴族中的壹個中下級軍官完顏千戶耀武揚威地來到辛家,硬逼著辛棄疾的祖父辛贊用酒肉款待他。辛贊是個老實人,憋著壹肚子氣,勉強擺了壹座酒席。驕橫的完顏千戶幾杯酒下肚後,更加得意洋洋,竟當眾侮辱起敬酒的小僮來了。

這壹來,年少氣盛的辛棄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從墻上抽出壹把寶劍,“噔、噔、噔”幾步走到完顏千戶面前,激昂地說:“趁諸位酒酣耳熱,讓我舞劍給大家開心助興!”說罷,便揮劍起舞。只見他有時輕似燕子點水,有時重如泰山壓頂。舞到興頭上,劍人合而為壹,只有劍光閃閃,不知人在何處。正在這時,忽聽辛棄疾猛喝壹聲:“看劍!”壹個大鵬展翅,寶劍直指完顏千戶的腦門。“啊!——”完顏千戶嚇得面如土色,“撲通”壹聲,連人帶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盤叮當落地,打得粉碎。辛棄疾急忙收劍做了個幹凈灑脫的收勢,說了聲“莽撞了!”從容地站立壹旁。完顏千戶驚魂未定,還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們趕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尷尬地說出話來:“舞得好,好厲害的英武少年!”

關於其他人的作文素材我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