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家與薛、裴兩家被並稱為“河東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後,柳家與李氏皇族關系密切,只高宗壹朝,柳家同時居官尚書省的就達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間,柳家屢受武則天的打擊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時,其家族已衰落,從皇親國戚的特權地位跌入壹般官僚地主階層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縣令壹類小官。其父柳鎮,官秩壹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說,柳氏到他這壹代,已經“五、六從以來,無為朝士者”。安史之亂,使柳家又受到壹次巨大沖擊。戰亂中,柳鎮送母親入王屋山避難,自己攜著壹家匯入逃亡人流,逃到吳地。在南方,壹度生計艱難,有時竟薪米無著。柳宗元的母親為了供養子女,常常自己挨餓。柳宗元正出生於“安史之亂”後,他的幼年便是在窮困艱難中度過的。柳宗元九歲時,又壹次大規模的割據戰爭--建中之亂爆發,使柳宗元壹家再壹次飽嘗戰亂之苦。柳宗元成長於動亂年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對人民遭受的苦難有壹定的了解,對社會現實有壹定的認識,這對他以後的文學成就和思想建樹不無影響。
貞元九年(793年)春,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土,同時中進土的還有他的好友劉禹錫。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書省校書郎,算是步入官場,這壹年,與楊憑之女在長安結婚,兩年後,中博學宏詞科,調為集賢殿書院正字,得以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同時也開始接觸朝臣官僚,了解官場情況,並關心、參與政治。到集賢殿書院的第壹年,他便寫了《國子司業陽城遺愛碑》,頌揚了在朝政大事上勇於堅持己見的諫議大夫陽城,第二年寫了《辯侵伐論》,表明堅持統壹、反對分裂的強烈願望。
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調為藍田尉,兩年後又調回長安任監察禦史裏行,時年31歲,與韓愈同官,官階雖低,但職權並不下於禦史,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遊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願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貞革新,雖只有半年時間便宣告失敗,但卻是壹次震動全國的進步運動,所實行的措施,打擊了當時專橫跋扈的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利國利民,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柳宗元與好友劉禹錫是這場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稱為“二王劉柳”。年輕的柳宗元在政治舞臺上同宦官、豪族、舊官僚進行了尖銳的鬥爭。他的革新精神與鬥爭精神是非常可貴的。
由於順宗下臺、憲宗上臺,革新失敗,“二王劉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隨即被貶。憲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貶為邵州(今湖南邵陽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這次同時被貶為司馬的,還有七人,所以史稱這壹事件為“二王八司馬事件”。
永州地處湖南和廣東交界的地方,當時甚為荒僻,是個人煙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歲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盧遵。他們到永州後,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在壹位僧人的幫助下,在龍興寺寄宿。由於生活艱苦,到永州未及半載,他的老母盧氏便離開了人世。
柳宗元被貶後,政敵們仍不肯放過他。造謠誹謗,人身攻擊,把他醜化成“怪民”,而且好幾年後,也還罵聲不絕。由此可見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並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
永州之貶,壹貶就是10年,這是柳宗元人生壹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後,他的鬥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是他繼續堅持鬥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於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壹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封建論》、《非〈國語〉》、《天對》、《六逆論》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與劉禹錫等被召回京。但並未被重用,由於武元衡等人的仇視,他們二月到長安,三月便宣布改貶。柳宗元改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市)刺史,劉禹錫為播州刺史。雖然由司馬升為刺史,但所貶之地比原來更僻遠更艱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還要艱苦,劉禹錫還有80多歲的老母隨身奉養,便幾次上書給朝廷,要求與劉禹錫互換。後來因有人幫忙,劉禹錫改貶連州,柳宗元才動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長安,比永州距京城更遠,更為落後荒涼,居民多為少數民族,生活極端貧困,風俗習慣更與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來這裏,語言不通,壹切都不適,但他還是決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權力,在這個局部地區繼續實行改革,為當地民眾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決心廢除“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的殘酷風習,制訂了壹套釋放奴婢的辦法,規定那些已經淪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時間算工錢,抵完債即恢復人身自由,回家和親人團聚。此舉受到廣大貧苦人民的歡迎,後來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縣。針對當地百姓迷信落後習俗,柳宗元嚴令禁止江湖巫醫騙錢害人;舉辦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興辦學堂,推廣醫學,並使從不敢動土打井的柳州,接連打了好幾眼井,解決飲水問題。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組織閑散勞力去開墾,僅大雲寺壹處開墾的荒地、就種竹三萬竿,種菜百畦。他又重視植樹造林,並多歡親自參加了植樹活動。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了壹番興利除弊的改革,遺惠壹方,實際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區的施行。
長期的貶謫生涯,生活上的困頓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狀況越來越壞,確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吳武陵多次奔走於執政大臣裴度門下,設法營救他離柳州還京。裴度與柳宗元同系河東人,元和十四年憲宗因受尊號實行大赦,經裴度說情,憲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為時已晚,詔書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懷著壹腔悲憤離開了人間,當時年僅47歲。臨死前,柳宗元寫信給好友劉禹錫,並將自己的遺稿留交給他。後來劉禹錫編成《柳宗元集》。
/question/3345967.html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他是匈奴族後裔,七世祖劉亮隨魏孝文帝遷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今屬浙江)。劉禹錫出生在嘉興,19歲左右遊學長安。貞元九年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第,接著又登宏詞科。貞元十壹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開始踏上仕途。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書記,參與討伐徐州亂軍。十八年調任渭南縣主簿。次年任監察禦史。貞元二十壹年(當年八月改元永貞)壹月,德宗死,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壹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劉禹錫當時任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與王叔文、王□、柳宗元同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稱為“二王劉柳”。革新只進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鎮的強烈反對。順宗被迫退位,憲宗即位。九月,革新失敗,王叔文被賜死。劉禹錫初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八人,史稱“八司馬”。元和九年十二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壹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壹(壹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得罪執政,被外放為連州刺史。後來又擔任過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寶歷二年冬,從和州奉召回洛陽。二十二年的貶謫生涯至此結束。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壹到長安,就寫了《再遊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誌。以後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 (836)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會昌元年(841),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詩歌創作 劉禹錫生前與白居易齊名,世稱“劉白”。白居易則稱他為“詩豪”,推崇備至。他的詩歌,傳誦之作極多。劉禹錫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編其著述為“四十通”,又刪取四分之壹為“集略”。這是最早的劉禹錫集和選本,今都不傳。《新唐書·藝文誌》載《劉禹錫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遺佚,輯為《外集》10卷,但仍有遺漏。現存劉禹錫集古本主要有三種:①清代避暑山莊舊藏宋紹興八年(1138)董□刻本,題為《劉賓客文集》,屬小字本,今有徐鴻寶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陸遊據董本重刻,稱“浙本”。明清以來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屬於這個系統。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所藏宋刻本,題為《劉夢得文集》,屬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務印書館縮印本。③北京圖書館所藏宋刻殘本《劉夢得文集》壹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兩代的毛晉、惠棟、何焯、馮浩、黃丕烈等人曾對劉禹錫集作過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數是抄本,流傳不廣。現通行劉禹錫集版本:《四部叢刊》本《劉夢得文集》,《四部備要》本《劉賓客文集》,《叢書集成》本《劉賓客文集》。此外,尚有校點本《劉禹錫集》。 劉禹錫的生平事跡,見於新、舊《唐書》本傳,唐韋絢編《劉賓客嘉話錄》(壹稱《劉公嘉話錄》),記錄了劉禹錫晚年有關創作、學問等方面的談話,頗具資料價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劉禹錫年譜》,對劉禹錫的生平和各種史料多有考訂。
/question/6250877.html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www.365zn.com上有更多資料]
[www.365zn.com上有更多資料]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3歲喪父,由兄嫂撫養成人。[www.365zn.com上有更多資料]
[www.365zn.com上有更多資料]
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任節度推官,其後任監察禦史、陽山令等職。憲宗即位,為國子博士。後又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於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壹,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
/mrl/htm/1865.htm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曾祖父白溫遷居下□(今陜西渭南),遂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祖父□,外祖陳潤俱善詩.父季庚,做過彭城縣令,徐州,襄州別賀.白居易生於鄭州新鄭(今屬河南).自幼聰慧,5,6歲學作詩,9歲熟悉聲韻.11歲時,因兩河藩鎮戰亂,由滎陽逃難到徐州符離(今安徽宿縣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縣尉的堂兄.15,16歲時,立誌應進士舉,刻苦讀書,口
舌成瘡,手肘成胝.後來,父死母病,靠長兄白幼文的微俸維持家用,奔波於鄱陽,洛陽之間,生活比較艱苦.貞元十六年,白居易29歲,進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與元稹同時考中"書判拔萃科".兩人訂交,約始於此,後在詩壇上齊名,並稱"元白".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元和二年,帖集賢院校理.十壹月授翰林院學士.
次年授左拾遺.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均依舊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預國家機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喪居家,服滿返京任太子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兩河藩鎮割據勢力聯合叛唐,派人刺殺主張討伐藩鎮割據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請急捕兇手,以雪國恥.但卻被腐朽的官僚勢力攻擊為越職言事,並捏造"傷名教"的罪名,將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這對他是個沈重的打擊.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還京,拜尚書司門員外郎,遷主客郎中,知制誥,進中書舍人.因國事日非,朝中朋黨傾軋,屢次上書言事不聽,於長慶二年(822)請求外任,出為杭州刺史.後又做過短期的蘇州刺史.在杭州時,曾修築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頃;並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飲用.離蘇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次年轉刑部侍郎.白居易從58歲開始,定居洛陽.先後擔任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他在洛陽過著飲酒,彈琴,賦詩,遊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生活.時常與名詩人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他在舒適的晚年仍然時常想到人民.73歲時,還出資募人鑿開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行船.兩年後病終.葬於龍門香山琵琶峰(見彩圖河南洛陽白居易墓).詩人李商隱為撰墓誌.今已辟為遊覽勝地.白居易壹生不僅留下近3000篇詩作,還提出了壹整套詩歌理論.他把詩歌比作果樹,提出了"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的著名論點.白居易繼承了中國古代壹貫以《詩經》為主旨的比興美刺的傳統詩論,十分強調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他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白居易生前,曾對自己的詩文進行過幾次編集,初名《白氏長慶集》,後改名《白氏文集》,***收詩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寫5部.分藏於廬山,蘇州,洛陽及其侄子,外孫的家裏,唐末動亂,抄本散亂,又經輾轉刻寫,已非原貌.現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刻本,僅71卷,收詩文3600多篇(其中還羼入幾十篇他人的作品),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曾影印出版.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馬元調重刻《白氏長慶集》71卷,與紹興本基本相同.另有日本那波道園1618年的活字覆宋刻本(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分前,後集,內容也與紹興本大體相同.清汪立名則刻有《白香山詩集》40卷,僅詩,無文,其中包括輯佚而成的《補遺》 2卷,並於原註外增加箋釋.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以紹興本為底本,參校各本,加以訂補;又編《外集》2卷,搜集佚詩佚文,並附白氏傳記,白集重要序跋和簡要年譜.研究資料方面,新,舊《唐書》有白居易的本傳,陳振孫,汪立名均撰有年譜.近人陳寅恪的《元白詩箋證稿》和岑仲勉的《白氏長慶集偽文》,對白居易的詩文多所考訂.今人王拾遺《白居易生活系年》,朱金城《白居易年譜》.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陳友琴所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白居易卷》,收集自中唐至晚清有關評論資料.另有日本花房英樹著的《白居易研究》等,都是研究白居易的較重要的參考書藉.
/question/730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