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南行百越,指的是

南行百越,指的是

百越,又稱百越族,是今天生活在中國南方,與古代越人有關的不同民族的總稱。在文學上也被稱為百越和朱越。古漢語中,常指南方地區。論秦,“取百越之地於南”,“采藥”,“皆曰桃、李、冬果”。在先秦古籍中,中國東南部的土著民族常被稱為“越”。正如呂思勉先生所指出的,“來自長江以南的嶽躍”。在這個廣大的地區,實際上有很多部和有種姓的民族,所以不同地區的土著就有不同的稱呼,或者叫做吳越(在蘇南和浙北)、閩越(在福建)、陽越(在江西和湖南)、南越(在廣東)或者“廣東”。所以“嶽”又叫“百越”。幾百人,話也不少。

越是廣東,在古代越是常見。越與越,古音如Wut、Wat、Wet讀之。是古代江南原住民稱呼“人”的讀音,越是表示“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數,壹個大概的數字,不是壹個確切的數字。百越是南方各民族的統稱。夏朝稱之為“禹越”;商朝稱之為“滿嶽”或“南嶽”;周秦時期的“越”不僅指“越國”,還指南方的各個民族。周朝稱之為“嶽洋”、“荊嶽”;戰國稱之為“百越”。《漢書·地理誌》引用昝大臣的話說:“自足趾至足趾,有七八千裏,有百余異處,各有種姓。”戰國以前,“齊敏”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李周:職業家庭。福建是中國古代東南越族的名稱。許慎《說文解字》曰:“福建,東南越,蛇種”。漢代丘之父王甲傳記載,《淮南王安諫閩越書》曰:“越無城池,越在谷中,越在竹中。”“山河之差不過幾寸,距離卻有數百裏,林中能止險。”“夾深林竹,水道上下撞石,林中多蛇多獸。”從這些記載來看,古代百越民族聚集在散布於山川、深林、竹林、山谷間的城鎮和村落中,而且數量眾多。《李周》、《東觀考》中又出現了“吳越”的名字。《逸周書·王會傑》還收錄了東嶽、歐仁、於越、古美、切歐、* *任、海陽、蒼梧、越曲、桂果、孫子、嬋嬋。宋人所寫的《道史》對百越的族名作了具體的解釋:“者,駱曰,甌曰,者,甌,甌,為人,深目,滅夫,禽,蒼梧,嶽區,虢國,大馬子,李潺,海歸,九郡,虞姬,北岱,蒼梧。(參考黃先帆著《論百越與百普的異同》和《壯族通史》)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各民族,分屬壯侗語族和苗瑤語族,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化習俗,都與古代百越民族有壹定程度的淵源。此外,也有學者認為,今天中南半島的壹些民族,如泰國的泰人、老撾的老撾人、緬甸的撣族、越南的京族和芒種人,甚至屬於南島語族的臺灣省原住民,在壹定程度上也與百越人有密切聯系。

起源

據有關文獻記載,早在商周時期,就有壹個古老的民族叫嶽(古代中國人壹般稱東南蠻夷為嶽,北方蠻夷為胡),居住在今天中國的東南和南方(王棟,2003,3)。根據目前的考古證據,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很可能是古越人創造的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稻谷、稻草和稻殼的堆積,是當時世界上最早的稻作文化。後來在黃河流域的裴李崗遺址、長江中遊的賈湖遺址和蓬頭山遺址發現了更早的稻作文化。此外,考古學家現在普遍認為,廣泛分布於中國南方的以陶俑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也可能是古越民族所創造的。近幾十年的考古發掘表明,這種以陶偉幾何印痕為主要特征的文化遺存,從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壹直延續到商周秦漢時期,在空間上遍布我國東南和嶺南地區(王棟,2003,3)。

歷史

與“古越”相關的最早文字記載涉及“於越”,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前身,早在商代就已存在。雖然它沒有參加武王的十字軍東征,但它至少是周成王在北方的客人。當國家擴張到勾踐(公元前500年)時,他試圖向北擴張,曾沿江蘇沿海北上至膠州灣。早期古越民族與漢族的關系主要是在貿易方面。越人用象牙、玳瑁、翡翠、犀牛角、桂花、香木等奢侈品換取北方的絲綢和手工藝品(鐘倫娜2004)。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越族曾在今江浙壹帶建立了強大的越國,歷時八代160余年。與當時的中原各國結盟,視江淮地區為“霸主”(參見“勾踐”壹項;陳國強2000年)。有學者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描述,認為越族是於霞的後裔。但研究百越民族的中國學者宋樹華認為:“勾踐的祖父,他的丈夫,與夏少康的私生子無關,世系不清;夏少康在周經商已有60余代,他們之間的世系相差近1000年。很難相信越王勾踐是夏少康的後代”(引自龔培華,nd)。此外,宋叔華還認為夏文化與越文化完全不同,因為:“夏人活動地區從未發現過'印陶文化',在'印陶'流行地區也從未發現過'二裏頭文化'”(引自龔培華nd)。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率軍攻打越國,打敗了越國,奪取了吳越的土地。此後,越南人民分散到南方,並分成許多分支。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文學上出現了壹個新的稱謂“百越”。戰國後期除了百越這個名字?而“陽月”這個名字呢?也就是揚州的越人。揚州包括淮南、長江下遊、嶺南東部,有時還包括整個嶺南地區。因此,嶽洋實際上是戰國至秦漢時期對越人的另壹個統稱(王棟2003,3;陳國強2000年)。

秦漢時期,相關史籍壹般將中國南方各民族統稱為“越族”,史稱“北有胡,南有越”。由於歷史的發展變化,最遲在漢初,百越民族已逐漸形成了幾個強大而明顯的部分,即“東甌”(東海)、“閩越”、“南越”、“西甌”、“洛越”。東甌在浙江省南部的溫州地區。福建和越南在今天的福建福州嗎?南越就是現在的廣東省,後來發展到廣西和南方?Xi甌大概分布在粵西、桂南及南部地區?羅(雉雞)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越南北部。這些部分都形成了當時該地區的政治中心,如閩越開國君主吳渚、東海開國君主齊堯、南越國王趙佗等,都曾在短時間內叱咤風雲(陳國強2000)。

這些越族建立的政治中心,後來被漢武帝征服,改為漢朝的郡縣。從此百越這個名字就從歷史中消失了,越族的名字也很少見了(陳國強2000)。

文化特征

百越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生活和文化特點。百越語有粘性,不同於漢語的單音節意義。所以百越語翻譯成漢語的時候,往往壹個詞翻譯成兩個詞,比如愛是“可憐”,熱是“暖蝦”。有人認為越南語和今天的壯侗語很接近。

百越人的生活習俗也有特點,主要是?切齒;連續紋身;手臂是聯盟;多吃海鮮;巢;擅長造船和水戰;並且擅長鑄造青銅器,比如青銅劍、青銅祭司(大鐘)。

文化影響

雖然今天沒有壹個民族或族群以“百越”命名,但百越文化實際上已經以各種方式在許多不同民族的文化中留下了各種痕跡。以下是壹些值得討論的話題。

【對當今部分民族語言的影響】

現有的壹些語言學研究指出,百越民族漢化後,百越民族使用的許多詞語仍然留在許多民族的詞匯中。比如中國的壹些少數民族,屬於侗壯語系和苗瑤語系,被歸為漢語方言的壹些南方方言,甚至印尼、馬來西亞、夏威夷、新西蘭的南島語族也能找到屬於古越語的“同源詞”(陸壹琦6544)。例如,古越南語中的“lakwa”壹詞可以在河老語(讀作laaqiaa)、客家話(讀作lakia)、畬語(讀作laukhoe)、馬來語/印尼語(讀作lawa、lawa-lawa、labah-labah)和夏威夷語(讀作LAN)中找到。

【對當今部分民族風俗的影響】

所謂的“洗骨葬”,或“二次葬”,在中國長江以南的所有地區都有,如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和臺灣省的漢族,以及許多少數民族,如壯族和藏族。事實上,直到現在,臺灣省的鶴和客家人仍然使用這種喪葬儀式。經過幾年的埋葬,他們打開棺材,取出骨頭,然後把所有的骨頭放進壹個叫“金水桶”的陶罐裏。

事實上,這種洗骨葬的習俗並不是漢族所固有的,而是廣泛分布於太平洋周邊的原始民族中的壹種文化特質,涵蓋了中國大陸、東南亞和東北亞、南太平洋諸島以及南北美洲。根據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家淩春生的研究,整個洗骨文化圈各民族所采用的洗骨文化,基本上是壹種同源的文化習俗,而這種習俗最早的起源地是百越人分布的華南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