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呂氏春秋通詮的圖書序言(自序)

呂氏春秋通詮的圖書序言(自序)

《呂氏春秋通詮》序

讓我們***同翻開這樣壹部偉大的著作。

這就是壹代政治家、“商聖”——呂不韋留給我們的《呂氏春秋》。它由呂不韋召集門下食客三千人所著,內容涵蓋儒、墨、法、道、兵、農、名等各家學說,集眾家之所長於壹身。而今,它已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光陰。

我用了近兩年的時間來閱讀它,無論讀到哪壹篇文章,都會從中得到醍醐灌頂般的解悟。在對《呂氏春秋》的不斷研究和解讀過程中,撰寫成了《呂氏春秋通詮》。與此同時,我還根據《呂氏春秋》的文字內容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創作了20幅插圖,更直觀地展現出單憑文字所難以展現的信息,壹並收入本書中。在這20幅圖片當中,有些是參考網絡上的相關資料,有些是筆者依據首都博物館相關資料制作而成,又有壹些可能已經失傳,純系作者發揮想象力後的產物,希望對大家的閱讀有所幫助或啟發。

《呂氏春秋》成書於戰國末年,又名《呂覽》,屬於雜家著作,是先秦的壹部重要典籍,於公元前239年(即秦始皇八年)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壹六國前葉,距秦始皇統壹六國(公元前221年)僅僅十九年。《呂氏春秋》的撰成,顯示出統壹前政治上的要求、思想上的動員、理論上的準備,是適應歷史潮流的產物。

《呂氏春秋》以易學、陰陽、五行、幹支文化思想為總綱,融合眾家所長,形成了包括政治、經濟、哲學、道德、軍事、農業各方面的理論體系,肯定並尊崇揆天道、察地道、覽人情的順天應人思想,同時又更加主張去主動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積極有為的進行社會活動。而《呂氏春秋》中所說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客觀規律,或是叫做自然法則。這與《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中的第壹個“道”是壹個意思。壹切事物都處在盈虛、消長的不斷變化之中,而這個“道”,也就是自然法則,則是自萬物產生以來唯壹沒有變化的東西。能夠順應或主動利用這個自然法則的,就能繁衍,能昌盛;不能順應或利用這個自然法則的,就會衰敗,就會滅亡。

《呂氏春秋》中還提出了“傳言必察”等思想和適情節欲、運動達郁的養生健身之道,有著唯物主義因素。同時,書中還保存了許多舊說傳聞,在理論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此外,書中也有壹些天人感應的迷信思想,應該加以分辨。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呂覽》與《周易》《春秋》《離騷》等並列,表示了他對《呂氏春秋》的重視。東漢的高誘還為其作註釋,認為此書“大出諸子之右”,即超出了諸子的成就。班固的《漢書·藝文誌》則將該書列為雜家,所以,以後儒家學者就不怎麽重視該書了。

可以說,《呂氏春秋》全書對思想的表達和理論的闡釋,在當時只是作為呂不韋政治理想的壹部分出現的。他的意圖盡管極其隱諱,但絕不是不可察知。為什麽這麽說呢?比如在《有始覽·應同》中有壹句這樣的話:“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懂得五行學說的讀者都知道,五行中水對應黑色,而秦國則以水為德,著黑衣黑甲。既然這壹句的前文提到周朝為火德,那麽,水克火、秦國取代周天子統壹天下就順理成章了。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那就是“上天賜給我王者之命,我也沒有辦法”、“天意如此,於我何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呂氏春秋》果然是為自己的武力征服尋求理論基礎,字裏行間都昭示著席卷四海、橫掃六合、吞並天下的野心。這位偉大的政治家顯然知道,有些事情並不是單單依靠金戈鐵馬就可以搞定的。正如兵法所雲: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因此,只有成功地影響了士大夫們的心才是創立功業的關鍵。這種隱諱的表達方式,也充分體現了他作為壹個政治家、“陰謀家”、商聖所具有的城府與心機。從這個角度來說,壹字千金當之無愧,畢竟,秦國依靠自身的金戈鐵馬,趁著六國士大夫的整體疲軟之機,最終取得了整個天下。盡管這並非“壹字千金”的本意,可是誰又能知道當初呂不韋是怎麽想的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當然,融政治家、“陰謀家”、商人於壹身的呂不韋,最終沒有擺脫被迫退出歷史舞臺的命運。然而,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日中則昃,月滿則虧,退出,並非只是屬於呂不韋壹個人的宿命,退出,其實是我們許多人的宿命,正因如此,我們才沒有必要糾結在命運的安排、選擇之上,而是專心致力於美好理想的實現,以便在我們退出的時候,有那麽壹點點東西讓我們去回味。

呂不韋的陰謀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大可不用去管他了。我們最應看重的,是他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富具智慧的思想和觀點。《呂氏春秋》本身的可貴,就在於這壹點——它是壹種擡杠哲學——它擡了當時所有士大夫們的杠。為什麽這麽說呢?比如,有人說仁義無限美,他就舉出實際例子告訴我們,不分對象地施行仁義,有可能導致國破身殘;有人認為兵戰慘烈、流血成河,他就舉出例子告訴我們,暴政本身帶來的危害比殺伐更甚,有時不得不用慘烈的殺伐才能換回美好的和平;當有人執迷於世間的名位富貴時,他又舉出例子告訴我們,歷史上,許多名臣顯相都禍出於此。

《呂氏春秋》並不是要顛覆人們傳統中對美好的追求,而是試圖幫助我們優化和整飭世界觀、人生觀中不健全的部分,讓我們在追求成功時,不要只關註成功的光環,還要清楚地看到成功背後潛藏的責任與殺機,讓我們在追求身外之物的時候,還能在心中留有壹絲戒懼。而他的方法論,則是要求我們持續、努力地去學習,以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然後才會具備睿智的眼光,才能在看待問題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簡單盲目地對事物的好壞、優劣下定論,在處理問題時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地處理好主觀行為與客觀環境的關系,有效地利用各種因素之間的生克制化,也就是《呂氏春秋》中所說的天時、地利與人和,從而實現我們自己的美好理想與願望。

此書為我們提供的養分,絕不限於義理方面。它***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二十六卷,壹百六十篇,約二十余萬字。十二紀主要論述天時,八覽主要論述人事,六論則主要闡釋地理。書中尊崇順天應人的思想,但舍棄了其中消極的成分,知識範圍涉及易學、陰陽、五行、幹支、養生、軍事學、政治學、音律、星象、農業生產、氣象、自然、歷史、地理、工藝、機械等多個方面。所有這些,都在本書中有較為詳細的註音、註釋和翻譯,並附有點評,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與研究。

書中的註釋部分盡量貼近我們自身的閱讀規律,比如,讀者可能會發現有些詞條在幾個不同的章節會重復出現,這並非疏漏所致,而是因為筆者在閱讀《呂氏春秋》的相關內容時,對某些詞條發生了遺忘,並在發生遺忘的地方作了記號,故而在整理中重復註出。筆者本著推己及人的想法,認為在自己的閱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很有可能在諸位讀者朋友當中也會出現。因此,重復註釋的工作,旨在盡量避免某些個別詞句的音義不明或是遺忘影響到讀者朋友對全書的整體把握。同時我也相信,也正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可比性,可以推己及人,我才有了跨越兩千多年,去揣摩呂不韋思想的可能。

筆者對先秦諸子百家著作有著濃厚的興趣,讀這些著作,不但領略了其中的思想與智慧,而且也為我對《呂氏春秋》作譯註起到了非常大的鋪墊作用。

筆者對本書高度推崇,認為他是各家思想碰撞發展的必然結果,它公正地用事實駁斥著當時稱為顯學的儒墨迂腐思想,卻也從不拒絕吸納它們的優秀成分,它最閃光的地方就在於揭示了“只有遵從客觀規律才能獲得真理”的思想。而諸子的著作雖然都有很鮮明的思想性,但卻也都有所偏頗。因為有所偏頗,所有無論哪壹家的思想都是不值得單獨依靠的。比如說儒家就崇尚仁義,但是我們知道,仁義是不可能,也不可以廣泛地對所有人施行的,即使是雷鋒叔叔,都知道“對人民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敵人則要像秋風掃落葉壹樣殘酷無情”。所以說,孔子,有的時候還不如雷鋒叔叔。孔子之所以成名,我認為,更因為他是歷史上的壹個坐標點。而《呂氏春秋》看待仁義問題,就認為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這顯然比迂腐的儒家思想要成熟的多。

盡管如此,我仍希望讀者朋友能在看過本書之後,在繁忙之余,對諸子百家著作(但不僅限於此)進行大量的閱讀,以便對先秦哲學從簡單到復雜、從幼稚到成熟的全過程有壹個總體的了解和把握,並在這個讀書的過程當中,自己體驗各種思想在腦海中的撞擊過程。古人雲:讀書十年,可為帝王師。讀書三代,必出聖人。可見堅持和廣泛地從各類圖書中汲取營養有多麽重要。舉個例子來說,在《呂氏春秋·有始覽·去尤》篇中,有壹個關於“組”的詞條,我雖然讀過先秦著作30余部,也通讀《史記》與《資治通鑒》,但始終找不到關於“組”的記載,僅僅粗略地知道,“組”是用來捆束戰甲的東西,卻不明白它是如何制作的。直到後來讀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之後,才在《本草綱目·草部·昆布》壹節當中找到了記載,才知道,原來“組”是用昆布搓成繩索形狀而制成。壹種軍事上用的東西,卻在藥典中被記載,誰能想到呢?而我從不知道到無意中知道,已經過去了至少壹年,真是天命還讓我想著這件事啊!

還有壹點值得慶幸的是,我對傳統文化中的五行、八卦、占蔔、星象、音律等方面,都粗知壹二,還參加過壹些農業勞動,這樣,在《呂氏春秋》壹書中,與這些信息有關的章節,我就能夠比較清楚的註釋出來,能更好的幫助讀者朋友理解《呂氏春秋》篇章中的精神內涵,而《呂氏春秋》的無窮魅力,恰恰是植根於其濃厚的內涵之中的。

本書對《呂氏春秋》全文做了生僻字註音、詞條註釋、全文翻譯、點評與插圖,主要目的則是將優秀的古籍以通俗的方式傳播開來。然而,就像月有陰晴圓缺壹樣,筆者在全書中仍有三個文字沒有找到讀音和字義,為此深感遺憾。除此之外,由於作者水平有限,對全書的註、譯、評和整體把握方面,壹定存在不完整、不完善或不全面的地方,希望專家與讀者朋友們給以建設性的斧正。

在此,筆者對紀連海先生親自為本書題寫序言,深表衷心的感謝!為江西人民出版社各位領導以及蒲浩先生所做的大量工作,為中國古籍全錄上的諸位古籍愛好者以及本人的家人、朋友所給予的幫助和支持,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