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李戴 拼音 zhāng guān lǐ dài 英文 put Zhang's hat on Li's head 釋義 冠:帽子。
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喻義 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示例 但老船夫卻作錯了壹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了。(沈從文《邊城》十四) 近義詞 破綻百出、似是而非 反義詞 無可非議、毫厘不爽 、對號入座 歇後語 張三的帽子給李四 燈謎 亂扣帽子;錯把李猛當張義明 語法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典故 出處 明朝田藝蘅《留青日劄》卷二十二《張公帽賦》:“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
’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 把姓張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頭上,這叫作“張冠李戴”,比喻認錯了對象或者弄錯了事實。為什麽非得拿姓張、姓李的人來說事呢?各種辭書都沒有解釋清楚,僅僅舉了壹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藝蘅所著《留青日劄》中有壹篇《張公帽賦》:“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
’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張冠李戴”的出處安在了田藝蘅頭上,可是人家田藝蘅明明說“諺雲”,可見在他之前早就有了這個說法,田藝蘅只不過轉述“諺雲”而已。
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張冠李戴”! 其實,這個成語出自武則天時的俗語“張公吃酒李公醉”,記載在張鷟的《朝野僉載》壹書中:“天後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是武則天最寵愛的面首,此時,李姓王朝已經易姓,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篡奪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也被廢黜。“張公吃酒李公醉”這句當時的民謠,張鷟解釋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這種解釋沒有任何道理;“張公吃酒李公醉”壹語非常刻薄,是諷刺李顯無法撼動母親的地位,奪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親飲酒的宴會上,那邊廂“二張”飲酒飲得興高采烈,這邊廂李顯獨自壹人悶悶不樂,懷有無限的心事,悶酒喝著喝著就喝醉了。
這才是“張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義。 相似的說法還有李商隱的詩《龍池》:“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
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沈醉壽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業,壽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
楊玉環本來是壽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壹些陰謀手段搶奪而去,變成了著名的楊貴妃,壹躍而為李瑁的繼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龍池舉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沒有任何心事,喝至沈醉,盡歡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當年的李顯壹樣,心事重重,老婆都被當爹的奪去了,而且還在酒宴上顧盼生輝,他能不郁悶嗎?不過跟李顯不壹樣的,李瑁的悶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歸來,李瑁仍然醒著,而且徹夜不眠。
此之謂“薛王沈醉壽王醒”,同“張公吃酒李公醉”如出壹轍。 唐代時,又從“張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壹個俗語:“張公帽兒李公戴。”
這句俗語就更刻薄了,此處的“李公”指武則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張”的帽子戴到了李治頭上,不是綠帽子是什麽!這才是“張冠李戴”這個成語的真正語源。 到了宋代,從“張冠李戴”的語源又演化出其他相似的諺語,比如“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比如“張三李四”,等等。
後來凡是壹個成語或者俗語中同時出現張姓和李姓的,幾乎都源出於“張公吃酒李公醉”。 “張冠李戴”的真實含義從來沒有真正搞清楚過,直到本文才算徹底廓清,真乃快事! 燕雀相賀 拼音yàn què xiāng hè 釋義燕雀因大廈落成有棲身之所而互相慶賀。
後多用作祝賀新屋落成之語。 出處《淮南子·說林訓》:“湯沐具而蟣虱相吊,大廈成而燕雀相賀,憂樂別也。”
示例應聲答曰:‘且得燕雀相賀。’ 《北齊書·盧詢祖傳》 典故 在茫茫自然界中,生物千千萬萬種,它們各有其特性,也有著不同的喜怒哀樂,各自取所需,頑強地生息繁衍。
頭上長了虱子,洗頭的熱水準備好,頭上的蟣子和虱子見到熱騰騰的蒸氣就該互相吊唁了,因為它們的末日到了。人們千辛萬苦建起了大廈,燕雀帶領全家,飛上飛下地圍著大廈歡唱,那是在慶賀它們又有了安身之所。
小小的花蟲鳥獸同樣有不同的憂樂。蠶只吃桑葉而不喝水,三十二天化成蛾子;蟬喝露水而不吃東西,三十天蛻皮化蛹;蜉蝣既不吃也不喝,三天便夭亡。
人吃了礬石(硫砒鐵礦)煆成的粉末就會中毒身亡,而蠶吃了可以養肥起來;在池塘中扔進巴豆,魚兒很快肚皮朝天,而老鼠吃了巴豆長得肥壯。春秋時聖賢之士柳下惠見到糖稀馬上高興地想到:"這東西可用來贍養老人。
"他的弟弟盜跖是個逆時代潮流,不拘禮儀聖賢,背經離道的大盜,他見到糖稀則高興地說:"正好用它沾出鎖簧。"相同的東西,不同的人認識截然不同。
陶器是用火燒成的,但再用火幹燒就會碎裂;竹子靠水生長,但長期浸在水中就會死亡。所以說事物的道理、變化是復雜的,要弄清楚其中的奧秘,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按事物的客觀規律辦事,決不能主觀臆斷。
2. 張冠李戴 燕雀相賀冠:帽子。
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喻義 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示例 但老船夫卻作錯了壹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了。(沈從文《邊城》十四)近義詞 破綻百出、似是而非反義詞 無可非議、毫厘不爽 、對號入座歇後語 張三的帽子給李四燈謎 亂扣帽子;錯把李猛當張義明 語法 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含貶義[編輯本段]典故 出處 明朝田藝蘅《留青日劄》卷二十二《張公帽賦》:“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
’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 把姓張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頭上,這叫作“張冠李戴”,比喻認錯了對象或者弄錯了事實。為什麽非得拿姓張、姓李的人來說事呢?各種辭書都沒有解釋清楚,僅僅舉了壹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藝蘅所著《留青日劄》中有壹篇《張公帽賦》:“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
’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張冠李戴”的出處安在了田藝蘅頭上,可是人家田藝蘅明明說“諺雲”,可見在他之前早就有了這個說法,田藝蘅只不過轉述“諺雲”而已。
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張冠李戴”! 其實,這個成語出自武則天時的俗語“張公吃酒李公醉”,記載在張鷟的《朝野僉載》壹書中:“天後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是武則天最寵愛的面首,此時,李姓王朝已經易姓,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篡奪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也被廢黜。“張公吃酒李公醉”這句當時的民謠,張鷟解釋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這種解釋沒有任何道理;“張公吃酒李公醉”壹語非常刻薄,是諷刺李顯無法撼動母親的地位,奪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親飲酒的宴會上,那邊廂“二張”飲酒飲得興高采烈,這邊廂李顯獨自壹人悶悶不樂,懷有無限的心事,悶酒喝著喝著就喝醉了。
這才是“張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義。 相似的說法還有李商隱的詩《龍池》:“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
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沈醉壽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業,壽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
楊玉環本來是壽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壹些陰謀手段搶奪而去,變成了著名的楊貴妃,壹躍而為李瑁的繼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龍池舉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沒有任何心事,喝至沈醉,盡歡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當年的李顯壹樣,心事重重,老婆都被當爹的奪去了,而且還在酒宴上顧盼生輝,他能不郁悶嗎?不過跟李顯不壹樣的,李瑁的悶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歸來,李瑁仍然醒著,而且徹夜不眠。
此之謂“薛王沈醉壽王醒”,同“張公吃酒李公醉”如出壹轍。 唐代時,又從“張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壹個俗語:“張公帽兒李公戴。”
這句俗語就更刻薄了,此處的“李公”指武則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張”的帽子戴到了李治頭上,不是綠帽子是什麽!這才是“張冠李戴”這個成語的真正語源。 到了宋代,從“張冠李戴”的語源又演化出其他相似的諺語,比如“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比如“張三李四”,等等。
後來凡是壹個成語或者俗語中同時出現張姓和李姓的,幾乎都源出於“張公吃酒李公醉”。 “張冠李戴”的真實含義從來沒有真正搞清楚過,直到本文才算徹底廓清,真乃快事!釋義燕雀因大廈落成有棲身之所而互相慶賀。
後多用作祝賀新屋落成之語。 出處《淮南子·說林訓》:“湯沐具而蟣虱相吊,大廈成而燕雀相賀,憂樂別也。”
示例應聲答曰:‘且得燕雀相賀。’ 《北齊書·盧詢祖傳》[編輯本段]典故 在茫茫自然界中,生物千千萬萬種,它們各有其特性,也有著不同的喜怒哀樂,各自取所需,頑強地生息繁衍。
頭上長了虱子,洗頭的熱水準備好,頭上的蟣子和虱子見到熱騰騰的蒸氣就該互相吊唁了,因為它們的末日到了。人們千辛萬苦建起了大廈,燕雀帶領全家,飛上飛下地圍著大廈歡唱,那是在慶賀它們又有了安身之所。
小小的花蟲鳥獸同樣有不同的憂樂。蠶只吃桑葉而不喝水,三十二天化成蛾子;蟬喝露水而不吃東西,三十天蛻皮化蛹;蜉蝣既不吃也不喝,三天便夭亡。
人吃了礬石(硫砒鐵礦)煆成的粉末就會中毒身亡,而蠶吃了可以養肥起來;在池塘中扔進巴豆,魚兒很快肚皮朝天,而老鼠吃了巴豆長得肥壯。春秋時聖賢之士柳下惠見到糖稀馬上高興地想到:"這東西可用來贍養老人。
"他的弟弟盜跖是個逆時代潮流,不拘禮儀聖賢,背經離道的大盜,他見到糖稀則高興地說:"正好用它沾出鎖簧。"相同的東西,不同的人認識截然不同。
陶器是用火燒成的,但再用火幹燒就會碎裂;竹子靠水生長,但長期浸在水中就會死亡。所以說事物的道理、變化是復雜的,要弄清楚其中的奧秘,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按事物的客觀規律辦事,決不能主觀臆斷。
釋義燕雀因大廈落成有棲身之所而互相慶賀。後多用作祝賀新屋落成之語。
出處《淮南子·說林訓》:“湯沐具而蟣虱相吊,大廈成而燕雀相賀,憂樂別也。” 示例。
3. 盧文偉,字休族文言文翻譯北齊書盧文偉傳原文盧文偉,字休族,範陽涿人也。
為北州冠族。父敞,出後伯假。
文偉少孤,有誌尚,頗涉經史,篤於交遊,少為鄉閭所敬。州辟主簿。
年三十八,始舉秀才。除本州平北府長流參軍,說刺史裴俊按舊跡修督亢陂,溉田萬余頃,民賴其利,修立之功,多以委文偉。
文偉既善於營理,兼展私力,家素貧儉,因此致富。孝昌中,詔兼尚書郎中,時行臺常景啟留為行臺郎中。
及北方將亂,文偉積稻谷於範陽城,時經荒儉,多所賑贍,彌為鄉裏所歸。尋為杜洛周所虜。
洛周敗,復入葛榮,榮敗,歸家。時韓樓據薊城,文偉率鄉閭屯守範陽,與樓相抗。
乃以文偉行範陽郡事。防守二年,與士卒同勞苦,分散家財,拯救貧乏,莫不人人感說。
爾朱榮遣將侯深討樓,平之,文偉以功封大夏縣男,邑二百戶,除範陽太守。深乃留鎮範陽。
及榮誅,文偉知深難信,乃誘之出獵,閉門拒之。深失據,遂赴中山。
莊帝崩,文偉與幽州刺史劉靈助同謀起義。靈助克瀛州,留文偉行事,自率兵赴定州,為爾朱榮將侯深所敗,文偉棄州,走還本郡,仍與高乾邕兄弟***相影響。
屬高祖至信都,文偉遣子懷道奉啟陳誠,高祖嘉納之。中興初,除安東將軍、安州刺史。
時安州未賓,仍居帥任,行幽州事,加鎮軍、正刺史。時安州剌史盧曹亦從靈助舉兵,助敗,因據幽州降爾朱兆,兆仍以為刺史,據城不下。
文偉不得入州,即於郡所為州治。太昌初,遷安州刺史,累加散騎常侍。
天平末,高祖以文偉行東雍州事,轉行青州事。 文偉性輕財,愛賓客,善於撫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頗得人情,雖有受納,吏民不甚苦之。
經紀生資,常若不足,致財積聚,承候寵要,餉遺不絕。興和三年卒於州,年六十。
贈使持節、侍中、都督定瀛殷三州軍事、司徒、尚書左仆射、定州刺史,謚曰孝威。 子恭道,性溫良,頗有文學。
州辟主簿。李崇北征,以為開府墨曹參軍。
自文偉據範陽,屢經寇難,恭道常助父防守。七兵尚書郭秀素與恭道交款,及任事,每稱薦之,高祖亦聞其名。
天平初,特除龍驤將軍、範陽太守。在郡有德惠。
先文偉卒。贈使持節、都督幽平二州軍事、幽州刺史、度支尚書,謚曰定。
子詢祖,襲祖爵大夏男。有術學,文章華靡,為後生之俊。
舉秀才入京。李祖勛嘗宴文士,顯祖使小黃門敕祖勛曰:“茹茹既破,何故無賀表?”使者佇立待之。
諸賓皆為表,詢祖俄頃便成。後朝廷大遷除,同日催拜。
詢祖立於東止車門外,為二十余人作表,文不加點,辭理可觀。 詢祖初襲爵封大夏男,有宿德朝士謂之曰:“大夏初成。”
應聲答曰:“且得燕雀相賀。”天保末,以職出為築長城子使。
自負其才,內懷郁怏,遂毀容服如賤役者,以見楊愔。愔曰:“故舊皆有所縻,唯大夏未加處分。”
詢祖厲聲曰:“是誰之咎!”既至役所,作《築長城賦》,其略曰:“板則紫柏,杵則木瓜,何斯材而斯用也?草則離離靡靡,緣崗而殖,但使十步而有壹芳,余亦何辭間於荊棘。” 邢邵曾戲曰:“卿少年才學富盛,戴角者無上齒,恐卿不壽。”
對曰:“詢祖初聞此言,實懷恐懼,見丈人蒼蒼在鬢,差以自安。”邵甚重其敏贍。
既有口辯,好臧否人物,嘗語人曰:“我昨東方未明,過和氏門外,已見二陸兩源,森然與槐柳齊列。”蓋謂彥師、仁惠與文宗、那延也,邢邵盛譽盧思道,以詢祖為不及。
詢祖曰: “見未能高飛者借其羽毛,知逸勢沖天者剪其翅翮。”謗毀日至,素論皆薄其為人。
長廣太守邢子廣目二盧雲:“詢祖有規檢禰衡,思道無冰棱文舉。”後頗折節。
歷太子舍人、司徒記室,卒官。有文集十卷,皆致遺逸。
嘗為趙郡王妃鄭氏制挽歌詞,其壹篇雲:“君王盛海內,伉儷盡寰中。女儀掩鄭國,嬪容映趙宮。
春艷桃花水,秋度桂枝風。遂使叢臺夜,明月滿床空。”
恭道弟懷道,性輕率好酒,頗有慕尚,以守範陽勛,出身員外散騎侍郎。文偉遣奉啟詣高祖。
中興初,加平西將軍、光祿大夫。元象初,行臺薛琡表行平州事,征赴霸府。
興和中,行汾州事。懷道家預義舉,高祖親待之,出為烏蘇鎮城都督,卒官。
懷道弟宗道,性粗率,重任俠。歷尚書郎、通直散騎常侍,後行南營州刺史。
嘗於晉陽置酒,賓遊滿坐。中書舍人馬士達目其彈箜篌女妓雲:“手甚纖素。”
宗道即以此婢遺士達,士達固辭,宗道便命家人將解其腕,士達不得已而受之。將赴營州,於督亢陂大集鄉人,殺牛聚會。
有壹舊門生酒醉,言辭之間,微有疏失,宗道遂令沈之於水。後坐酷濫除名。
文偉族人勇,字季禮,父璧,魏下邳太守。勇初從兄景裕俱在學,其叔同稱之曰:“白頭必以文通,季禮當以武達,興吾門在二子也。”
幽州反者仆骨那以勇為本郡範陽王,時年十八。後葛榮作亂,又以勇為燕王。
義旗之起也,盧文偉召之,不應。爾朱滅後,乃赴晉陽。
高祖署勇丞相主簿。屬山西霜儉,運山東鄉租輸,皆令載實,違者治罪,令勇典其事。
瑯邪公主虛僦千余車,勇繩劾之。公主訴於高祖,而勇守法不屈。
高祖謂郭秀曰:“盧勇懍懍有不可犯之色,真公直人也,方當委之大事,豈直納租而已。”遷汝北太守,行陜州事,轉行洛州事。
元象元年,官軍圍廣州,數旬未拔。行臺侯景聞西魏救兵將至,集諸將議之。
勇進觀形勢。
4. 張冠李戴,燕雀相賀是哪首詩的句子不是哪首詩的句子,而是各有出處:張冠李戴:明·田藝蘅《留青日劄》卷二十二《張公帽賦》:“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
’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燕雀相賀:西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湯沐具而蟣虱相吊,大廈成而燕雀相賀,憂樂別也。”真相大白:《花城》1981年第1期:“要是能把他的瘋病治好了,就可以真相大白了。”
居高臨下:《淮南子·原道訓》:“登高臨下,無失所秉,履危行險,無忘玄伏。”易如反掌:《孟子·公孫醜上》:“以齊王,由反手也。”
又,“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漢·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天;變所欲為,易如反掌,安於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