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名家對《人家詞話》的評析 O(∩_∩)O謝謝 最好有名壹點

求名家對《人家詞話》的評析 O(∩_∩)O謝謝 最好有名壹點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關於文學批評的著述中最為人所重視的壹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後,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但他又脫棄西方理論之拘限,力求運用自己的思想見解,嘗試將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國固有的傳統批評中,所以,從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壹類作品之體例,格式,並無顯著的差別,實際上,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壹部屈指可數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裏,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很是深遠。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晚清以來最有影響的著作之壹。

《人間詞話》不同於當時有影響的詞話,它提出了"境界"說。"境界"說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統領其他論點,又是全書的脈絡,溝通全部主張。

王國維不僅把它視為創作原則,也把它當作批評標準,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因此,"境界"說既是王國維文藝批評的出發點,又是其文藝思想的總歸宿。清朝詞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詞致力糾正明詞末流迂緩淫曼的毛病,崇尚清靈,學習南宋姜夔,張炎的詞,不願迫近北宋詞人,不師秦觀,黃庭堅,只學張炎,其流蔽在於主清空而流於浮薄,主柔婉而流於纖巧。於是常州派詞起而糾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閎約,沈著醇厚,以立意為本,發揮意內言外之旨,主張應有寄托,推崇周邦彥而輕薄姜夔,張炎。這的確使詞論前進了壹大步。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籬,克服兩者之弊,有了更進壹步的發展。浙派詞主清空柔婉,結果導致浮薄纖巧,不真切,王國維的境界說提倡不隔,以糾正浙派詞的流弊。他強調寫真景物,真感情,要寫得真切不隔。這確實擊中了浙派詞的要害。對於常州派,他反對所有詞都必須有寄托的說法,認為並不是有寄托的詞才是好詞。

他指出:"若屯田之《八聲甘州》,東坡之《水調歌頭》,則佇興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調論也。"並引牛嶠等詞,稱為"專作情語而絕妙者"。他認為,佇興之作,寫情語,寫景物,只要真切不隔,有境界,便是好詞。這種觀點有利於糾正常州派詞偏於追求寄托的狹隘見解。

王國維論詞,指出境界說,又主張要寫得真切自然,並且有格調,氣象,感情,韻味,無疑突破了浙派詞和常州派詞的框框,去除了他們的偏弊,論詞較為全面;同時,這些觀點,對文學創作也有壹定貢獻。《人間詞話》在詞論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範圍,而其美學觀點,壹方面受叔本華的影響,壹方面又有所突破。王國維的"無我之境"和"以物觀物"直接承繼了叔本華的哲學觀點。而其"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這源於叔本華的天才論。但《人間詞話》並沒有陷入這種境地而不能自拔。

王國維區分了兩種境界,與叔本華不同的是,他沒有貶低常人的境界,相反還十分看重,認為"故其入於人者至深,而行於世也尤廣。"王國維壹面推重"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壹面又推重"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這與叔本華只強調天才具有赤子之心不壹樣。此外,叔本華講天才強調智力,王國維則強調感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在詩人與現實的關系上,王國維主張:"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鳥***憂樂。"這顯然透顯出樸素的唯物因素和辯證法睿智。

從理論上說,"境界"所要求的正與以形象反映現實的藝術規律相通;既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既要有輕視外物之意,又要有重視外物之意,這與作家必須深入生活,又要高出生活的創作要求相壹致。

王國維的"境界"說具體地,明確地揭示出藝術境界內在的特殊矛盾,說明了文藝的本質特征。與前人相比,這是壹個新的貢獻。文學批評史上,那種只重"言誌","抒情"的論點,偏執壹端;那種只重形象,畫面的論點,偏執另壹端。清初的王夫之關於"情景互"的觀點,葉燮關於"形依情,情附形"的觀點,雖然已為境界說中的本質論奠定了基礎,但畢竟是王國維最明確,最系統地闡述了藝術境界中"景"與"情"的關系,自覺地"探其本",完成了境界說的本質論。王國維認為,景多無限,情也說不盡,"境界"本質上是"景"和"情"兩個元質構成的。但不論是客觀的"景",還是主觀的"情",都是"觀"——人的精神活動的結果。"情","景"這種特殊矛盾的多樣化的對立統壹,便形成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作品。

王國維根據其文藝觀,把多種多樣的藝術境界劃分為三種基本形態:"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王國維比較科學地分析了"景"與"情"的關系和產生的各種現象,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第壹次提出了"造境"與"寫境","理想"與"寫實"的問題。"造境"是作者極逞"創意之才",充分發揮想象力,使萬物皆為我驅遣,"以奴仆命風月",這正是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征。"寫境"則是作者極逞狀物之才,能隨物婉轉,"能與花鳥***憂樂",客觀的真實受到高度的重視,這正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征。王國維還提出,"理想派"與"寫實派"常常互相結合起來,形成壹種新的創作方法。而用這種方法創作出來的藝術境界,則不能斷然定為"理想派"或"寫實派"。在這種境界裏,"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自然與理想熔於壹爐,"景"與"情"交融成壹體。王國維認為,這是上等的藝術境界,只有大詩人才能創造出這種"意與境渾"的境界。王國維還進壹步論說文藝創作必有取舍,有主觀理想的註入;而虛構或理想,總離不開客觀的材料和基本法則。所以,"理想"與"寫實"二者的結合有充分的客觀根據。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也有其客觀可能性。王國維的見解可謂透徹,精辟。"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雖"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在當時來說,是壹種比較卓越的藝術見解。

王國維還指出,詞中所寫的形象(境界)不管是素描式地寫出來,還是由作者綜合印象創造出來,它們都不是對事物作純客觀的,無動於衷的描寫,而是貫穿作者的理想,即按照作者的觀點,感情來選擇,安排的。這就進壹步說明了文學藝術中的形象是客觀事物在作者頭腦中的主觀反映。當然,王國維並沒有明確和具體地論說這壹點。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後壹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他第壹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於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他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梁,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