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的長安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古代的長安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裏。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壹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朝之後又有數個王朝定都於此,隋朝初年遷都至大興城後,這裏被廢棄。其遺址位於今陜西省西安市區的西北郊外。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2001年,兆倫鑄錢遺址並入。

歷史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開始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蕭何建造了未央宮,同壹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築城墻。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築達到高潮,先後征發了14萬人築墻,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漢武帝繼位後,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在城南開太學,在城西擴充了秦朝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至此,經過近壹百年的興建,漢長安城的規模始告齊備。

在西漢的200余年歷史裏,長安壹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繁盛壹時。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壹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長安城毀於戰火。東漢定都洛陽,以長安為西京。漢末,洛陽被董卓縱火燒毀後,漢獻帝曾遷回長安居住。此後的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政權也都將首都設在這裏。隋朝初年,隋文帝認為漢長安城過於狹小和破舊,於是命宇文愷在東南方興建新的都城。自開皇三年(583年)遷都大興城(即唐長安城)後,有著近八百年歷史的漢長安城便被永久地廢棄了。

布局

漢長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並不規整。由於城墻在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才開始興建,因此為了遷就二宮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墻曲折如南鬥六星,北墻曲折如北鬥七星的形狀,有“鬥城”之稱。城墻全部用黃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寬12-16米,墻外有寬8米、深3米的城壕溝。據實測,東墻長6000米,西墻長4900米,南墻長7600米,北墻長7200米,合計25700米。城內面積約36平方公裏,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

城墻四面各開三座城門,南墻中為安門,東西兩側為覆盎門和西安門;北墻中為廚城門,東西兩側為洛城門和橫門;東墻中為清明門,南北兩側為霸城門和宣平門;西墻中為直城門,南北兩側為章城門和雍門。每座城門都有三個門道,合計十二門、三十六門道,與張衡《西京賦》所述“方軌十二”、“三塗洞開”等相吻合。門道壹般寬約8米,恰好相當於當時四個車軌的距離。城門上原有木構門樓,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內的大街都與城門相通。主要街道有8條,相互交叉。其中最長的安門大街長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壹般寬約45米,路面以水溝間隔分成三股,中間的禦道寬20米,專供皇帝通行,兩側的邊道各寬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為美化環境,路旁還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種樹木,茂密如蔭。

漢長安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占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貴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宮的北闕壹帶,稱作“北闕甲第”。居民區分布在城北,由縱橫交錯的街道劃分為160個“閭裏”。著名的“長安九市”則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橫門大街相隔,分成東市三市和西市六市。東市是商賈雲集之地,西市則密布著各種手工業作坊。

據考證,漢長安城的布局和形制與《周禮·考工記》基本相符。它壹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壹座城市裏,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壹體系。

宮殿

長樂宮在漢長安城的南隅,又稱東宮,是由秦興樂宮改建而成的。漢朝初年,劉邦從櫟陽城徙居此宮,受理朝政。惠帝以後改為太後的居所,西漢末年毀於兵火。宮殿平面為不規則的方形,周圍築墻,周長1萬余米,面積6平方公裏左右。宮內主要有前殿、臨華殿、長信宮、長秋殿、永壽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鐘室等14座建築。宮墻四面各有壹門,東門和西門外有闕。

未央宮在城的西南隅,又稱西宮,為皇帝朝會之所。西漢、王莽、東漢獻帝、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處理朝政,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壹。隋唐時期,未央宮被劃入唐長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時重修了宮殿,因此現存遺跡有很多是那時遺留下來的。

未央宮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築圍墻,東西長2150米,南北寬2250米,面積約5平方公裏。宮城四面各辟壹門,在東門和北門外立闕。宮內有40多座建築。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宮正中,臺基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最高處達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築還有溫室、淩室、織室、曝室、天祿閣、石渠閣、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陽殿、柏梁臺以及魚池、酒池等。各殿之間都有“復道”相通,以備緩急。

在長樂和未央二宮之間有壹座武庫,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880米,南北寬322米,四周築墻。墻內有七個倉庫,每庫分為四個庫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齊的兵器木架,現已朽壞。武庫建於漢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蕭何營建,是當時全國的武器制造和貯藏中心,具有極重要的地位,西漢末年被焚毀。

城中另外三座宮殿都是後妃們居住的宮室。桂宮位於未央宮北,靠近西墻,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1800米,東西寬880米。明光宮在長樂宮北,具體位置範圍不明。其正殿遺址被後世的多種建築疊壓,因此泛稱為樓閣臺。北宮位於未央宮以北,具體位置亦不明。據記載,各宮殿之間都架設飛閣和地面復道相連,彼此往來,外人不能看見。近年來在宮城內外進行的各種考古活動中,出土了大量建築材料、鐵器、銅器、石器、瓦當、骨簽和貨幣等,具有極高的史料參考價值。

城郊

上林苑是壹組巨大的宮廷禦苑群,位於長安城西,秦代時即已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擴充和改建後,有離宮別館數十處,周長達100多公裏。據《漢舊儀》和司馬相如《上林賦》的記載,苑內豢養百獸,“長安八水”也盡在其中。此外還有訓練水軍的昆明池,種植蔬菜的溫室,鑄錢場所“上林三官”等各種機構。東漢時,上林苑被廢棄。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築是建章宮,與未央宮隔衢相望,有飛閣相連。因為不受城墻的限制,所以宮城規模特別龐大,豪華程度也更甚於未央宮。宮墻周長10余公裏,南面開正門閶闔門,門內有別鳳闕。北門和東門外也分別有闕,名北闕和鳳闕,後者的遺跡至今尚存。宮城由36座殿宇組成,號稱“千門萬戶”。主要建築有前殿、駘蕩宮、馺娑宮、枍詣宮、天梁宮、承光殿、奇華殿、鼓簧宮、廣中殿、函德殿、神明臺和井幹樓等。此外,宮域北部還有太液池,池中起高臺,並有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島。西漢末年,王莽為建造宗廟,拆毀了此宮以及附近宮室多處。

漢武帝為訓練水軍,在上林苑內開鑿了昆明池。目前其遺跡是壹片窪地,面積10余平方公裏。池中有壹高地是當時的島嶼,應為豫章館之所在。東西兩岸有牽牛、織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還有多處建築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宮、白楊宮、細柳宮等的遺址。

王莽執政時,將長安改名為常安,並在城南郊按儒家傳統的禮制觀念和漢代流行的陰陽五行學說興建了辟雍、靈臺、泰壹和九廟等禮制建築。目前能明確辨認的是辟雍和九廟的遺址。辟雍的平面外圓內方,中為壹圓形夯土臺,上有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其周圍是邊長235米的夯土圍墻,四周辟門,墻外還有直徑360米的圓形圜水溝。九廟遺址有12處基址,其中11處被壹堵邊長1400米的方形圍墻包圍,另壹處在南墻的外側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為平面呈“亞”字形的主體建築,四周是方形圍墻,墻上四面辟門。

漢長安城周圍尤其是北墻附近分布著不少制陶、鑄錢和冶煉的作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994年發現的上林苑兆倫鑄錢遺址,也就是西漢時的國家造幣中心“上林三官”。其遺址位於今陜西省戶縣大王鎮南兆倫村,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600米,面積達90萬平方米。遺址的南部多瓦礫,其北有坩堝殘塊、銅渣、灰堆等堆積。遺址中北部有許多鑄錢殘範坑和廢棄錢範堆積,其中還出土有陶拍、定位銷、青銅工具等文物。據文獻記載,“五銖錢”即誕生於此。

希望妳能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