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今年這麽多的災難是什麽原因,有什麽辦法解災嗎?

今年這麽多的災難是什麽原因,有什麽辦法解災嗎?

人的貪嗔癡造成了各種災難,比如水災是貪心變現,至於化解方法請看

化解災難的方法---凈空法師

前面所說的,現在人叫天災,這個地方所講的是人禍,妳在戰亂當中妳不會受傷害。天災人禍統統能避免,不必要有意去躲避,接受到的時候,打不到妳、傷害不到妳。觸是講身體的接觸,『能令惡觸皆柔軟』,下面舉個比喻,『戈鋋劍戟』這是從前的兵器。「鋋」是防身的短兵器,像匕首,防身的,短的這些刀劍,短的,防身的,現在是手槍。所以槍彈、炮彈這些東西都不會傷害妳,到妳面前,它自然就落下去,它不會碰到妳身體。這是不思議的境界,這是意念能化解,《高僧傳》裏面有個例子,像這種例子很多,我們還是看得少。有壹位靈運法師,他住在山上,有壹天他跟四個朋友,大概都是出家人,上山遇到野火,火燒山,四面火燒山,都包圍起來了,那三個跑掉了。他心裏想,心外沒有火,如果真有火,我命裏頭要真的是被火燒死,我逃也逃不掉。所以他壹切放下,身心清凈,火燒到他面前之後,就不再往他身上這邊燒了,就有壹段距離;火並不是滅掉,火還在燒,但是它就不靠近他身邊。有這麼個例子。好像有個界線壹樣,火不越過這個界線,四面燒,他當中有個圈,火就不越過界線。由此可知他心清凈,這說明什麼?他沒有瞋恚心,這壹點我們要能夠理解。他沒有疑惑,沒有瞋恚,肯定這個法師平常待人接物很慈悲,所以像這樣災難,他不需要避免。

例子很多,妳看我們有很多看到地震,嚴重地震的時候,旁邊房屋都倒了,這壹家他不倒,他沒有損害,那是個念佛人。我們壹般講護法神保佑他,其實護法神保佑他,佛菩薩加持他,還是他自己凈業所感,我們常講是純凈純善,這個可以避免壹切災變,這是人為的。所以這個地方舉的例子,這個地方舉的可以講自然災害,底下壹句是戰爭,遇到這些災難統統都能夠避免。這些例子在感應錄裏面很多,《太上感應篇匯編》,古人筆記小說裏面記載的也非常多,像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容齋隨筆》都是講這些事情;還有壹部流傳很廣的《聊齋誌異》,這看的人很多,裏面這壹類感應的事情很多。什麼感?凈善的心能感。現在我們曉得,佛門知道有佛菩薩加持,實際上自己定力、信心、意念能夠化解這些災難。縱不能化解,這是***業,眾生造的惡業太嚴重,不能化解,自己不受這個災害,這是肯定的。

明白這個道理,同時想到我們現前整個世界,這不是局部,這全部了,整個世界的動亂不安,災害頻傳,我們要想避免這些災禍,古人所謂趨吉避兇,妳采取什麼方法?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在哪裏用功?在生活上,日常生活,在工作、在待人接物,只要我們會用真誠心,真就不是假的,誠不是虛妄的,清凈沒有染汙,平等沒有高下。所以真正能成就德行,永遠要記住壹個字,謙卑。《易經》裏面告訴我們,我們不能不知道,六十四卦每壹卦都有吉、都有兇,唯獨謙卦六爻皆吉。六十四卦只有這壹卦,妳就曉得謙卑的人有福,謙卑的人不遭災難。

世出世間的學問要從謙卑裏面才能成就,稍稍有壹點傲慢就完了。《論語》裏頭有壹句話孔夫子說得好,他說假使這個人的才華「如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孔夫子壹生最崇拜的人,最仰慕的人,聖人。假設遇到這麼壹個人,他的才華、能力像周公壹樣,「使驕且吝,其余則不足觀矣」。這個人還有壹點傲慢,還有吝嗇,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這句話我們要記住,要想自己這壹生當中,世出世法有成就,決定不能有壹點點傲慢,不能有壹點點吝嗇。吝嗇是該幫助別人的時候舍不得,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妳不肯照顧他,妳有能力而不願意照顧他,這個不能成就。世法尚且不能成就,何況佛法!

別人有苦難,全心全力幫助他,舍盡了,明天,明天還沒到,何必為明天操心?這才叫真正有仁有義。幫助人,除非緣不足,這個就無可奈何,因緣具足,慷慨助人。平常總要有壹個敬愛人的心、關懷人的心、照顧人的心,要有這些念頭。時時刻刻妳都不中斷,無論這個人是認識不認識,是我們本國人還是外國人,我們同族人還是異族人,都不要分別,凡是人,皆須愛。妳能有這樣的心,妳決定不會遭到這些天災人禍,妳遭受不到。既使災難現前,妳也是如如不動,妳不會驚慌,妳不會恐怖,妳心是定的,只要心壹定,問題全解決了。這種災難無論是現在所講是自然災害、戰爭人為的災害,心壹亂,壹恐怖,災難馬上就來了,妳就逃不過,不驚不怖反而沒事。像靈運法師壹樣,碰到山火,四面都燒燃了,不驚不怖。居然這個火好像有壹條界線壹樣,它不會越界線,他能保全。如果我們在古籍裏面多讀這些、多看這些感應的事跡,對於這些事實真相,妳就愈清楚愈明了,也愈有信心。

這首末後壹句『皆令變作妙華鬘』,「妙華鬘」是人人喜愛的,鬘是花,串成壹個花環,通常是戴在脖子上。這句是比喻,確實是諺語裏面所講的,「逢兇化吉,遇難成祥」。我們今天讀這個幾首偈子,想到我們現前這個世界的混亂、災難之多,如何來消除?這個教誨真是適當其時,現在讀了真管用,提醒我們應該怎樣修學。不要去找地方去躲避,躲不過,諺語也說「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妳到哪裏去躲?改變念頭,斷惡修善,自然就改變了外面境界,這真正是壹個化解災難的方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