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
3、《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壹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
4、《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5、《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壹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6、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南芝川鎮)人。著有《史記》,《漢書·藝文誌》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隋書·經籍誌》有《司馬遷集》壹卷。
7、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8、司馬遷早在20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
9、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38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官藏的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他壹邊整理史料,壹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國第壹部歷書《太初歷》完成,司馬遷就開始撰寫《史記》。
10、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而被關入監獄,並處以宮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馬遷出獄,後當了中書令。直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記》全書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