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秦國的君王繼位後,為何都想壹統天下?

秦國的君王繼位後,為何都想壹統天下?

秦國是贏非子(號秦非子)創建,秦襄公攻戎救周後始被列為諸侯。自此有壹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不論秦國是弱是強,歷代君王幾乎都有壹統天下的大誌。這是怎麽回事呢?

這可能要從秦國第二代君王秦文公做的壹個夢說起。據《史記封禪書》記載:“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蔔居之而吉。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

中國古人所說的“上帝”當然不是西方人口中的上帝,而是指上古五方上帝,即東方青帝、南方炎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因秦國地處西陲,秦人的“上帝”應是西方白帝。

古人篤信天命,得“上帝”兆示,自是天大之事。在古代,國之大事壹般有二,壹是祭祀,二是戰爭。因而秦文公專門在郊外建壇,用三種牲畜祭祀白帝。

那麽,這“上帝”所兆示的是什麽呢?據《史記封禪書》記載:“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殷得金德,銀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無論是“黃蛇”還是“黑龍”,都是“水德之瑞”,在古人樸素的觀念裏,這就是上帝的兆示,也就是“改朝換代”的天命預言。但因當時的秦國還太弱小,當然不敢將這預言公諸於世,只是在歷代君王中秘密流傳。這或許就是秦國歷代君王均有壹統天下大誌的原因。

至秦獻公時,這秘密預言漸浮出水面。據《史記秦本紀》和《史記封禪書》記載,因櫟陽“雨金”,秦獻公自以為得金瑞,於是在櫟陽建壇祭祀白帝。周朝的太史儋對獻公說:“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復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也就是說,秦國將出“霸王”,壹統天下。秦國之所以英主輩出,皆心懷壹統天下的大誌,也就不難理解了,因誰不想做“霸王”?

然而直到五百年後,經歷了二十多代君王的不懈努力,秦國才奠定了壹統天下的實力,真正的“霸王”秦始皇也在七國爭雄的紛亂戰火中應運出世。

對秦始皇的出世,正史記載很簡單。如《史記秦本紀》說,他是在趙國作人質的異人(也稱子楚,繼位後稱秦莊襄王)與呂不韋的妾在邯鄲所生,起名政,姓趙。但在《東周列國誌》中描述得較詳細,說他出生時“紅光滿室,百鳥飛翔”;且長相奇特,生得“豐準長目,方額重瞳,口中含有數齒,背項有龍鱗壹搭”;啼哭聲也大得出奇,“街市皆聞”。異人給他起名“政”也含有深義:“吾聞應運之王,必有異征,是兒骨相非凡,又且生於正月,異日必為政於天下。”

且不論預言是真是假,史家、小說家如何說,單看秦始皇在異國出生,隨父母做人質,且在人命朝不保夕的戰亂年代,就可想而知他所遭受、所看到的戰亂之苦,應是刻骨銘心的。當他輾轉回秦國當王,而當時的秦國又具備了滅六國的實力,他因此萌生結束戰亂、壹統天下的誌向,是毫不為奇的。當然,他能以風卷殘雲之勢壹統中國,結束春秋戰國時代,並非他壹人之功,而是秦國歷代君王***同奮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