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衡不食無主之梨
原文:許衡"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凡喪葬嫁娶,必征於禮,其鄉學者寖盛。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辭。卒後,四方學士皆聚哭,有數千裏來祭哭墓下者。謚文正。"(《元史·許衡傳》)
今譯:許衡元朝河內(今河南省黃河以北焦作市中站區)人,字仲平,博學多識,教學有方,許多人士都來追隨他求學,自己題書齋匾額叫“魯齋”。
早年許衡曾經跟很多人壹起逃難,經過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由於行走長遠路途,天氣又熱,喉幹口渴,同行的人發現道路附近有壹棵梨樹,樹上結滿了梨子,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摘梨來解渴,只有許衡壹人,端正坐在樹下,連動也不動,大家覺得很奇怪,有人便問許衡說:“妳怎麽不去摘梨來吃呢?”許衡回答說:“那梨樹不是我的,我怎麽可以隨便去摘來吃呢?”那人說:“現在時局這麽亂,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許衡說;“縱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平日凡遇喪葬婚嫁時,許衡壹定遵照風俗禮儀辦理,全鄉人士,都受感化,鄉裏求學的風氣,逐漸盛大。鄉內的果樹每當果實成熟,掉落在地上,鄉裏小孩從那邊經過也不看壹眼,鄉民都這樣教導子弟,不要有貪取的心理。許衡的德行傳遍天下,元世祖聞知,要任用許衡為宰相,但是許衡不慕榮利,以病辭謝。
許衡去世後,四方人士都來聚集靈前痛哭,也有遠從數千裏外趕來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賜謚號為“文正”。
2. 元史 列傳四十五許衡翻譯元史·列傳第四十五·許衡傳許衡,字仲平,懷州河內人,世代務農。
自幼就有與眾不同的氣質,七歲入學,老師交給學生剖章析句,許衡問他的老師說:“讀書是為了幹什麽?”老師說:“為了科舉考試中舉!”許衡說:“就為了這個嗎?”老師大為驚訝。每次叫他讀書,他都要問書文的旨義。
時間長了,老師對他的父母說:“這個孩子聰明非凡,將來有壹天肯定能遠遠超出常人,我不適合當他的老師。”於是告辭離去,許衡的父母極力挽留也沒能留住。
像這樣***換了三任老師。逐漸長大之後,許衡嗜好讀書如饑似渴,可當時遭遇天下大亂,且家裏貧窮,沒有藏書。
後來逃難到徂徠山,才開始得到王輔嗣對《易》的解說。當時正處在戰亂時期,許衡晚上思考,白天誦讀,親身體驗,努力踐行,舉止言談壹定要揣度書中的大義然後才實行。
曾經在酷暑天路過河陽,渴得很厲害,道旁邊有棵梨樹,大家都爭著摘梨吃,唯獨許衡在樹下正身獨坐,神情自若。有人問他為什麽不摘梨吃,他回答說:“不是自己的而拿來吃,是不可以的。”
那人說:“世道混亂,這棵樹是沒有主人的。”許衡回答:“梨樹無主,我的內心難道也沒有主人嗎?”許衡後來遷移到山東,留在了魏州,人們見他道德高尚,逐漸的開始追隨他。
許衡在魏州呆了三年,聽說戰亂將要平息,於是又回到了懷州。凡是婚喪娶嫁,他必定要根據禮法,並以此倡導同鄉的人如此做,學習的人逐漸多起來。
因為家境貧窮,許衡親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處之泰然自若,朗讀詩書的聲音傳到屋子外就如音樂壹樣優美動聽。如果家裏財產有余,許衡就把他分給同族人以及貧困的學生。
人們如果有所饋贈,只要有壹絲壹毫不符合禮義,他就不會接受。姚樞曾經被召入京師,就把自己的雪齋讓許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許衡堅辭不受。
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許衡的小孩由此經過,不用睜眼看壹下就離開,許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為王(受封秦中為王),想用來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於是征召衡擔任京兆提學。
秦地百姓剛剛脫離戰亂,想要學習沒有老師,聽說許衡前來主管教育,所有人沒有不高高興興前來學習的。所屬郡縣都建起了學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
世祖率軍南征,許衡於是返回懷州,學生們紛紛挽留而沒有成功,就跟著送他到臨潼才回來。中統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請許衡回到京師。
過了不久,許衡稱病辭職還鄉。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擔任右丞相,要許衡輔佐他,就又將許衡召至京師,讓他在中書省參與議事。
阿合馬擔任中書平章政事,兼管尚書省六部事情,於是攬政專權,權勢遠超朝野其他人,壹時之間大臣多對他阿諛奉承,許衡每次與他討論,必定直言不諱,壹點也不讓步。不久調任左丞,許衡屢次請求辭職。
皇帝早就想要開設太學,正巧許衡壹再盡力請辭,於是就先答應了他的請求。(至元)八年,命許衡擔任集賢大學士,兼任國子祭酒,親自為許衡選擇蒙古弟子讓他進行教育。
許衡接到任命,高興的說:“這才是我應當做的事啊。國人子弟原始質樸的素質還沒有喪失,對所看到與聽到的都很專心學習,如果把他們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養幾年,壹定會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
當時所選的弟子都還幼小,許衡對待他們如同成人,愛護他們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進退的禮節,嚴格得就如同君臣關系。課余吟誦的空余時間,就讓他們學習禮儀,有時練習書法算術。
(後來)許衡因疾病請求返回家鄉懷州。(至元)十八年,許衡病重。
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懷州人無論富貴貧賤年輕年長,都哭拜於許衡靈前。
四方學者聽到許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壹起失聲痛哭。有的人不遠數千裏前來許衡墓前祭痛哭祭拜。
3. 元史 列傳四十五許衡翻譯元史·列傳第四十五·許衡傳
許衡,字仲平,懷州河內人,世代務農。自幼就有與眾不同的氣質,七歲入學,老師交給學生剖章析句,許衡問他的老師說:“讀書是為了幹什麽?”老師說:“為了科舉考試中舉!”許衡說:“就為了這個嗎?”老師大為驚訝。每次叫他讀書,他都要問書文的旨義。時間長了,老師對他的父母說:“這個孩子聰明非凡,將來有壹天肯定能遠遠超出常人,我不適合當他的老師。”於是告辭離去,許衡的父母極力挽留也沒能留住。像這樣***換了三任老師。逐漸長大之後,許衡嗜好讀書如饑似渴,可當時遭遇天下大亂,且家裏貧窮,沒有藏書。後來逃難到徂徠山,才開始得到王輔嗣對《易》的解說。當時正處在戰亂時期,許衡晚上思考,白天誦讀,親身體驗,努力踐行,舉止言談壹定要揣度書中的大義然後才實行。曾經在酷暑天路過河陽,渴得很厲害,道旁邊有棵梨樹,大家都爭著摘梨吃,唯獨許衡在樹下正身獨坐,神情自若。有人問他為什麽不摘梨吃,他回答說:“不是自己的而拿來吃,是不可以的。”那人說:“世道混亂,這棵樹是沒有主人的。”許衡回答:“梨樹無主,我的內心難道也沒有主人嗎?”
許衡後來遷移到山東,留在了魏州,人們見他道德高尚,逐漸的開始追隨他。許衡在魏州呆了三年,聽說戰亂將要平息,於是又回到了懷州。凡是婚喪娶嫁,他必定要根據禮法,並以此倡導同鄉的人如此做,學習的人逐漸多起來。因為家境貧窮,許衡親自下田耕作,谷物熟了就吃谷物,谷物不熟就吃糠咽菜,處之泰然自若,朗讀詩書的聲音傳到屋子外就如音樂壹樣優美動聽。如果家裏財產有余,許衡就把他分給同族人以及貧困的學生。人們如果有所饋贈,只要有壹絲壹毫不符合禮義,他就不會接受。姚樞曾經被召入京師,就把自己的雪齋讓許衡居住,命令留守的人招待他,許衡堅辭不受。庭院中有水果熟透掉到地上,許衡的小孩由此經過,不用睜眼看壹下就離開,許衡的家人受他感化如此之深。
甲寅年,世祖出京在秦中為王(受封秦中為王),想用來感化教育秦人的方法,於是征召衡擔任京兆提學。秦地百姓剛剛脫離戰亂,想要學習沒有老師,聽說許衡前來主管教育,所有人沒有不高高興興前來學習的。所屬郡縣都建起了學校,百姓大受教育感化。世祖率軍南征,許衡於是返回懷州,學生們紛紛挽留而沒有成功,就跟著送他到臨潼才回來。
中統元年,世祖登上皇帝大位,召請許衡回到京師。過了不久,許衡稱病辭職還鄉。
至元二年,皇帝任命安童擔任右丞相,要許衡輔佐他,就又將許衡召至京師,讓他在中書省參與議事。
阿合馬擔任中書平章政事,兼管尚書省六部事情,於是攬政專權,權勢遠超朝野其他人,壹時之間大臣多對他阿諛奉承,許衡每次與他討論,必定直言不諱,壹點也不讓步。不久調任左丞,許衡屢次請求辭職。
皇帝早就想要開設太學,正巧許衡壹再盡力請辭,於是就先答應了他的請求。(至元)八年,命許衡擔任集賢大學士,兼任國子祭酒,親自為許衡選擇蒙古弟子讓他進行教育。許衡接到任命,高興的說:“這才是我應當做的事啊。國人子弟原始質樸的素質還沒有喪失,對所看到與聽到的都很專心學習,如果把他們放在善良有德人士中培養幾年,壹定會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當時所選的弟子都還幼小,許衡對待他們如同成人,愛護他們就像自己的孩子,出入進退的禮節,嚴格得就如同君臣關系。課余吟誦的空余時間,就讓他們學習禮儀,有時練習書法算術。
(後來)許衡因疾病請求返回家鄉懷州。(至元)十八年,許衡病重。不久去世,年七十三。懷州人無論富貴貧賤年輕年長,都哭拜於許衡靈前。四方學者聽到許衡去世的消息,都聚在壹起失聲痛哭。有的人不遠數千裏前來許衡墓前祭痛哭祭拜。
4. (壹)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0.A 11.D(“不考慮民情”“壹概”錯誤) 12.C(“冒著被朝廷罷官的危險”錯,應該是冒著被怨恨、指責的危險,“付出的多”錯誤) 13.(10分) (1)都中為此閱讀以往文書檔案,查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
(披、故、洞見、伏辜,各1分,句意1分) (2)檢查其生產能力之高低而予以增減賦稅,既完成了任務,賦稅也豐富了,公私對此感到有利。(驗、損益、課、便,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王都中字元俞,福建福寧州人。
父名王積翁,任國信使,到日本去宣諭,在海上遇害。都中七歲時,隨其母到朝廷陳述其父往日本在海上遇害之事,世祖非常同情,給旅費讓他們回南方,並賜平江田八千畝、住宅壹所。
不久世祖又感念其父功績,特授王都中平江路總管府治中,此時都中年僅十七歲。同僚中因他年輕,很輕視他。
都中遇到事情都進行分析,動輒抓住要害,因此,僚屬感到驚愕,不敢欺騙他。昆山有用欺騙手段買賣官田的,事情暴露,然而八年沒有裁斷。
都中為此閱讀以往文書檔案,查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吳江學校房屋破敗很久未修理,而郡守缺任,都中說:“聖人之道,大家遵守,為何只有壹個郡守能做?”於是首先向豪富之家募捐,籌錢新修了典禮殿堂。
任期滿後,改任郴州路總管。郴州位於楚之上流,奚谷洞徭獠往來於民間,郴州百姓懼其強悍、狡猾,不敢與他們進行貿易,王都中愛護他們,施以恩澤,用威嚴震懾他們,於是徭獠都心悅誠服。
郴州百姓受蠻人風俗影響,喜爭鬥,都中於是大建學舍,陳列籩豆簠簋,演奏笙磬琴瑟,教民學習古代先王的禮樂,並請宿儒進行教育,用義理開導他們,終於使他們的風俗有了改變。調任饒州路總管。
遇饑荒,米價飛漲,官倉之米,分三等價,都中以下等米價減十分之二,讓老百姓前去購買。父老們有人把兩穗的麥子、六穗的稻子獻給他,都中說“:這是聖主的福兆,我不敢當。”
就將此事奏於朝廷。因母喪離職,百姓為他立生祠紀念。
服喪期滿,官拜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使。中書省臣上奏國民生計莫重於鹽。
於是按照舊制設鹽亭竈戶,三年比壹次,排定名次,這是世祖時的舊制。擔任此事的人怕遭怨,很久都未進行。
都中說:“當臣子的,假如都怕被指責,怎能做成壹件事情?”於是走遍了三十四個鹽場,檢查其生產能力之高低,來決定減稅或是增稅,既完成了任務,課稅也豐富了,公私對此感到有利。因身體有疾辭官回家,至正元年逝世。
追贈昭文館大學士,謚號清獻。都中任官職四十余年,所到之處,政績都極其顯著,而治理郡縣的業績,即使是古代遵守理法的官吏也沒有比他更好的。
而他清白的情操,則是得自家傳,除皇帝所賜予的田產和住宅外,朝廷分給的糧食和俸祿全都分給同族和親戚中貧困的人,人們因此更加稱贊他。幼年留於京師,待到拜許衡為師,就確立了自己的人生誌向。
中年時期,更致力於根本之學,著三卷詩集。
5. 許衡傳的翻譯許衡"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或問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凡喪葬嫁娶,必征於禮,其鄉學者寖盛。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是 這 個 吧 !
翻譯:許衡在大熱天走路到河陽,非常口渴,道旁有壹棵梨樹,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摘梨來解渴,只有許衡壹人,端正坐在樹下,連動也不動,大家覺得很奇怪,有人便問許衡說:“妳怎麽不去摘梨來吃呢?”許衡回答說:“那梨樹不是我的,我怎麽可以隨便去摘來吃呢?”那人說:“現在時局這麽亂,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許衡說;“縱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庭院裏有果子,熟了掉在地上孩子從那裏經過,看也不看就走了。是他的家人教化他才有如此的結果。
啟示:做人要守本分,該拿得拿不改拿的不拿。